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小强

作品数:1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道德
  • 2篇孔子
  • 2篇华夏
  • 2篇柏拉图
  • 2篇辨析
  • 1篇德福一致
  • 1篇德性
  • 1篇独行
  • 1篇养成
  • 1篇缘起说
  • 1篇在者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基础
  • 1篇中国佛教
  • 1篇人情
  • 1篇人文
  • 1篇人文主义
  • 1篇人欲
  • 1篇儒家
  • 1篇儒者

机构

  • 1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11篇高小强

传媒

  • 3篇西南民族大学...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2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成都行政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5
  • 1篇1999
  • 1篇199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天道与人道——以辨析康德之先验自由及其与实践自由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以儒家之天道与人道合一的思想看来,康德先验辩证论中的第三个二律背反之"先验自由"与第四个二律背反之"一个理知的无条件的必然存在者",两者合起来正是指向儒家所谓天、天道或天理,而康德所谓先验自由为实践自由奠基,亦是想表明人道源于天道,以及由此而进一步人道与天道为一。康德沿袭西方神人之际亦即天人之别的一贯之旨,以至于天道不能同人道贯通,人之性不能充尽圆满地体现神之性或天之性,因而在人性本善的问题上模棱两可,不能也不敢充分肯定人之善良意志就是人之本有的良知良能。即使肯定人之实践理性的意志自由,也要由理论理性所设定的先验自由来奠基。这恰是康德也是整个西方理性的最大局限之处。
高小强
关键词:天道人道儒家先验自由
儒者与众人的异同:以同而异——从《礼记·儒行》“其服也乡”谈起
2018年
文章从何为儒服的问题入手,叙述深衣之制与深衣之义,首先指出儒者与众人之异不在于服,继而通过阐述"君子以同而异"的内涵,试图揭示儒者与众人之表征上的异同背后的根据和原则。最后得出儒者立足于其与众人之性同,故于众人既有饱含善意、体谅的"小合",亦"和而不流"。意在化解儒家经典文本对儒者(君子)行状的描摹,既有"入乡随俗",又有"特立独行",这个乍看之下的矛盾。
张娴雅高小强
关键词:深衣特立独行
论“昏礼不用乐”
2017年
文章以周代"昏礼不用乐"的规定为核心,探析周代礼制中为何有婚礼不能演奏音乐的规定,以及这种规定在后代无法实行下去的原因,进而探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一古礼。文章意在通过对周代婚姻礼节的研究,反观当下婚礼仪式的优劣,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为以后婚礼仪式的发展提出建议。
张小雨高小强
关键词:婚礼婚俗古乐人情人欲
论康德的宗教哲学观——以辨析与确立作为道德存在者的人乃自然之终极目的
2013年
从康德的宗教哲学着手,涉及到他论述人性的根本恶与神之恩典,奇迹与拣选,德行的王国与奥秘,对神之侍奉与蒙恩,证实神之此在的自然神学与道德神学,乃至由自然的目的论而确立人作为道德存在者才是自然之终极目的,进而确认人之极善者即圣人孔子。
高小强
关键词:宗教
为"万有"寻找超验的根据-柏拉图的"相"和《巴门尼德篇》对"相"或范畴的纯粹探求
高小强
关键词:柏拉图相论
哲学的“为”与“不为”
1999年
一、哲学的“不为”1.释迦确定之“十六无记”,即“世有常,世无常,世有常无常,世非有常非无常;世有边,世无边,世有边无边,世非有边非无边;命即身,命异身,命与身亦一亦异。
高小强
关键词:柏拉图《庄子·齐物论》胡塞尔纯粹意识缘起说
天爵与人爵——论德福一致何以可能
2015年
本文比较系统地清理西方以至康德的善恶观念,以及由此而引出的德行与福报的关系难题,亦即是否真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有德必有福,无德必无福",抑或这不过是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已?康德亦是从神人之际或天人之别出发,从而得出: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的人尚且连极善都不可能达成,又怎么可能在人间实现至善或圆善呢?除非全知、全能、全善、全在、永恒的神之此在,而又同时人之灵魂不朽,因为前者将保障人之所有善恶皆无以隐遁,终将毫厘不爽地获得报偿;而后者会让人相信,人可以在无尽的未来中,只要不断地坚持向善,就终究会接近直至达成人之极善。而且,即使今生今世善恶未获应得的报偿,但人死灵不朽,善有善报而恶有恶报,所有人无一能有例外。不过,儒家却认为,人之达成极善的能力为天所完全赋予,所谓"天命之谓性"是也。圣人就是达成极善的楷模,而人人皆可为圣贤,则人人皆为圣贤之时,即是至善或圆善的实现之日。
高小强
让天命之“仁”贯通天人——论华夏人文主义的根本精神
2014年
本文从《易经》"人文化成"说起,由人文遡及天文,人文终究与天文合一,也就是人道与天道为一。这是华夏人文主义的最根本特质,尤其经过孔子继往开来,确立作为总德的天命之"仁",并以此贯通天人,从而令人文主义发展成为华夏文化最强的主导力量。而且,孔子无论在总体还是个体上,都坚持文质相宜相合,前者即"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后者则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是由于孔子及其后贤才令华夏最终形成了以仁义为核心、《四书》为根基、《六经》为扩充的人文教育的完备系统。反观今日国人却轻率地丢弃传统,盲目追随西方,不知西人的人文学早因神人之际的偏执而全无根底,面临深刻的危机,目前还更由于全球化而成为了我们甚至整个人类的危机,是该我们幡然醒悟、悬崖勒马的时候了。
高小强
关键词:人文天文人文主义
唯识学“转识成智”说研究
近代以降,西学东来,本土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国人始而茫然,无所适从。继而有激进反传统者,叫嚷全盘西化。有文化守成者,主张中西融合。但是中西如何融合?恐怕当务之急应当首先在于:我们如何理解与认识西方文化及文明,尤其如何理解...
高小强
关键词:中国佛教中西融合转识成智
文献传递
论“成人”之养成
2012年
本文详细对比西方大哲康德与中国圣人孔子及儒家的德行论述与实践,说明康德的论述虽有利于我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与反思,却不一定更能促成我们的道德实践。加之康德沿袭西学固有的局限比如神人相分,从而不仅在道德实践上,甚而至于在道德理论上都再也无法完全达成自主、自知、自律、自觉、自愿、自好、自乐地践履德行了。反之,惟有奉行天人合一的圣人孔子及儒家能够充分地肯定人之向善本性,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仅成就"成人",成为君子,而且成贤成圣。自己的内心和谐中和,从而与人、与社会和谐中和,乃至人人、人与社会和谐中和,最终人与天地自然和谐中和,岂不是至善之目的王国的达成与实现吗!
高小强
关键词:成人孔子君子德性道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