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楠
- 作品数:40 被引量:181H指数:8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 2018年
-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交织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新时期”迈入“新时代”的全新历史方位,找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基本路径,并建构起一整套以此为内容的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文化发展新模式。
- 金德楠
- 关键词:文化繁荣文化自信兴盛文化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多元化
- 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双重逻辑
- 2020年
-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内含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建构主义两个基本逻辑。其中,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科学阐释了道德实质及道德起源,解构了阶级道德的意识形态特质,证成了道德生成发展的社会经济制约性原理,为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奠定了真理基础,是主导性、统摄性逻辑;道德建构主义逻辑则强调人作为道德主体对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具有能动性构成作用,使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立足于现实的人,追诉真正人的道德,并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建构出了集体主义道德,是依附性、从属性逻辑。
- 金德楠
- 关键词:逻辑历史唯物主义
- 中国共产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基本历程、主要经验和现实启示
- 2024年
- 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根本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一步发展却历经曲折,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了全面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综合创新。一百余年来,党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诸如: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把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基本前提、坚持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价值取向、坚持把发挥社会组织纽带作用作为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环节。此外,党贯彻群众路线的历史与经验也昭示出以群众路线的党内教育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切入点、以网络群众路线建设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突破点、以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着力点、以党风建设和民生建设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关键点、以健全群众工作制度为新时代落实群众路线的支撑点等现实启示。
- 金德楠
- 关键词: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人民群众观马克思主义
- 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系统结构与理论源流被引量:1
- 2023年
- 唯物史观及其基础上的人民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科学世界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走向胜利的理论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历程,始终伴随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理论透视和实践创新,从认识论与价值论、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革命方略与治国方略三重维度诠释了人民群众观的内在本质,形成了由主体论、利益论、动力论和目的论构成的人民群众观的系统结构,并在理论源流上显现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史观和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学说、列宁的“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理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群众观。
- 金德楠
- 关键词:人民群众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
- 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与误读范式被引量:2
- 2020年
- 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肯定人作为道德主体具有的能动性与实践性特质,明确了生产劳动与物质利益对道德的支配性作用,完成了对意识形态化的"道德论说"的理论批判,为道德建构主义预留了理论空间。同时,它描述了一套以现实的人为建构主体、以道德生产和道德建设为建构程序、以"真正人的道德"为建构目标的严整体系,展现出道德建构主义的鲜明底色。由于对建构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中的理论形态的误解误读,出现了单纯强调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道德解构效用、无视其道德建构意义,抑或反之的现象,助涨了"伦理社会主义"思潮与"马克思恩格斯反道德主义"思潮,使之成为了人们科学认知马克思恩格斯道德理论的两大理论误区。
- 金德楠
- 关键词:伦理社会主义
- 新形势下坚持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论析被引量:2
- 2017年
-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新时期,群众路线的主体深刻变化,群众路线的环境错综复化,群众路线的对象多元分化,群众路线的纽带多样并存,群众路线的媒介深入发展等对正确坚持群众路线形成了新挑战。面对新挑战,要不断完善群众路线的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建设,避免制度化缺失,把坚持群众路线与满足群众利益诉求相结合,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对群众工作的规划和引导,避免失序的群众运动,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治领导,增强其桥梁纽带作用,坚持网上群众路线,做好新媒介环境下的群众工作。
- 金德楠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社会组织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奠基性贡献
- 2024年
- 毛泽东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的伟大奠基者,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道德生活。面对传统道德伦理体系的解体与近现代各类道德哲学的传播,毛泽东自觉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与近现代中国的道德问题相结合,并在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中形成了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作出了奠基性贡献。这种贡献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率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分析中国革命中的道德议题;二是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国家和社会的道德建设的价值主题;三是科学阐释了一系列指导党、国家和社会道德建设的理论范式。这三个方面不但呈现出毛泽东道德思想的总体框架,而且标志着毛泽东实现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奠基,从根本上促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成为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既承继中华优秀道德文明又吸收西方道德价值精粹的主动性道德建构现象。
- 金德楠
-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服务
- “两个结合”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2025年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态。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也要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塑造出中华文化特质,中国共产党成功引领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发展,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根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植根“两个结合”之中,“第一个结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第二个结合”则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两个结合”基础上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巩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理论基础,又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道路基础,还要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强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精神动力。
- 金德楠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物质利益思想及其时代意义被引量:10
- 2019年
-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初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取得了关涉物质利益难题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他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者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共产主义应以最贫苦居民阶层的真正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关系是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性等结论,展现出以物质利益理论为其思想主题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为马克思后来以物质利益为视角并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分析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科学调处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方法导向和价值原则。
- 金德楠
- 关键词:《莱茵报》时期社会关系阶级对立共产主义
-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理论的初次系统性构建
- 2023年
- 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理论是党的建设理论的构成部分。1939年刘少奇所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在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史上具有极端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标志着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理论完成了初次的系统性构建。在这本著作中,刘少奇不但对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的必要与可能、目标与性质、内容与原则、路径与方法均做出了深刻且全面的理论论证,为党员个体道德修养提供了一种有理可依、有法可循的指导方案,而且在知识、情感和意志三重维度上呈现出党员个体道德行为的生成逻辑,从而最终实现了党的总体性道德建设与党员个体性道德修养的有效衔接。自此,中国共产党具备了较为系统性的党员个体道德修养理论,形成了宏观上党的总体性道德建设与微观上党员个体道德修养协同推进的道德建设方略。
- 金德楠
- 关键词:《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国共产党道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