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黎沛虹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都江堰工程
  • 2篇政治中心
  • 2篇泥沙
  • 2篇璀璨
  • 2篇璀璨明珠
  • 2篇立国
  • 2篇经济中心
  • 2篇北宋
  • 1篇大运河
  • 1篇堤围
  • 1篇遗产
  • 1篇引水
  • 1篇引水量
  • 1篇淤积
  • 1篇治水
  • 1篇人口
  • 1篇人口分布
  • 1篇人口密度
  • 1篇人口重心
  • 1篇人与自然和谐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1篇武汉水利电力...

作者

  • 9篇黎沛虹
  • 4篇李可可
  • 2篇石志宏
  • 1篇张伟兵
  • 1篇钟清林
  • 1篇边劲

传媒

  • 2篇人民珠江
  • 1篇湘潭师范学院...
  • 1篇人口研究
  • 1篇中州今古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水利
  • 1篇人民黄河
  • 1篇都江堰建堰2...

年份

  • 2篇2004
  • 1篇2002
  • 4篇2001
  • 2篇199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夏杨水与东荆河考异
2001年
夏水在先秦时期就分江入沔 ,明代后 ,在地貌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影响下 ,其上源逐渐演变为建阳河与长湖水系 ,下游逐渐由入沔演为入江。杨水自古以来就是汉水的一条支流 ,其源头由西汉时的沮漳河下游分枝演变为南北朝时期的荆门上游山丘来水 ;唐代后杨口湮塞。至明清时杨水已演变为建阳水水系 ,但与原来的杨水已大相径庭。夏杨水在南北朝时为分杨水入夏水的一条枝河 ,后随杨口的湮塞而消失。东荆河是明万历间汉江夜汊堤溃口后 ,沿河百姓在夜汊河下游各枝河堵支塞汊、围堤筑垸 ,才使“形如瓜蔓”的东荆河形成单一河道。东荆河口泽口既非杨口 ,东荆河经行又非夏杨水古道 ,因而可断定“夏杨水非东荆河”
李可可黎沛虹
关键词:历史演变
简论我国古代黄河泥沙运动理论及其实践被引量:3
2002年
古人对黄河泥沙及其运动的观察和认识由来已久 ,并形成了初步的泥沙理论 ,在内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黄河水流含沙量、泥沙淤积规律、泥沙冲刷规律、束水攻沙理论 ,以及泥沙冲淤与河道变化的关系等。此外 ,历史上治理黄河泥沙的实践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即 :泥沙清浚、束水攻沙的实践、王景治河与贾鲁治河中的治沙问题、河口治理。
李可可黎沛虹
关键词:黄河泥沙运动含沙量冲淤规律
历史时期人口与水灾关系探讨被引量:8
1999年
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人口与水灾变化的分析,认为它们之间呈现出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向。这即是:二者都是以宋为分界线的。宋前,二者都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并且变化幅度不大,而长江流域的人口水灾都很少。宋后,二者同时扩展至长江流域,并且,与前一时期相比,情况大为不同。就流域整体而论,水灾与人口都急剧增加;就不同区域而论,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水灾则不管人口密度的如何,呈现出一直增长趋势;而在长江流域地区,水灾随人口密度的增减而频发或有所缓和。此外,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论,则无论流域间还是流域内的各区域,水灾都是随人口分布重心的转移而不断蔓延扩展的。
张伟兵黎沛虹
关键词:历史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密度人口重心人口分布
汴河建设与北宋立国
2001年
石志宏黎沛虹
关键词:北宋长江流域隋唐大运河政治中心泥沙淤积
汴河漕运与北宋立国被引量:2
2001年
农业生产、漕运条件优越的基本经济区是封建农业中国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最有力的支撑。基本经济区向南向东的转变在北宋已决定性地实现;而由文化传统所带来的政治惰性以及北部边防需要,给漕运造成极大压力,北宋不得不立都汴京以解决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日渐分离的矛盾。通过经营江淮尤其是长江下游圩田和以汴河为主的运河网,北宋将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照顾到了军事斗争的需要。
石志宏黎沛虹
关键词:漕运农业生产北宋立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
试论长渠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引量:1
1999年
长渠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利灌溉工程 ,这一历史遗产现仍具有明显的水利工程效益 ,其长久工程效益给人以历史启迪。通过与获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的芍陂、它山堰、木兰陂等古代水利工程比较 ,可知长渠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长渠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献基础 ,在区域经济史上发生过重要影响 ,在古代水利技术上有许多重要创造。
钟清林黎沛虹
关键词:古代水利工程历史遗产文物价值文化价值
从贾让三策看围田起源被引量:1
2001年
学术界提到中国古代围田的研究 ,大都以太湖平原的圩田、两湖平原的垸田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基围为代表。考察其起始年代 ,最早也不过是在北宋年间。但在古代治黄专著贾让三策中 ,在论述治水与治土的关系时 ,却可以发现早在战国时期 ,黄河下游地区的人民 ,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纷纷争占肥美的滩地 ,出现了与水争地的情况。在与水争地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规模由小到大的围田。并且还有地方政府将滩地租佃给百姓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围田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虽然与水争地是黄患的成因之一 。
边劲黎沛虹
关键词:堤围
都江堰--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璀璨明珠
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各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完善的整体,通过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达到自动分水、泄洪、排沙、沉沙、稳定引水量的目的.工程布局合理,配合巧妙,功效显著,蕴涵着丰富、精深的科学哲理.都江堰工程...
李可可黎沛虹
关键词:都江堰工程水利史水文化
都江堰——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璀璨明珠被引量:20
2004年
都江堰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各部分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完善的整体,通过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达到自动分水、泄洪、排沙、沉沙、稳定引水量的目的。工程布局合理,配合巧妙,功效显著,蕴涵着丰富、精深的科学哲理。都江堰工程的建成,造就了一个“天府之国”,使之无论在分裂还是在统一时期,都是十分重要的经济中心,灌区的经济地位一直维持至今。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形成与发展的都江堰治水科技与文化,具有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普遍特点,显示了我国传统科技的优越性。它又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表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而这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深刻的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之上的。都江堰是我国传统治水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具有极大的价值。
李可可黎沛虹
关键词:都江堰工程人与自然和谐引水量经济中心经济地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