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吉学
- 作品数:43 被引量:199H指数:7
-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计划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血清TPS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研究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检测53例乳腺癌患者、5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50例正常女性的血清TPS水平;SP法检测ER、PR、c-erbB-2和Ki-67。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TPS水平及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和正常对照组(t=-9.275,P=0.001;t=-11.25,P=0.001)。TPS阳性率和表达水平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53例原发性乳腺癌中,肿块直径≤2cm组与>2cm组的T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PR阴性组与阳性组血清TP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2,P=0.003;t=2.75,P=0.006);c-erbB-2阴性组与阳性组血清TPS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1,P=0.001。血清TPS表达与ER、PR、c-erbB-2和Ki-67相关性显著(r=-0.512,P=0.001;r=-0.624,P=0.001;r=0.441,P=0.001;r=0.514,P=0.001);TPS表达均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与转移数目无明显关系。结论:TPS可作为乳腺癌血清肿瘤标志。TPS表达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ER、PR、c-erbB-2和Ki-67有关,提示TPS可能可以作为乳腺癌评估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 高洪波李娜邸玉青张晓勇侯吉学黄桂林巩平
- 关键词:乳腺肿瘤组织多肽抗原
- 白细胞介素-2及-4在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中的作用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2、IL-4在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30例PCM患者为PCM组,10例乳腺增生患者为乳腺增生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患者乳腺组织中IL-2、IL-4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 PCM组IL-2[(3.70±1.16)分]高于乳腺增生组[(1.80±0.67)分](P<0.05),IL-4[(1.90±0.60)分]与乳腺增生组[(1.52±0.8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M急性期IL-2[(4.20±0.92)分]高于亚急性期[(3.00±1.09)分]和慢性期[(2.89±1.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M组织中IL-2、IL-4表达成负相关(r=-0.369,P=0.044)。结论 IL-2、IL-4在PCM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CM组织中免疫平衡可能向Th1方向偏移。
- 侯吉学孙厚启黄桂林
-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白细胞介素辅助性T细胞
- CEF方案化疗对C-erbB-2阴性老年乳腺癌的临床研究
- 2008年
- 马辉张德九黄桂林侯吉学高朋
- 关键词:C-ERBB-2老年乳腺癌CEF方案化疗阴性
- VEGF-C在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ELISA法检测40例直肠癌患者、4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VEGF-C含量,分析VEGF-C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1)直肠癌组血清VEGF-C为326.94±13.19 pg/ml,对照组为185.97±17.27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直肠癌组术前血清VEGF-C含量为326.94±13.19 pg/ml,术后1月VEGF-C含量为206.45±15.36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直肠癌组血清VEGF-C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原发肿瘤Dukes分期:A-D期VEGF-C含量分别为271.25±30.13 pg/ml、315.22±22.17 pg/ml、376.77±95.29 pg/ml和427.41±40.19 pg/ml,D期患者VEGF-C含量明显高于A、B和C期(P<0.05)。C期患者VEGF-C含量明显高于A期(P<0.05)。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淋巴结转移22例,VEGF-C含量为273.25±18.64 pg/ml;有淋巴结转移18例,VEGF-C含量为398.79±25.24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C含量有可能作为直肠癌肿瘤标志物之一。
- 李志刚黄桂林马辉侯吉学王绪麟张伟
- 关键词:VEGF-C直肠癌血清
- 52例乳头溢液患者应用纤维乳管内视镜诊治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评价纤维乳管内视镜在诊治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5月~2007年11月在我院行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的52例乳头溢液患者资料,对24例(46.15%)有占位性病变的患者进行手术切除,并与术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镜检诊断乳腺癌4例(7.69%),乳管内乳头状瘤20例(38.46%),其中单发病变15例,多发性病变5例,乳管扩张及乳管炎28例(53.85%)。经病理证实符合率为91.67%(22/24)。结论:纤维乳管内视镜能够更准确、直观明确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的病因、病变范围及部位,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 马辉黄桂林李志刚刘永江张剑权侯吉学迪力夏提
- 关键词:乳头溢液纤维乳管内视镜乳腺疾病
- 细胞因子诱导及贴壁法提取淋巴内皮祖细胞
- 2022年
- 目的:使用细胞因子诱导及贴壁法从C57BL/6小鼠骨髓细胞中分离淋巴内皮祖细胞(LEPCs),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通过贴壁技术获取小鼠骨髓24小时后贴壁细胞,待其增殖融合至80%~90%后,使用Tryple Express酶对贴壁细胞消化1分钟,去除消化掉的细胞,剩余细胞继续培养,待其再次融合至80%~90%时,进行1:2传代,将获得的第三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特异性标记物,并对其进行淋巴管成管分化实验,鉴定细胞。结果:我们所获取的LEPCs,在体外诱导后,可形成典型的微管样结构,并且经过多次传代后可形成“鹅卵石”样的典型细胞形态;其表面特异性标记物为:CD34、CD113双阳性率为:87.17% ±1.77%;CD113、VEGFR-3双阳性率为:85.17% ±1.65%;CD34、VEGFR-3双阳性率为:83.77% ±0.42%,符合相关文献关于LEPCs的报道。结论:利用细胞因子诱导及贴壁法可获取较高纯度的LEPCs。
- 贺强黄桂林侯吉学
- 30例乳腺癌预后的回顾性研究
- 2010年
- 目的:通过检测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指标,对照随访结果,筛选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erbB-2、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对比临床病理指标及随访结果;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30例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80.87%,10年生存率为65.75%。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HER-2过度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并且三者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肿瘤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HER-2过度表达是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最有价值的因素。
- 王斌侯吉学
- 关键词:乳腺癌预后因素
- 乳腺癌外周血中VEGF-C与癌组织中C-erbB-2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08年
- 为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癌组织中C-erbB-2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44例乳腺癌患者、44例乳腺增生患者血清VEGF-C含量,分析VEGF-C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组织C-erbB-2蛋白表达。结果表明:1)血清VEGF-C乳腺癌组为227.95±18.21pg/mL,良性病变组176.97±11.23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VEGF-C含量均值为277.95±18.21pg/mL,术后1个月VEGF-C含量均值为212.45±12.86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VEGF-C含量与原发肿瘤分期相关,与有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无关;4)C-erbB-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5.5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乳腺癌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70.00%)明显高于非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清VEGF-C含量随癌组织中C-erbB-2阳性强度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r=0.826,P<0.05)。上述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血清中VEGF-C含量可能成为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指标之一;C-erbB-2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关;在乳腺癌的淋巴转移途径中VEGF-C可能与C-erbB-2存在着协同作用。
- 李志刚马辉黄桂林侯吉学刘永江张剑权李豫江王绪麟丛竹军张伟
- 关键词:VEGF-C乳腺癌C-ERBB-2
- VEGF-C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2008年
- 侯吉学黄桂林马辉李志刚王绪麟丛竹军张伟左刚
- 关键词: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乳腺癌转移淋巴结转移
- 乳腺癌保乳治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189例Ⅰ、Ⅱa期乳癌患者前瞻性非随机分为两组:(1)保乳组:92例行乳腺区段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对照组:97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两组术后均给予相同方案的放疗、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进行定期随访,并进行美容评估。结果本组178例得到随访,随访率94.2%,中位随访时间为78个月。局部复发:保乳组3例,对照组1例。保乳组3年存活率97.7%,5年存活率94.1%,远处转移率7.9%。对照组3年存活率97.8%,5年存活率90.8%,远处转移率7.9%,两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组3、5年生存率差异应用log-rank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年龄、ER、PR情况不是影响生存的风险因素,TNM分期与生存率有关。85.5%患者对保乳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结论对早期乳癌使用保乳综合治疗可达到传统根治术相当的治疗效果,应作为早期乳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 黄桂林朱丽萍李志刚倪多王绪麟侯吉学刘永江张剑权李豫江马辉丛竹军张伟
- 关键词:乳腺肿瘤综合疗法保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