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
- 作品数:29 被引量:11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教育厅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的治疗性血管再生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缓释微球在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制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其体外释药性能。将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纤维蛋白凝胶注射到大鼠缺血下肢肌肉内,1个月后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价血管再生情况。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体外释放血管内皮生成因子持续时间超过4周,可显著提高注射部位毛细血管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血管的密度,并促进CD34、C-kit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细胞的动员。结论肌肉注射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葡聚糖-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纤维蛋白凝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性血管再生方法。
- 刘崇栋陈锋徐颖奇周卫唐新华周为民
-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缓释微球缺血下肢血管生成
- 复杂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
- 周为民周卫邱结华曾庆忠袁庆文陈锋熊吉信郑春艳
- 主动脉疾病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大,难度大,围术期风险高,特别是胸主动脉疾病往往需要深低温,停循环,手术风险更大,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是指通过血管腔内技术等对主动脉疾病进行治...
- 关键词:
-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微创治疗
- 静脉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2011年
- 近年来对静脉血栓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笔者就静脉血栓(VTE)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首次VTE的发生时间、VTE治愈后的抗凝治疗诱发因素、首发位置、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等。
- 朱仙花陈锋熊吉信
- 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平滑肌祖细胞增殖和表型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平滑肌祖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纤粘连蛋白、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和EGM培养基诱导培养出平滑肌祖细胞,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鉴定。用分别含终浓度为25、50、100、200 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培养基培养平滑肌祖细胞24 h,然后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结果平滑肌祖细胞呈"峰、谷"样生长,可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和调宁蛋白。4种不同浓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细胞增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当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为50 mg/L时细胞增殖能力最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明显弱于对照组。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以促进血管平滑肌祖细胞的增殖并减弱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
- 陈锋张振东唐新华
- 关键词:平滑肌祖细胞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调宁蛋白
- 成人外周血平滑肌祖细胞与成熟血管平滑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 2009年
- 背景:血管平滑肌细胞是构成血管壁组织结构及维持血管张力的主要细胞成分。研究表明从外周血获得的平滑肌祖细胞可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目的:课题特点在于选择成人外周血来源的平滑肌祖细胞,并与成熟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增殖潜能等方面异同点的比较。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培养对象,观察性实验,于2008-10/2009-04在江西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采取6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20mL,6名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大隐静脉。方法:分离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纤粘连蛋白、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和EGM培养基诱导培养;同期用胶原酶消化大隐静脉获得平滑肌细胞,用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细胞形态,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α-SMA和calponin1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成人外周血中平滑肌祖细胞具有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表达α-SMA和calponin1,平滑肌祖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强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能力。结论:成人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的刺激下可以分化为平滑肌祖细胞,且平滑肌祖细胞较平滑肌细胞增殖旺盛,长时间培养不易老化,具有发展为一种理想的血管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的可能性。
- 王世知袁庆文陈锋刘兴华
- 关键词:平滑肌细胞祖细胞外周血
- Angiojet成功救治系统溶栓无效的肺栓塞患者1例被引量:2
- 2021年
-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羊水栓塞、脂肪栓塞综合征、肿瘤栓塞、空气栓塞等,其中PTE为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引起PTE的血栓主要来源于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目前肺栓塞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抗凝、溶栓、导管碎栓和抽吸。Angiojet机械吸栓最早应用于DVT的治疗,如今也应用于肺栓塞治疗。现报道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次使用Angiojet成功救治系统溶栓无效的PTE患者1例。
- 唐新华刘崇栋陈锋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
- 复杂主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的疗效和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3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31~82岁,平均55岁;主动脉夹层3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6例;其中5例合并髂动脉瘤。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和/或杂交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即刻发生I型内漏8例,2例在其近端加-Cuff后内漏消失,其他患者未作特殊处理。随访1。72个月,平均20.2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随访患者中无I型内漏发生,发生II型内漏2例,未行特殊处理,后自愈;无截瘫病例;1例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痰堵塞导致的窒息。结论: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 周为民周卫邱结华袁庆文陈锋熊吉信
- 关键词:动脉瘤夹层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杂交手术
-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灌注不良的腔内治疗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急性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并内脏或下肢动脉灌注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例,年龄42—75岁,平均(52±9)岁。5例(21.7%)肾动脉缺血,9例(39.1%)肠系膜上动脉缺血,3例(13%)腹腔干缺血,6例(20.1%)下肢缺血(左下肢坏死1例)。其中2例同时有肾动脉及下肢动脉缺血。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治疗。结果23例支架人工血管成功覆盖近端第一破口。11例(47.8%)其他分支动脉植入了支架。23例患者灌注不良得到改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例合并右髂动脉闭塞致下肢缺血者,支架人工血管覆盖第一破口并右髂动脉内植入支架后治愈。1例合并下肢动脉缺血坏死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后一期行大腿中上段截肢术。2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6—72个月,平均(21±11)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本组无截瘫病例。结论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植入覆盖主动脉夹层第1破口是首选的治疗手段。部分患者尚需结合分支动脉支架植入等方法来进一步治疗。
- 周为民周卫邱结华袁庆文陈锋熊吉信
- 关键词:动脉瘤人工血管缺血
- 纤维蛋白胶携载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促进大鼠缺血后肢血管再生
- 2013年
- 目的观察纤维蛋白胶携载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el+G-CSF)对大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缺血下肢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制成右下肢缺血模型,随机分成3组:Gel+G-CSF组、G-CSF组和PBS组,每组10只,分别肌肉注射Gel+G-CSF、G-CSF和PBS。造模术前及术后第1、3、5、7天计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造模后第1周和第4周每组分别处死5只大鼠,行组织学检测,计数血管密度。结果Gel+G-CSF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在术后第1天达峰值[(14.694±1.11)×10^9/L],且明显低于G.CSF组在术后第3天达到的峰值[(21.00±2.26)×10^9/L]。Gel+G-CSF组[(686±108)/mm^2]的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G-CSF组[(491±110)/mm^2]和PBS组[(252±78)/mm^2],P〈0.05。Gel+G-CSF组[(6.14-0.8)/mm^2]的α-SMA阳性血管密度明显高于PBS组[(2.6±1.3)/mm^2],P〈0.05。Gel+G-CSF组肌组织中有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的浸润。结论Gel+G-CSF可以促进缺血肌组织血管再生,而刺激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的不良反应较小。
- 朱仙花陈锋熊吉信熊清根
- 关键词:缺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纤维蛋白组织黏着剂
- 以腔内技术为核心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效果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以腔内技术为核心治疗Cockett综合征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4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231例(A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181例(B组),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和/或复合手术治疗。结果:A组技术成功率100%(231/231);5例左髂总静脉无狭窄或闭塞,左髂静脉病变率97.8%(226/231);共植入髂静脉支架182枚。B组技术成功率99.4%(180/181);共植入支架151枚;1例患者术中行球囊扩张成形时左髂静脉破裂而致腹膜后巨大血肿、失血性休克,经积极抢救后好转;手术前后病变左髂静脉远心端与近心端压力差由术前(18±4.45)cmH2O降至术后(4±3.02)cmH2O(P<0.01);89例患者合并有左股浅静脉重度瓣膜功能不全,二期行股静脉瓣膜修复术。随访3个月至8年,平均35.6个月,A组15例、B组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结论:腔内技术为核心治疗Cockett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中远期效果。对于合并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者,联合应用Forgarty导管取栓或导管接触溶栓是腔内治疗一种有益的补充。
- 周为民周卫邱结华袁庆文陈锋熊吉信
- 关键词:COCKETT综合征血栓形成导管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