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青光
  • 3篇青光眼
  • 2篇术后
  • 2篇内障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切口
  • 2篇人工晶状体
  • 2篇小梁
  • 2篇小梁切除
  • 2篇小梁切除术
  • 2篇小切口
  • 2篇晶状体
  • 2篇白内障
  • 1篇调节缝线
  • 1篇度数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闭角型
  • 1篇原发性闭角型...
  • 1篇摘除

机构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市通州区...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5篇刘建华
  • 3篇任淑兰
  • 3篇孔凡宏
  • 1篇姜汝欣
  • 1篇孔凡红
  • 1篇闵寒毅
  • 1篇刘熙朴
  • 1篇赖宗白
  • 1篇吕明
  • 1篇吴胜卫

传媒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中华眼外伤职...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自控角膜成形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2004年
刘建华闵寒毅赖宗白姜汝欣刘熙朴
关键词:屈光手术人工晶状体
颞侧巩膜小切口手法白内障摘出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评价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经颞侧巩膜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颞侧巩膜隧道切口,对42例(47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角膜曲率、滤泡等情况。结果随访3~18个月,47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提高,眼压与术前基本相同,滤泡形态无改变,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0.75~1.25D)在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状态。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经颞侧巩膜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出术是治疗青光跟术后白内障的有效方法。
刘建华孔凡红任淑兰
关键词:白内障小切口青光眼术后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临床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基层医院开展的临床实用性。方法:对本院收治的323例362眼老年性白内障分别进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观察比较术中后囊破裂、术后视力、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反应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结果:术中后囊膜破裂、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反应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及术后1wk和3mo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价格低廉。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具有损伤小,视力恢复快,价格低廉,适于基层医院开展的优点。
吴胜卫孔凡宏刘建华
关键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χ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吕明孔凡宏刘建华任淑兰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对照组73例(83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和观察组112例(12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节缝线,比较在术后1周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术后随访1a的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结果术后1周浅前房的发生率对照组为19.28%,观察组为9.45%,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5)。术后1周眼压控制率对照组86.75%,观察组85.8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P〉0.05),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对照组为72.22%,观察组为89.29%,(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对照组79.63%,观察组为92.67%(χ^2=4.30,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较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刘建华孔凡宏任淑兰
关键词: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青光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