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藩
-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1300例抗EB病毒壳抗原抗体测定对早期诊断鼻咽癌的价值被引量:1
- 1994年
- Hemer等1976年首先报告了EB病毒壳抗原(VcA)的免疫球蛋白对鼻咽癌的特异诊断意义(阳性率达93%),后经国内曾氏证实可提前4~5年发现鼻咽癌,深受临床工作者的欢迎.本文报道我院门诊1300例鼻咽疾病患者血清中抗EBVcA—IgA抗体测定,阳性例取病理活检对照观察.结果证实此种对照检测对早期发现鼻咽癌甚为有效可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姜浩何志藩周建国胡萍玲
- 关键词:鼻咽肿瘤EB病毒壳抗原抗体
- 流行性出血热微血管的病变研究
- 1992年
- 本文对42例EHF患者的皮疹微血管及8例死后肝穿组织和5例尸检肝脾肺肾组织的微血管做了病理组织学观察,同时对患者的血小板进行了同步计数检查。结果表明:上述组织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退变、坏死,管壁狭窄或闭塞,基底膜裸露,甚至破裂出血。间断连续切片还证明,微血管病为节段性,1/3以上的病例有微血栓形成,血小板明显减少。证明微血管壁结构的破坏是EHF出血的直接原因,血管内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其下胶原纤维裸露,对微血栓形成有启动因素作用。血栓继发性纤溶和血小板减少是造成出血和皮疹的重要继发因素。
- 何志藩邹文华江之云刘秋芳任毅徐韬艾予蜀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微血管病理改变
- 人胃癌组织中C-myc癌基因甲基化及其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 1997年
- 目的:研究胃癌及正常胃粘膜c-myc基因外显子ⅢCCGG位点的甲基化状态及其mRNA和蛋白产物p67的表达。方法:应用Southemblot和原位杂交观察14例胃癌和正常胃粘膜c-myc基因DNA甲基化与mRNA表达及SABC法检测胃癌45例、胃溃疡14例、不典型增生10例p67表达。结果:胃癌c-myc基因外显子ⅢCCGG位点比其相应正常胃粘膜呈高度去甲基化,mRNA表达升高(P<0.001),DNA去甲基化与mRNA表达存在相关性(P<0.025)。p67在胃癌、不典型增生、胃溃疡的表达率分别为84.44%(38/45)、100%(10/10)、21.43%(3/14),前两者与后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c-myc基因外显子ⅢCCGG位点去甲基化及其表达产物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 肖冬梅何志藩苏琦李一琴张丹
- 关键词:DNA甲基化基因表达胃肿瘤C-MYC基因
- 流行性出血热微血管的免疫病理改变
- 1989年
- 对4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皮疹血管和13例患者的肝脾肺肾微血管做了免疫病理观察。HE染色表明上述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退变、坏死,基底膜破坏,管腔狭窄或闭塞,微静脉比微动脉重。42例皮疹中26例(92.3%)兔抗人C_3-HRP-SPA染色示皮疹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呈阳性,对照组阴性。肺肾血管抗IgG、IgM,IgA荧光抗体染色阳性,说明微血管病变与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39例患者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上述结果表明其病理变化属于Ⅲ型变态反应。
- 何志藩江之云刘秋芳邹文华任毅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微血管病变免疫病理学
- 肥大细胞在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动物中的变量与意义
- 1991年
- 本文用吖啶橙荧光素染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动物进行了肥大细胞计量检测,结果证明: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显著增生,平均每50个高倍视野肥大细胞数(MC/50H),A9smp14组为372.73个;A3smp7组为275.53个;L99Smp7组为620.37个,三个对照组分别为36.3个,25.8个和59.14个。实验与对照组比高出10倍以上,P<0.001,有显著性意义。经异硫氰酸盐荧光素标记的 EHFV-25-MCAb 捡测肺、脑组织 EHFV 抗原,全部为阳性,证实其肥大细胞增生为 EHF 发病所致。肥大细胞大量增生,释放组胺可相应增多。
- 何志藩邹文华宋干夏占国赵云石
-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肥大细胞
-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被引量:1
- 1994年
- 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欧阳贵,谢金魁,何志藩,戴文香衡阳医学院肿瘤研究所(421001)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是一种简便快速的细胞遗传学效应检查方法。微核测定始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初,国内河南、山西、江苏、湖北等省已利用食管癌患者以及肝癌和尿殖系...
- 欧阳贵谢金魁何志藩戴文香
- 关键词:肺肿瘤淋巴细胞微核外周血
- 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肺癌病人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
- 1992年
- 本文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33例原发性肺癌病人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提示:肺癌病人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明显有别于正常人,主要表现为T_H细胞降低和T_S细胞升高以及T_H/T_S比值明显倒置。短期观察结果表明,肺癌病人外周血中T_S细胞持续升高和T_H/T_S比值持续降低者,预后不良。临床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及它们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判断宿主抗肿瘤免疫功能状态、病情发展和预后的敏感指标。
- 朱建思周建国何志藩谢金魁庄英帜
-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T细胞亚群肺肿瘤
- 测定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方法的改进与探讨被引量:2
- 1993年
- 许多损伤因子(如化学、物理、生物)作用于细胞后,可以引起DNA损伤形成微核。做核实验已成为监测致癌、致畸、致突变物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国内外报道的微核实验方法主要利用体内骨髓多染红细胞,其缺点是敏感性较低。而使用人类淋巴细胞技术,胞浆不完整,并且容易成团块。
- 欧阳贵何志藩张丹谢金魁戴文香梁晓衡
- 关键词:淋巴细胞微核实验致癌物
- 应用凝集素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糖基定位亲合细胞化学研究
- 1992年
- 本文用七种凝集素,以ABC法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腺癌进行了糖基定位亲合细胞化学研究。结果为:单纯性增生过长内膜腺体细胞对麦胚(WGA)、蓖麻(RCA)、刀豆(conA)和花生凝集素(PNA)呈轻度亲合阳性反应,少数(5/30)病例对荆豆凝集素(UEA)呈亲合阳性,亲合部位为腔模型。不典型增生对此五种凝素普遍呈阳性反应。囊性增生除以上述五种凝集素有明显阳性反应外,半数病例(15/30)还对大豆凝集素(SBA)呈亲合阳性。两者亲合部位大部分为腔模型,少数为全模型,内膜腺癌则对WGA、RCA、ConA、PNA、UEA、SBA和DBA(双花凝集素)七种均呈亲合阳性,且反应强度越来越强,亲合部位为胞浆型。结果显示,从内膜增生过长到内膜腺癌腺体内所含糖基数量和种类逐渐增多,且定位发生改变(定于整个胞浆)。
- 何志藩张丹李一琴江斌周建国姜浩谌三祥雷凤生
- 关键词:凝集素子宫内膜增生子宫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