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振清
- 作品数:40 被引量:197H指数:8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垂体腺瘤与D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6年
- DNA甲基化与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钾电压程控通道β2成员、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ras同族成员D、同源盒基因B1、NNAT和P16启动子区域的高甲基化抑制基因的转录表达,从而调控垂体腺瘤的增殖;DNA甲基化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垂体腺瘤DNA甲基化的分子机制,将为垂体腺瘤的诊治提供一个新的策略。
- 位振清李阳李伟华娄佳成张波
- 关键词:DNA甲基化垂体腺瘤
-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小脑幕脑膜瘤12例报告被引量:5
- 2014年
- 大型小脑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径大于3cm的脑膜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12例该部位脑膜瘤,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许瑞雪徐英辉吴春明王健陈卫东许友松位振清李涛刘荣耀
- 关键词:脑膜瘤小脑幕手术入路显微手术
- 脑梗死激活神经干细胞增殖机理的实验研究
- 张波王任直徐英辉刘荣耀谦治刚李桂林董斌窦万臣姚勇栗世方田士强张健吴春明陈卫东位振清
- 该课题组采用线栓法建立脑梗死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的表达,确定了脑梗死后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激活的部位和增殖曲线,进而与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了与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相关的蛋白...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死神经干细胞
-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附598例报告)被引量:16
- 2011年
-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手术策略、技巧以及疗效等。方法采用夹闭、孤立、包裹等方法手术处理598例共753个动脉瘤。责任动脉瘤598例中有589例采用夹闭方法,孤立2例,包裹7例。结果出院时按GOS标准评分,良好(GOS4~5分)568例,一般(GOS3分)15例,植物生存(GOS2分)4例,11例术后死亡(GOS1分)。395例得以随访,恢复良好374例(94.7%),中残或重残18例,死亡3例。结论手术夹闭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确实有效的方法。对于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术者需对动脉瘤有充分的认识,相应的手术技巧,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 刘荣耀许瑞雪吴忠魁姜远峰聂晨陈卫东张健廉治刚白景阳吴春明董斌位振清王健许友松张波李涛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手术技巧
- 三氧化二砷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以浓度为1、3、5μmol/L As2O3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采用甲基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并用倒置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经1、3、5μmol/LAs2O3作用后,MTF检测C6胶质瘤细胞活性受到抑制,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数目随着As2O3浓度的增加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且上述药物干预者与未用药物干预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药物干预者C6胶质瘤细胞较未用药物干预者体积明显缩小,可见少量空泡,细胞核不规则,核内染色质凝聚、边集,形成凋亡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等现象。结论As2O3可抑制C6胶质瘤细胞增殖,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
- 李涛刘荣耀王健位振清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凋亡三氧化二砷
- 垂体癌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 2015年
- 垂体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其诊断常延迟滞后,只有在原发鞍区垂体肿瘤的远隔部位如蛛网膜下腔、脑、其他器官出现垂体肿瘤的转移灶才能确定,垂体癌的判定需要原发灶与转移灶的病理诊断以及影像的支持。垂体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放疗、激素靶向药物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只是缓解性的,较难大幅提高生存期,预后较差,因此尚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位振清刘世亮姚勇魏俊吉高俊冯铭包新杰刘小海代从新王任直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
- 2014年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的分子标记物,主要依靠影像学,术中所见和术后病理学检查。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疗。影像学、神经内镜、术中导航的应用和发展、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水平的提高显著改善了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还需要多学科干预和密切的随访。
- 位振清王任直姚勇邓侃王剑新刘小海代从新
-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腺瘤
-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分析和总结后循环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和特点。方法13例患者术前均行CTA和DSA检查,诊断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其中直径在15mm以上的1例,5-10mm8例,5mm以下4例。Hunt-HessⅠ-Ⅱ级8例,Hunt-HessⅢ-Ⅳ级5例,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2例术前无症状,动脉瘤比较复杂,行单纯支架治疗,其余均达到满意填塞。结果13例患者全部栓塞成功,其中8例100%栓塞,2例95%栓塞,3例90%栓塞。术后9例有效造影随访3-9个月,7例100%栓塞的患者动脉瘤无复发,2例单纯放置自膨式支架的患者动脉瘤仍然存在,准备2期随诊DSA,再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填塞,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异常,1例失随访。结论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目前仍是首选方法,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患者残死率低,但有潜在的风险,一旦出现痉挛、缺血,后果严重。
- 许友松张健傅鑫王健位振清刘荣耀
- 关键词:基底动脉动脉瘤
- 侵袭性垂体腺瘤与免疫相关分子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一个难题。近年来研究发现侵袭性垂体腺瘤与一些免疫相关分子关系密切。CD105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生长和丰富血供有很好标记作用;CD147在侵袭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可以作为肿瘤侵袭性的一项指标;CD31在复发性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升高,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CD44s与血CD44V6浓度值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密切相关。IL-17及其受体、IL-4Rα、IL-13Rα1、IL-2Rγ、IL-1Rα、IL-6、IL-2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4都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关系密切。这些免疫相关分子为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 位振清代从新蔡锋杨亚坤焦永辉王任直
-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腺瘤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被引量:8
- 2022年
-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是一种以发作性疼痛为特征的常见的颅神经疾病。PTN以老年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且以右侧多见[1]。PTN以三叉神经支配区突发突止、反复短暂的单侧电击样剧烈疼痛为特点,通常存在扳机点,长时间反复疼痛可导致部分病人出现面瘫、抑郁、焦虑等症状,严重降低病人的工作及日常生活质量。本文总结PTN的治疗现状。1 PTN的诊断目前,PTN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 张书光刘梦龙(综述)位振清
-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