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伟浪

作品数:22 被引量:288H指数:6
供职机构:东莞市虎门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东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栓塞
  • 6篇动脉
  • 5篇成像
  • 5篇磁共振
  • 4篇动脉栓塞
  • 4篇介入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弹簧圈
  • 3篇血管
  • 3篇栓塞治疗
  • 3篇外伤
  • 3篇微弹簧圈
  • 3篇肌瘤
  • 3篇CT
  • 3篇出血
  • 2篇碘油
  • 2篇碘油乳剂
  • 2篇电解可脱性微...
  • 2篇血管瘤
  • 2篇原发性

机构

  • 22篇东莞市虎门医...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作者

  • 22篇黄伟浪
  • 10篇林歆
  • 8篇吴光任
  • 6篇涂昌灼
  • 6篇刘彪
  • 4篇曾庆乐
  • 4篇毕诗诚
  • 4篇陈国雄
  • 3篇王有枝
  • 3篇黄启锐
  • 3篇李彦豪
  • 3篇张礼鹃
  • 2篇程巍
  • 2篇陈伟琼
  • 2篇吴广球
  • 2篇颜小群
  • 2篇黎源
  • 2篇陈勇
  • 1篇刘炽鸿
  • 1篇陈彦兴

传媒

  • 3篇吉林医学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用妇科...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5篇2010
  • 3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分辨CT检查对肺部空腔性病变诊断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对肺部空腔性病变患者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4例肺部空腔性病变患者HR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 HRCT对肺部空腔性病变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1.67%。其中肺气肿诊断率100.00%;肺嗜酸性肉芽肿诊断率75.00%;肺淋巴管肌瘤病诊断率80.00%。结论 HRCT对诊断肺嗜酸性肉芽肿、肺淋巴管肌瘤病及肺气肿有重要价值。
林歆陈国雄黄伟浪吴光任涂昌灼
关键词:高分辨CT肺气肿肺嗜酸性肉芽肿肺淋巴管肌瘤病
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附1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总结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选自 1999- 0 2~2 0 0 4 - 0 2间 ,应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5例患者 ,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急性期 6例。术前Hunt分级 :1例为Ⅳ级 ,5例Ⅲ级 ,9例为Ⅰ~Ⅱ级。结果  10例完全栓塞 ,5例部分栓塞。无手术死亡 ,1例前交通动脉瘤术后左侧下肢轻偏瘫 ,3周后恢复正常。结论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
黄启锐黎源黄伟浪程巍陈彦兴
关键词:外科学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脾动脉栓塞治疗外伤性脾破裂(附12例报告)被引量:8
2002年
目的 评价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外伤性脾破裂并休克的患者行急诊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后临床效果及CT扫描复查栓塞后的脾脏变化。结果 除2例造影证实是脾蒂断裂伴脾广泛撕裂伤行脾动脉主干栓塞后再中转开腹脾切除手术处理外,其余10例均行单纯栓塞治疗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CT扫描证实残脾血供良好。结论 脾动脉栓塞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具有有效、安全、快速、损伤小和可保留脾脏的优点。
刘彪黄伟浪
关键词:脾破裂外科学脾动脉治疗性栓塞
DWI联合头颈部TOF-MRA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弥散成像(DWI)与头颈部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TOF—MRA)的联合应用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诊断为脑梗死、发病时间在6h内的患者20例,其中发病在4h内7例,4~6h内1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横断面T,WI、T,WI、DWI及横断面或冠状面FLAIR—T,WI成像、头部3D—TOF—MRA血管成像,部分患者进行颈部2D—TOF—MRA成像,分析常规序列成像、DWI及头颈部TOF—MRA血管成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发病在4h内的7例中,DWl只有3例示脑沟稍变浅,信号均无明显异常,但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发病在4~6h内的13例中,DWI正常1例,血管明显狭窄;DWI呈散在斑点状及小片状稍高信号影2例,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及大脑中动脉全程均未见显示;DWI呈散在小片状较高信号影1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未见显示5倒,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及大脑中动脉全程未见显示2例,大脑中动脉回转段未见显示3例。结论DWI联合头颈部TOF—MRA可提高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同时能明确狭窄血管的位置及狭窄程度,有助于及时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吴光任张礼鹃涂昌灼黄伟浪颜小群
关键词:脑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术弥散成像时间飞跃法
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CT诊断思路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MRI以及CT诊断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选择40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MRI影像学检查以及CT影像学检查,并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经临床研究结果显示,40例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患者中,有13例患者为星形细胞瘤,有6例患者为髓母细胞瘤,有6例患者为脑转移瘤,有6例患者为室管膜瘤,有8例患者为血管母细胞瘤,有1例患者为脑膜瘤。不同病变的患者,影像学的表现情况也存在差异性。在小脑半球肿瘤的定位诊断上,MRI以及CT的诊断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93%。结论: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患者实施MRI检查以及CT检查,能够有效对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进行定位,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对小脑半球肿瘤性病变的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和普及。
林歆毕诗诚黄伟浪吴光任陈国雄
关键词:MRICT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子宫动脉灌注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评价平阳霉素碘油乳剂 (PLE)子宫动脉灌注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效果及副反应。方法 对2 2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用PLE行子宫动脉灌注 ,观察术后症状缓解情况、子宫缩小程度和副反应的发生。结果  2 0例完成灌注治疗患者 ,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16例得到影像学随访者 ,子宫体积平均缩小 5 0 5 %;主要副反应为下腹疼痛 ,严重者与误栓有关。结论 PLE子宫动脉灌注是一种以保留子宫为特征的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
刘彪李彦豪黄伟浪吴广球孟海燕邓玉桃曾庆乐陈勇
关键词:子宫肌瘤动脉灌注平阳霉素碘油
MRI在腰椎终板modic改变分型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影像学征象,探讨MRI在腰椎终板modic改变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的100例患者腰椎终板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腰椎矢状面T2WI、T1WI及T2WI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TIR),并与X线检查进行对照,MRI检查与X线检查时间间隔在一周内,综合分析终板modic改变的信号特点及X线征象,通过双盲法进行modic改变分型并结果统一。结果:100例患者腰椎终板modic改变患者中,共诊断modic改变381处病变。所有病例按modic分型标准分四个类型,即modicⅠ型,modicⅡ型,modicⅢ型及混合型,其中将混合型又分为混合型Ⅰ-Ⅱ型及混合型Ⅱ-Ⅰ型。所有病例中,modicⅠ型共有45处,占11.81%,Ⅱ型171处,占44.88%,Ⅲ型有12处,占3.15%,混合型Ⅰ-Ⅱ型有115处,占30.18%,混合型Ⅱ-Ⅰ型,有38处,占9.97%。结论:MRI可准确地诊断腰椎终板modic改变,在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分型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有助于指导临床对该病的诊治。
吴光任涂昌灼黄伟浪陈伟琼余琦李芬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MODIC改变
CT与MRI诊断脊柱外伤的临床价值分析被引量:28
2015年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脊柱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脊柱外伤患者分别采用CT和MRI检查,并与最终手术等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CT对92例脊椎外伤患者检查发现,89例患者表现出脊椎骨折,经CT检查发现101个骨折椎体,其中单发椎体85例,占95.51%,MRI对92例脊椎外伤患者检查发现,90例患者表现出脊椎骨折,经MRI检查发现103个骨折椎体,其中有38个椎体骨折线可以清晰辨别(占36.89%),可以清晰辨认出的椎体碎骨片113个,明显低于CT的辨认数量。这表明CT组对绝大多数的骨折线可以清晰辨别,对显示椎体碎骨片方面明显优于MRI。MRI对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神经根损伤、前纵韧带、后纵韧带等不同部位的损伤检出率明显高于CT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对脊柱外伤空间定位比较准确,并且也能很好地显示出外伤导致的脊髓病变和损伤,CT和MRI两种方法能够有效互相弥补彼此的不足。
林歆毕诗诚黄伟浪吴光任涂昌灼陈国雄
关键词:脊柱外伤体层摄影术X磁共振成像
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总结纵膈型肺癌的CT与MRI表现。方法:选择60例纵隔型肺癌患者,分别用CT检查,对不确定者采用CT和MR相结合检查的方式,进行平扫和加强扫描。结果:CT及MR检查均见肺癌部位形态规则占多数,不规则形态较少;边缘清楚的较少,边缘不清和有毛刺样物、有分叶较多;其中小细胞型肺癌、鳞癌和腺癌多见,腺鳞癌较少。结论:纵隔型肺癌在临床诊断中,CT不是绝对的诊断标准,不明确的病例用CT和MR相结合方式进一步诊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便于临床做出正确治疗。
毕诗诚黄伟浪林歆吴光任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MR
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急诊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2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55例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中拒绝行介入治疗的2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治疗组,对比研究两组患者病例的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应用急诊介入治疗的抢救成功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保守治疗的抢救成功率(76.00%)(P<0.05);治疗组失血性休克死亡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例(P<0.05);治疗组行急诊介入治疗后出现肾功能不全的病例明显比对照组保守治疗的病例少(P<0.05)。结论对骨盆骨折致腹膜后大出血行急诊介入治疗,能够快速控制出血,及时纠正休克,提高了骨盆骨折大出血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手段。
黄伟浪林歆
关键词:骨盆骨折腹膜后大出血急诊介入治疗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