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寿

作品数:5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注水
  • 1篇底水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软管
  • 1篇剩余油
  • 1篇剩余油分布
  • 1篇提高采收率
  • 1篇注水管柱
  • 1篇注水时机
  • 1篇井下
  • 1篇高压软管
  • 1篇管柱
  • 1篇管柱技术
  • 1篇二元复合驱
  • 1篇二元复合体系
  • 1篇复合驱
  • 1篇边底水
  • 1篇采收率
  • 1篇采液强度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5篇陈寿
  • 2篇高长旺
  • 2篇李江
  • 2篇谷艳萍
  • 1篇王玉龙
  • 1篇张丽
  • 1篇强阵阵
  • 1篇席妮妮
  • 1篇付春波
  • 1篇吕鹏
  • 1篇马振宇
  • 1篇刘雪玲
  • 1篇彭明兰
  • 1篇赵小军

传媒

  • 2篇中国石油和化...
  • 1篇当代化工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5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长庆五蛟油田里74区高效开发技术研究
2013年
五蛟油田里74区为边底水油藏,2006年全面开发以来,因采油速度较高,部分井采液强度不合理,造成底水锥进和边水内推,区块含水上升。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从注水时机选择、采液强度优化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并进行效果评价,摸索出区块最佳注水时机,油井生产的合理采液强度,对同类边底水油藏的开发有借鉴意义。
王玉龙赵小军高长旺陈寿
关键词:边底水注水时机采液强度
厚层砂体中夹层识别与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2015年
夹层的分布对剩余油的富集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马岭油田BS区延10油藏夹层分布复杂多样,文章通过建立检查井自然伽马、密度、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的归一化方法,对该区厚层砂体中的夹层进行识别,将识别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相对比,发现该方法对夹层的识别准确率为75%,但对于厚度小于10cm的夹层难以识别。研究发现BS区夹层按照形态可以分为凹型、凸型、倒楔型以及平行条带型,其中以凸型和平行条带型为主,并且通过分析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认为凸型夹层下部更有利于剩余油的富集。
强阵阵刘雪玲付春波马振宇陈寿
关键词:剩余油
高压软管用作井下注水管柱技术研究
2013年
在采出水回注区块,腐蚀问题是注水系统的主要矛盾之一。由于采出水腐蚀性强,井下金属管柱腐蚀导致管体穿孔、落井等现象普遍存。高压软管为非金属材质,管体软,但抗腐蚀能力极强,适用于井下管柱结构相对单的合注井,本文通过高压软管与防腐油管的对比,系统研究该技术在工艺特点、防腐防垢、降本增效方面的意义。
李江谷艳萍陈寿高长旺张怀彪
关键词:高压软管
二元复合体系交替驱油及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2024年
研究了聚合物弱凝胶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交替注入驱油技术,实验优选出适宜的凝胶体系与二元复合体系,评价了其实际应用性能(注入性能、封堵性能、老化性能及剪切性能)与物理性能(乳化能力、洗油率、静态吸附、润湿性等),通过大平板室内驱油实验对比分析了不同设计体系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当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大于0.4%时,二元复合体系各方面性能表现良好。凝胶与二元复合体系结合对驱油效果会产生正协同效应。相比于凝胶/表面活性剂体系,凝胶/二元复合体系多轮次交替注入可以产生更优的效果。后续水驱在采收率提高方面未见显著效果,聚驱后直接采用二元复合驱体系效果更优。
彭明兰席妮妮刘元良陈寿张丽
关键词:二元复合驱采收率
五蛟油田里74区开发影响因素认识及下步治理对策
2013年
五蛟油田里74区油藏边底水发育,处中含水采油期,因采油速度较高,部分井采液强度不合理,造成区块含水上升,稳产形势严峻,本文从地质特征的含水饱和度、区块构造、底水水层厚度、隔夹层厚度四个方面与开发动态方面分析了见水原因,并对治理对策及效果进行评价,摸索出油井生产的合理采液强度、注采井网,注水井合理的注水强度,为后期生产提供了可行的"控水稳油"方案。
陈寿李江谷艳萍张怀彪吕鹏
关键词: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