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兰彩莲

作品数:46 被引量:270H指数:11
供职机构: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3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3篇督脉
  • 12篇红外
  • 10篇循经
  • 10篇循经红外辐射...
  • 8篇电针
  • 7篇任脉
  • 6篇易筋经
  • 6篇艾灸
  • 5篇阳虚
  • 5篇阳虚质
  • 5篇脂联素
  • 5篇胃经
  • 4篇心律
  • 4篇心律失常
  • 4篇热成像
  • 4篇足三里
  • 4篇温度
  • 4篇经络
  • 4篇家兔
  • 4篇红外热成像

机构

  • 39篇福建省中医药...
  • 13篇福建中医药大...
  • 6篇福建医科大学
  • 3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42篇兰彩莲
  • 34篇许金森
  • 31篇潘晓华
  • 15篇郑淑霞
  • 14篇萨喆燕
  • 11篇朱小香
  • 9篇黄倩茹
  • 6篇许瑞旭
  • 6篇董亚琴
  • 6篇窦思东
  • 4篇万隆
  • 4篇陈凌
  • 3篇陈麟
  • 3篇杨广印
  • 3篇李春兰
  • 3篇徐维
  • 3篇吴南茜
  • 2篇王西珍
  • 2篇刘庆城
  • 2篇程佑民

传媒

  • 6篇中华中医药杂...
  • 4篇中国运动医学...
  • 3篇针刺研究
  • 3篇中国老年学杂...
  • 3篇福建中医药大...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山西中医学院...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中医杂志
  • 1篇红外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 1篇中外医疗
  • 1篇环球中医药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 1篇康复学报
  • 1篇甘肃中医药大...
  • 1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2011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穴位皮肤温度的特异性被引量:12
2020年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穴位或部位皮肤温度的特异性。方法:通过红外辐射热像仪测定34例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皮肤温度,并与健康对照者30名进行比较,分析督脉背段T1~L3棘突下的经穴和经上非穴点的体表温度特征。结果:胃炎组督脉T1~T3、T4~T6、T7~T9、T10~T12、L1~L3棘突下的5个区段的温差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5个区段的同区段温差分别组间比较,T1~T3和T4~T6区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胃炎组T4~T6区段(包含T4、神道、灵台3个穴位或部位)的温差最大。结论:慢性胃炎患者督脉背段T1~T3和T4~T6区段的体表温度具有特异性,而T4~T6区段的体表温差变化特性更显著。
杨广印潘晓华黄倩茹朱小香兰彩莲许金森徐维陈麟
关键词:督脉穴位特异性皮肤温度慢性胃炎红外辐射
经络阻滞现象中家兔心脏M_3受体含量变化的初步观察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并进一步探讨经络阻滞现象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4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药物组、针刺内关穴组及阻滞组,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各组家兔心肌组织中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结果:药物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性升高(P<0.05);针刺内关穴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药物组显著性降低(P<0.05);阻滞组心肌M3受体mRNA的相对含量较针刺内关穴组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药物组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乌头碱诱发心律失常后心肌M3受体mRNA的表达增强,针刺内关穴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心肌M3受体mRNA的表达,若把针刺的效果阻滞掉,M3受体mRNA的表达又有所恢复。
郑淑霞许金森陈凌潘晓华兰彩莲
关键词:心律失常M3受体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电针
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探讨择时艾灸对胃经IRRTM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比较不同时辰艾灸足三里对诱发胃经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显现的区别。方法:对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左下肢体表皮肤温度分布的监测采集,观察不同时辰下艾灸足三里对胃经IRRTM显现规律的异同。结果:①自然状态下可见志愿者规整及宽窄程度不一的胃经IRRTM图像;灸后整体温度上升。②志愿者经辰时艾灸足三里穴干预不同时程后,胃经IRRTM的最低温、最高温和平均温有升高趋势,与非辰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志愿者经辰时艾灸足三里干预不同时程后,胃经IRRTM的最低温、最高温和平均温与灸前差值明显大于非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辰时艾灸足三里对诱发胃经IRRTM的显现效果更好。
兰彩莲潘晓华施嘉健萨喆燕黄倩茹许金森
关键词:胃经温度红外经络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体质志愿者督脉红外热成像影响的即刻效应。方法:经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后,纳入阳虚质的志愿者12名,进行易筋经"托天桩"的规范化培训,于练功首次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阳虚质受试者的练功过程,记录练功前、练功1 min、2 min、3 min、4 min、5 min督脉红外图像,分析练功过程中大椎、至阳、命门穴及督脉线温度变化。结果:(1)3例受试者在练功前呈现连续性较差、宽度较小的督脉红外辐射轨迹,易筋经"托天桩"干预后部分志愿者督脉红外辐射轨迹增宽、增长。(2)检测区温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练功5 min时,至阳穴温度显著低于练功前(P<0.05),命门穴温度显著低于练功前及练功3 min时(P<0.05);大椎穴、督脉线温度变化无显著性。(3)穴区温度随练功的进行先升后降。结论: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的代谢热值具有调节作用,可能是先"聚能"后"耗能"的过程。
许瑞旭窦思东吴南茜李春兰叶颖颖兰彩莲王佩
关键词:易筋经阳虚质
环境温度艾灸对诱发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运用红外热像图,探讨环境温度变化对艾灸诱发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IRRTM)的影响。方法:以Thermo Tracer TH9100型红外热像仪对20位健康志愿者的背部IRRTM进行观察,比较不同环境温度下艾灸诱发督脉IRRTM的效果。结果:无论是室温30℃还是室温28℃组,艾灸加热诱发均能使督脉IRRTM更为清晰、连续和规整;室温30℃组艾灸诱发督脉IRRTM后平均升温幅度较室温28℃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艾灸诱发督脉IRRTM效果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
兰彩莲潘晓华许金森
关键词: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艾灸温度
加热时皮肤温度变化沿任脉线的扩散速度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加热任脉线上穴位时皮肤温度沿任脉线的扩散速度。方法对任脉的穴位进行加热,诱发出循经红外辐射轨迹,用Thermo Tracer TH 9100型红外热像仪记录,计算加热时皮肤温度变化沿经扩散的速度。结果加热神阙穴时,皮肤温度沿任脉线扩散的速度最高17 cm/min,最低0.78 cm/min,平均扩散速度4.31 cm/min;对不同性别加热时,皮肤温度变化沿经扩散的速度进行比较,女性的扩散速度慢于男性。结论加热时皮肤温度沿经变化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潘晓华郑淑霞许金森兰彩莲
关键词:循经红外辐射轨迹任脉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探讨八段锦对督脉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观察八段锦对督脉经线上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将29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练习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应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八段锦练习前后督脉红外辐射轨迹,比较八段锦练习前后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及督脉线平均温度变化。结果:练习组持续练习八段锦12周后督脉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比练习前更清晰连续,督脉线平均温度以及大椎穴、命门穴皮肤温度均高于本组练习前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练习可以升高督脉经穴皮肤温度,增强督脉线能量代谢变化。
萨喆燕潘晓华潘晓华鄢行辉兰彩莲
关键词:八段锦督脉
不同时辰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胃电图特征初步观察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纳子法胃经开时(7点~9点)和胃经非开时(15点~17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胃体、胃小弯、胃大弯、胃窦的胃电图表现特点,总结时辰是否对其存在影响。方法:18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在胃经开时与胃经非开时进行胃电图仪检测,采集自然状态下胃体、胃小弯、胃大弯和胃窦4个区域的胃电指数。结果:自然状态下,胃经非开时与胃经开时比较,受试者胃各导联平均幅值上升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临床上在胃经开时进行干预治疗疗效可能更佳,为临床治疗胃痛疾病选择治疗时间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施嘉健许金森潘晓华潘晓华兰彩莲郑淑霞
关键词:胃痛脾胃虚寒型胃肠电图子午流注纳子法
不同频率电针及艾灸对心律失常家兔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电针频率及艾灸对家兔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3 Hz电针组、20Hz电针组、100Hz电针组、艾灸组,每组20只。通过静脉注射25μg/kg的乌头碱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电针组分别予3Hz、20Hz、100Hz 3种频率电针刺激"内关"穴,艾灸组予艾条灸"内关"穴。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心电,以心律失常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为观察指标,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结果:5组间心律失常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 Hz、100Hz这2种频率的电针能缩短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0Hz电针组与3Hz电针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乌头碱60min后5组家兔hs-CRP值均较给药前明显升高(P<0.001),而20 Hz电针组给药后60min hs-CRP浓度较模型组相应时段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高两种频率的电针均能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以20Hz的电针效果为佳。
陈凌许金森兰彩莲潘晓华
关键词:心律失常电针干预高敏C反应蛋白
单次针刺合谷穴对寻常型痤疮患者面口部红外热像图影响的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单次针刺合谷穴对寻常型痤疮患者面部红外热像图及皮肤温度的影响。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5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分为合谷组和外关组进行红外热像图扫描,观察其面部针刺前后红外热图像和温度的变化。结果:合谷组单次针刺后的面部最高温、最低温及平均温度较针刺前有明显的升高,且温度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关组温度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次针刺合谷穴可引起面部皮肤温度的上升,使面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
杨素音许金森潘晓华兰彩莲
关键词:红外热像图合谷穴外关穴寻常型痤疮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