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 作品数:14 被引量:150 H指数:8 供职机构: 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生物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天文地球 化学工程 更多>>
冶炼炉烟气治理新技术 被引量:4 2005年 针对某厂硅铁、结晶硅冶炼炉的烟气治理,使用自行研制的SCX-Ⅲ型湿式脱硫除尘装置,运行效果平稳。脱硫除尘效果比较理想,平均除尘率为98.8%,平均脱硫率达到78.8%,林格曼指数降至1级以下,各项污染指标均达到了相关国家标准。 刘剑伟 魏先勋 黄斌 刘涛 翟云波关键词:冶炼炉 烟气治理 脱硫 除尘 湿式脱硫除尘装置 运行效果 基于标识指数与敏感性分析的洞庭湖滨湖区地下水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8 2013年 以洞庭湖滨湖区城西垸为例,采用基于熵权的综合标识指数模型,探讨了滨湖区地下水中各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了综合评价结果对各评价因子的敏感性程度,并针对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基于GBT 14848—1993《地下水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水质标准,研究区ρ(Pb)、ρ(Fe)、ρ(Mn)的超标率均达到67%,最差水质类别分别为劣Ⅴ类、Ⅳ类和Ⅴ类;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空间变异明显,其中湘江西支地下水污染最为严重,综合标识指数(4.126)最大,属于Ⅳ类水质,洞庭湖区次之,湘江东支地下水污染程度最轻(3.515),并且两支流地下水由上游至下游呈污染逐渐减轻的趋势;敏感性分析表明,综合评价结果对ρ(Pb)和ρ(Mn)的敏感性较强,敏感性系数分别为0.053 9和0.047 9,说明Pb、Mn是影响城西垸地下水水质变化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 姜燕松 李忠武 黄金权 赵新娜 张燕 黄斌 袁敏关键词:地下水 重金属 水质评价 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特征 被引量:17 2013年 土壤厚度是制约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子。在贵州省金沙县乌箐河小流域,通过实地调查土壤厚度,结合地统计学和经典统计学方法,研究岩溶高原地区小流域中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厚度总体呈中等强度空间变异,个别样地属强度变异,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其变异趋势大致为随着坡位的降低而逐渐减小,而土壤厚度随坡位的降低逐渐变厚。坡耕地土壤厚度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好,存在一定的连续性;荒山和意大利杨树林地土壤厚度的空间变异程度均较大,斑块状分布明显。除个别样地可以用高斯模型和球状模型拟合外,其余样地均可用指数模型拟合,且拟合效果较好(R2≈0.8)。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岩溶高原地区土壤厚度的认识,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合理布局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 尹亮 崔明 周金星 李忠武 黄斌 方健梅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 土壤厚度 空间异质性 不同施磷量(KH_2PO_4)作用对Cu、Zn在红壤中的迁移转化 被引量:10 2014年 为了比较不同施磷量对土壤中重金属Cu、Zn迁移转化的影响,采用土壤柱进行室内淋溶实验,研究常见的磷肥磷酸二氢钾在少量5 mg·kg-1,适量15 mg·kg-1以及过量25 mg·kg-1条件下对Cu、Zn在红壤中的淋溶效应.结果表明土壤施用磷酸二氢钾降低了土壤渗滤液的pH,不同施磷量对土壤渗滤液pH影响不大,在整个淋滤过程,渗滤液pH呈现上升的趋势.磷酸盐作用下重金属Cu在土壤中的迁移主要集中表层土壤中,而Zn逐渐向深层土壤中迁移.土壤深层渗滤液中Cu、Zn浓度均比较低,对浅层地下水的危害性不大.淋滤结束后,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土壤中,重金属Cu残渣态的比例为60%左右,重金属Zn残渣态比例为40%左右.高浓度磷酸二氢钾作用下有利于重金属Zn从残渣态及有机结合态向交换态转化. 郭亮 李忠武 黄斌 王艳 张艳关键词:锌 磷酸二氢钾 淋溶 水力侵蚀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数量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015年 土壤侵蚀是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动态过程的重要驱动因素,明确土壤侵蚀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进而作用于SOC,有助于准确把握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结合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PCR)技术,研究了水力侵蚀后短期内(10 d)坡耕地表层土壤微生物数量和SOC含量动态变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微生物与SOC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雨前相比,降雨侵蚀后表层土壤SOC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表层土壤细菌数量显著降低,为雨前细菌数量的58.76%(坡上)、55.22%(坡中)、55.82%(坡下);降雨侵蚀同样显著改变了表层土壤真菌数量,雨后真菌数量为雨前真菌数量的105.51%(坡上)、2.29%(坡中),12.20%(坡下);降雨侵蚀后,SOC、细菌和真菌数量均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达到峰值后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细菌和真菌数量与SOC之间的关系均未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仅有坡下细菌,坡中、坡下以及整个坡面真菌与SOC含量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 喻为 李忠武 黄金权 聂小东 黄斌 胡延彪 张雪关键词:土壤侵蚀 土壤有机碳 细菌数量 玻璃钢切边打磨纤维粉尘收集净化 2005年 根据玻璃钢切边打磨的工艺状况以及手工加工产生的纤维粉尘的特点,采用冲击、过滤、喷淋三级一体化净化装置净化含尘气流,取得良好的净化效果。浅述了净化系统的集气设备、净化原理、工艺流程和排风量计算等工程设计问题。 楚凯锋 魏先勋 翟云波 刘剑伟 黄斌关键词:纤维粉尘 工程设计 红壤缓坡地径流与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5年 探明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对于研究土壤有机碳固定和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30~100 mm/h)和耕作条件下(翻耕和免耕)土壤有机碳流失过程及其与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坡面产流过程对泥沙态有机碳流失过程具有明显影响,除大雨强条件下泥沙态有机碳流失速率在10~30 min呈现短时间峰值外,各径流小区泥沙态有机碳流失过程与坡面产流过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产流开始后,其流失率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加,而后逐步趋于平稳,但坡面产流过程对径流有机碳流失过程无明显影响;坡面径流率大小影响土壤有机碳流失,坡面径流率变化能解释80%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变化,坡面径流率与土壤有机碳流失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坡面径流率对泥沙态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比其对径流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更明显;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土壤可蚀性指标越大,土壤有机碳流失率越大,但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存在有限性。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是土壤有机碳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陆银梅 李忠武 聂小东 黄斌 马文明 肖海兵关键词:径流 土壤 有机碳 坡面 可蚀性 砷污染土壤复合淋洗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45 2016年 土壤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淋洗法是修复砷污染土壤的一种有效方法.本研究以砷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振荡淋洗实验,将5种常用淋洗剂进行组合复合淋洗,探索最佳复合淋洗组合,对淋洗前后土壤进行形态分析,并通过3种不同污染程度土壤的修复效果比较,研究复合淋洗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复合淋洗效果优于单一淋洗效果,能够很好地提高砷的去除率.当采用4 h 0.5 mol·L^(-1)Na OH+4 h 0.1 mol·L^(-1)EDTA进行复合二步淋洗时土壤砷的去除率从66.73%提高到91.83%,砷含量由186 mg·kg^(-1)降至15.2 mg·kg^(-1),为最佳淋洗组合.其次,研究结果还表明,淋洗前后土壤中砷的形态发生改变,有效态比例得到有效降低,0.5 mol·L^(-1)Na OH+0.1 mol·L^(-1)EDTA适用于铝型砷含量较高的砷污染土壤,0.5 mol·L^(-1)OX+0.5 mol·L^(-1)Na OH适用于铁型砷含量较高的砷污染土壤. 陈寻峰 李小明 陈灿 杨麒 邓琳静 谢伟强 钟宇 黄斌 杨伟强 张志贝关键词:砷污染 土壤 湘江长沙段洲滩菜园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0 2016年 为研究湘江长沙段洲滩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风险,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土壤中重金属(Cu、Cd、Pb、Zn)的质量比,应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采用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程度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Cu、Cd、Pb和Zn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36.40 mg/kg、12.87 mg/kg、164.41 mg/kg和431.21 mg/kg,土壤Cd、Zn污染严重,污染水平超过II级土壤水平。土壤中各重金属均以极高比例的可提取态存在,因而重金属在土壤中不稳定,Cd、Zn弱酸提取态质量比较高,容易释放,具有较强的潜在环境危害。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递减趋势为Cd、Pb、Cu、Zn,Cd为极强生态风险元素,Cu、Pb、Zn为轻微生态风险元素。研究区域所有采样点改进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MRI均高于1 200,属于极强生态风险级别。4种重金属中,Cd的平均风险贡献率为98.21%,是最主要的污染物。因此,Cd污染应引起环境部门的高度重视。 胡延彪 李忠武 黄金权 黄斌 聂小东 郭亮 喻为关键词:环境学 菜园土壤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hosphates on adsorption and leaching of Cu and Zn in red soil 被引量:2 2016年 Batch and soil colum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KH2PO4, (NH4)H2PO4and Ca(H2PO4)2on the adsorption and l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 and Zn in red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e three phosphate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red soil for Cu and Zn,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hosphates on Cu and Zn adsorption follows the order of Ca(H2PO4)2〉KH2PO4〉(NH4)H2PO4. The addition of phosphate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mobility of Cu. Ca(H2PO4)2and (NH4)H2PO4 show a strong ability in immobilizing Zn while the immobilization ability of KH2PO4 is much weaker. All the three phosphates are helpful for modifying the partitioning of Cu and Zn from the non-residual phase to the residual phase; however, they could also enhance the contents of Cu and Zn associated with exchangeable and carbonates fractions. 李忠武 黄斌 黄金权 陈桂秋 熊炜平 聂小东 马文明 曾光明关键词:ZN PHOSPHATE ADSORPTION L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