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寒
-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4
- 供职机构: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BI-RADS-US与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比较BI—RADS—US诊断标准与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0例患者共159个肿块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并按照BI—RADS—US标准诊断分级,再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测定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弹性应变率比值,以弹性应变率比值≥3.08为界点判断肿块良恶性,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两种方法诊断乳腺肿块良恶性的准确度;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种方法对乳腺肿块的诊断效率。结果:良性78例共88个肿块.恶性62例共71个肿块,BI—RADS—US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1.55%(65/71),特异性为73.86%(65/88),准确性为81.76%(130/159);弹性应变率比值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敏感性为94.37%(67/71),特异性为87.50%(77/88),准确性为90.56%(144/159)。构建ROC曲线后,两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BI—RADS—US诊断0.851,95%可信区间0.791±0.911;应变率比值诊断0.887,95%可信区间0.825~0.950。两种方法准确性的配对卡方McNemar检验结果P〈O.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测定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较B1-RADS—US诊断分级准确性高,对于BI—RADS—USⅣ级肿块更具诊断价值。
- 葛晖丁中王矛李成华张峰陈寒
- 关键词:乳腺疾病多普勒
- 经腹和经阴道超声联合应用鉴别诊断子宫角部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被引量:3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经腹和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角部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列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子宫角部妊娠和23例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声像图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1例子宫角部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超声表现为孕囊型和混合型两种类型。孕囊型共30例,孕囊位于子宫角部14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2.8%(13/14);超声表现为孕囊位于膨大的宫角内,与子宫内膜相连或隐约相连;孕囊周围有厚度均匀的肌层组织.厚9~12 mm。孕囊位于输卵管间质部16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3.8%(15/16)。超声表现为宫角有不同程度的膨出.孕囊边缘与子宫内膜存在2~7 mm,不等的距离;孕囊周围肌层组织厚度<9mm。混合型共11例,宫角妊娠4例,间质部妊娠7例。结论联合应用经腹和经阴道超声检查有助于对子宫角部妊娠和输卵管间质部妊娠的孕囊型鉴别,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葛晖丁中陈寒张峰王顺
- 关键词:超声检查妊娠子宫角部输卵管间质部
- 彩超引导射频(RF)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
- 2009年
- 目的探讨彩超引导下射频(RF)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以及彩超引导的测量方法。方法选择直径3—5cm黏膜下、肌壁间及浆膜下子宫肌瘤,穿刺治疗前用彩超设计恰当的穿刺部位和角度,即以宫颈管为纵坐标线,以宫颈内口水平划横坐标线,测量计算肌瘤部距浆膜内0.8—1.0cm的点与坐标角度在45°-135°范围内,在彩超引导及监视下射频电极针通过宫颈、宫腔自然腔道,沿彩超设计好的穿刺线路准确插入肌瘤内凝固肌瘤组织。结果本组77例经射频治疗的患者中,子宫黏膜下肌瘤20例,术后1—6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失,治愈率100%。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共57例,其中42例3—6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7例3个月、6个月复查肌瘤体积缩小大于50%、80%,8例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彩超肌瘤体积缩小不明显或较术前体积略增大。本组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治愈率73.7%;肌瘤的总有效率为89.6%。结论彩超引导下射频治疗子宫肌瘤操作中的超声定位、动态观察对于射频介入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该项技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彩超定位安全、治疗效果确切,同时不干扰内分泌功能,为治疗子宫肌瘤微创手术的一种较好方法。
- 丁中陈寒张锋葛晖王顺张玮
- 关键词:子宫肌瘤彩超引导射频技术
- ARROW中心静脉三通导管微创置入胸膜腔引流联合胸膜腔注入凝血酶治疗恶性胸腔积液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胸膜腔注入凝血酶联合ARROW中心静脉三通导管微创置入胸腔引流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恶性胸腔积液(A组)患者在B超定位下,进行胸腔微创置ARROW中心静脉三通导管引流,并每次注入凝血酶1 000 u。分别与36例常规胸腔穿刺抽液(B组)和29例传统胸腔闭式引流术(C组)对比。结果:A组症状缓解人数(13/3)、总有效率(90.6%)、胸膜粘连发生率(62.5%)、胸腔积液治疗后减少百分比(76±6.3)%、引流的液体量(4 900±150)ml、引流天数(5±1.2)天、住院时间(17±2.9)天,均优于B组(P<0.01)。A组并发症少,引流的液体量少,引流和住院时间短,优于C组(P<0.05~P<0.01)。结论:在B超定位下微创置入ARROW中心静脉导管,通过三通管注入凝血酶至胸膜腔,是一种简便、有效、安全、可靠且易被患者接受的引流治疗方法。
- 孙军高忠和刘华莎周曦张锋杨玲方陈陈寒韩忠朝
- 关键词:胸腔积液微创凝血酶
- 子宫颈机能不全的超声诊断(附18例报告)
- 2007年
-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子宫颈机能不全中的应用。方法应用超声对中晚孕产妇除进行常规检查,应重点观察子宫颈内口的宽度和宫颈的长度。结果子宫颈的宽度≥15 mm,宫颈的长度≤20 mm;或子宫颈内口扩张,羊膜囊突入宫颈管,则可明确诊断。结论子宫颈内口的宽度和宫颈的长度对于诊断子宫颈机能不全有重要的意义。
- 张锋张燕丁中陈寒
- 关键词:子宫颈机能不全超声检查妇科疾病
- 高频超声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小儿急慢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急慢性腹痛的患儿进行常规超声检查,记录有无肿大淋巴结及其部位、大小、回声、形态及长短轴比值(L/S值)。结果统计发现有约89%(93/104)显示了肿大淋巴结,其中以右下腹多见,约占66%(69/104),治疗后10-15d复查肿大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缩小,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变化非常显著。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地显示肠系膜淋巴结,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及病例追踪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张锋丁中陈寒葛晖王顺张玮
-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检查小儿
- MicroPure成像技术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评价MicroPure成像技术检测乳腺肿瘤微钙化及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对经钼靶X线检查证实存在微钙化灶的110例乳腺肿瘤患者(125个肿瘤)进行常规高频超声及配有MicroPure成像技术的超声检查,记录微钙化灶检出率,对乳腺肿瘤进行BI-RADS分级。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高频超声及MicroPure成像技术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绘制ROC曲线,比较两种方法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能力。结果 MicroPure成像技术对于微钙化的检出率(125/125,100%)高于常规高频超声(97/125,77.60%,χ2=29.32,P<0.05)。对低回声病灶的微钙化,MicroPure成像技术的检出率(69/69,100%)与常规高频超声(67/69,97.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7,P>0.05);而对非低回声病灶的微钙化,MicroPure成像技术的检出率(56/56,100%)明显高于常规高频超声(30/56, 53.57%,χ2=31.31,P<0.05)。MicroPure成像技术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率分别为86.21%(50/58)、95.52%(64/67)、91.20%(114/125),常规高频超声则分别为86.21%(50/58)、74.63%(50/67)和80.00%(100/125),二者诊断敏感度和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icroPure成像技术诊断乳腺恶性肿瘤ROC曲线下面积(0.944)大于常规高频超声(0.859)。结论 MicroPure成像技术可提高乳腺病灶微钙化的检出率,进而提高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和准确率。
- 葛晖丁中陈寒张峰陈京喆
- 关键词:超声检查乳腺肿瘤微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