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少云 作品数:55 被引量:283 H指数:9 供职机构: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建筑科学 更多>>
云南省不同生态区糯玉米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变化与多样性 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解云南省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数量性状在滇中温暖、滇西北冷凉、滇南暖热和滇东北温凉4个生态区之间的变化与多样性差异,采用SPSS 22.0分析了物候性状、株高及穗位高、子粒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等共16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的差异,并对参试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东北生态区的株高及穗位高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其他3个生态区,滇中生态区玉米穗粗、轴粗、千粒重、穗行数和含油量的变异系数显著高于滇东北生态区。株高、穗位高、穗长和轴粗的多样性指数在4个生态区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滇南生态区的最大,滇中生态区的次之,滇东北生态区的最小;其余12个性状在滇南生态区的多样性指数虽然多数较滇中生态区的更高,但差异不显著;除抽雄至散粉时间、散粉至吐丝时间和全生育期3个性状外,另外9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在滇东北与滇西北生态区之间的差异也显著不同,且为滇西北生态区高于滇东北生态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材料能被划分为2个类群,第Ⅰ类群包括了43份材料,第Ⅱ类群只有5份材料。 隆文杰 武晓阳 周国雁 陈丹 伍少云 蔡青关键词:糯玉米 数量性状 多样性 生态区 云南小麦资源创新种质的抗锈性与生态适应性鉴定研究 被引量:7 2002年 采用条中 2 8、2 9、30和 31号生理小种和来自云南小麦生产上流行的 12个叶锈菌 ,以人工混合接种鉴定和不同生态试点自然发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对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的创新小麦种质进行抗锈性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 ,小麦创新种质 YV98- 15、YV98- 16、YV98- 30 0 6和 YV98- 30 17对接种条锈病菌和不同生态试点的自然条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 ,并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可作为广适性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除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外 ,YV97- 32、YV98- 16、YV99- 10 19和 YV97- 12 14可用作叶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所有参试材料对各生态试点的秆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性 ,可用作小麦秆锈病的抗源 ;丽江、昆明田麦生态型的条锈病菌 ,以及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的叶锈病菌可能与接种病菌不同 。 伍少云 奉有壁 汤翠凤关键词:小麦 创新种质 抗锈性 生态适应性 锈病 抗病育种 云南怒族利用的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 被引量:5 2012年 对云南省怒江僳傈族自治州兰坪、贡山、福贡3县4个乡怒族村寨的农业生物资源及其传统知识或经验进行了较系统地调查、收集和整理。结果表明:在调查区怒族利用的农业生物资源共有24科、49种、121份,包括粮食、蔬菜、果树、药用4类,分别占收集样品的58.68%、19.83%、15.70%和5.79%;怒族利用这些农业生物资源的传统知识主要涉及食用、药用、文化宗教等方面,其中以食用和药用为主,在用途、用法上具有独到的地方,有非常明显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这说明农业生物资源不仅为怒族的基本生存提供了食物和药品来源,也在他们的宗教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汤翠凤 胡忠荣 伍少云 李坤明 张丽琴 杨峰 金杰 徐福荣 阿新祥 杨雅云 张恩来 董超 张斐斐 戴陆园关键词:怒族 传统知识 云南小麦亚种和四个稀有小麦种的遗传关系 2013年 利用和小麦断穗基因有关联的8对SSR引物,探讨了云南小麦亚种和乌拉尔图小麦、粗山羊草、一粒小麦和圆锥小麦4个稀有小麦种及普通小麦亚种中国春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8对SSR引物在云南小麦亚种的37份材料中共检测到387条等位片段,每对引物扩增到35~71条,平均48.375条;在已报道的小麦断穗基因Br2、Br3、Br1、Brt和Br61所在的三个位点,即xgwm32-3AS、xgwm72-3BS和xgdm72-3DS上云南小麦都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3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7639~0.8713之间,多样性指数(I)为1.6097~2.2018;云南小麦同粗山羊草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乌拉尔图小麦、一粒小麦和圆锥小麦种的关系较近,尤其和普通小麦亚种中国春的亲缘关系最近,但是,只有8份云南小麦和中国春被划分在同一组。 周国雁 伍少云 李文春 汤翠凤关键词:云南小麦 SSR引物 亲缘关系 云南小麦品质改良亲缘材料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 被引量:5 2006年 为了从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改良与种质创新中获得抗条锈病的后代材料,采用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Hybrid46-7和Hybrid46-8等条锈菌多小种混合菌系,对18份由不同省份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63份云南地方小麦分别进行3年和2年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优2号、鲁植79-1、辽春10号、新春5号、皖麦18、安农2号、小偃6号和中优16号等8个国内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表现出高度慢锈特性,可作为云南小麦育种与地方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抗源亲缘材料;63份云南地方小麦中,33份表现免疫,1份表现高抗,1份表现中抗,27份表现高度慢锈,1份表现中度慢锈。 李明菊 伍少云关键词:种质资源 抗条锈性 云南不同水稻种子发芽力、衰退率和贮藏寿命的比较 被引量:1 2018年 为比较不同水稻种子的发芽力和在不同贮藏环境中的衰退率和寿命,选择5个云南育成的水稻品种种子密封贮藏在3种温度和3种水分含量组成的9种试验条件下,获得种子发芽率及对应贮藏时间的成对数据。对贮藏前后的发芽率进行比较,发现凤稻20号(FD20)和合系22号(HX22)种子在贮藏前的发芽率低于80%,具有一定的休眠性,沾粳9号(ZJ9)、云恢188(YH188)和云紫一号(YZ1)的种子则无此现象。分析IBM SPSS 19拟合的种子发芽率及死亡率对贮藏时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发现FD20和HX22种子的衰退率比YH188和YZ1高,而贮藏寿命则比后者短。比较Origin Pro 8绘制的种子存活曲线和死亡曲线,发现FD20和HX22种子的曲线是呈直线下降和直线上升的过程,没有ZJ9、YH188和YZ1的缓慢下降和缓慢上升过程。所以,有休眠、发芽率低的种子,其贮藏寿命短的原因是它们在贮藏开始时便进入了生活力快速衰退的阶段。 周国雁 隆文杰 汤翠凤 雷涌涛 蔡青 伍少云关键词:水稻种子 发芽力 贮藏寿命 云南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的类型、品种及其子粒颜色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3 2004年 对云南省地方玉米种质资源类型、品种(遗传)及子粒颜色的整理和分析,表明云南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共有7个类型。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但不同类型的生态分布区和品种及其子粒色泽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硬粒型品种及其子粒色泽多样性指数最大,品种数最多,占地方种质总数的58.2%;其次是半马齿型和糯质型品种,子粒颜色以黄、白色为主,分别占品种总数的43.3%和42.8%,其他颜色较少。糯质型品种主要集中分布于滇南和滇中两大生态区,存在不同的品种类型和丰富的种质资源,以及水平分布的区域性和立体分布的生态特点。硬粒型玉米品种的多样性与云南省的耕地成分、分布状况、人们种植和利用玉米的目的及用途密切相关。糯质玉米的丰富性、多样性和生态分布特点主要与云南省各民族人民的民族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伍少云 孙荣 奉有壁关键词:玉米 多样性 种质资源 云南地方小麦种质资源条锈病抗性鉴定与抗病基因分子检测 2023年 作物种质资源深入鉴定是育种利用的前提和基础。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了丰富的云南地方小麦种质资源,但其条锈病抗性特征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开展田间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及3个已知抗病基因Yr5、Yr10、Yr15的基因型分析,明确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260份云南地方小麦种质资源条锈病抗性水平及3个已知抗病基因位点分布,为小麦条锈病优异抗性资源筛选与抗病基因发掘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260份云南地方小麦种质资源在2022年嵩明试验点的田间成株期条锈病抗性表现免疫和近免疫材料38份,占14.62%;高抗材料93份,占35.77%;中抗材料46份,占17.69%;中感和高感材料83份,占31.92%。同时利用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明确260份云南地方小麦种质资源中携带Yr10抗病基因的材料为11份,占比为4.23%,携带Yr5和Yr15抗病基因的材料均为0份。综上,260份云南地方小麦资源中具有较为丰富的条锈病抗性材料,免疫、近免疫及高抗材料占比为50.39%,并且未检测出已知抗病基因Yr5和Yr15,推测上述材料很可能携带有未知抗病新基因。 陈丹 杜娟 周国雁 武晓阳 白晓东 伍少云 蔡青关键词:条锈病 抗性鉴定 一种植物DNA提取中叶片干燥前处理的方法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植物DNA提取中叶片干燥前处理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于田间取新鲜植物样品;S2:将样品置于烘箱中,设置温度为45℃,烘干处理6h;S3:对烘干后的样品进行总DNA提取,本发明... 陈丹 蔡青 武晓阳 周国雁 伍少云 杜娟农杆菌介导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转化甘蓝的研究 被引量:7 2009年 为获得抗旱和耐盐性提高的甘蓝植株,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来自菠菜的甜菜碱醛脱氢酶(Betaine Aldehyde Dehydrogenase,BADH)基因导入甘蓝品系03079,并采用正交设计优化影响转化效率的参数,建立了甘蓝高效转化体系,即以侵染液为AA液体培养基、乙酰丁香酮200μmolL-1、侵染时间20min、共培养天数2d为最佳转化参数,在该条件下转化率可达54.26%。转基因甘蓝植株经PCR检测初步说明BADH基因已导入甘蓝中,Southern杂交证明BADH基因已稳定整合到甘蓝基因组中。甜菜碱脱氢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经过聚乙二醇(PEG)、NaCl和干旱处理的转基因甘蓝植株的BADH酶的平均比活力范围在2.1Umg-1~3.6Umg-1之间,不同处理的转基因株系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相应的未转基因株系。膜的相对电导率测定结果说明,经过PEG、NaCl和干旱处理的转基因植株平均相对电导率在16.2%~32.6%之间,耐逆境胁迫处理后的绝大多数转基因株系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相应对照。多数转BADH基因甘蓝植株在干旱、盐胁迫和PEG胁迫条件下生长势强于未转基因植株,表现为大多数转基因株系株高增幅显著高于对照,说明BADH基因的导入能提高转基因甘蓝植株的抗旱和耐盐性。我们获得的抗旱和耐盐能力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甘蓝植株,可作为培育耐盐、抗旱甘蓝品种的种质材料。 周国雁 杨正安 张应华 郭凤根 周晓罡 张绍松 孙茂林 伍少云 丁玉梅关键词:甘蓝 农杆菌介导法 BADH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