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轻工技术与工...
  • 4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发酵
  • 3篇L-鸟氨酸
  • 2篇诱变
  • 2篇生产酒精
  • 2篇生料发酵
  • 2篇酒精
  • 2篇谷氨酸棒杆菌
  • 2篇高产菌
  • 2篇高产菌株
  • 2篇棒杆菌
  • 1篇诱变选育
  • 1篇诱变育种
  • 1篇育种
  • 1篇制酒
  • 1篇生料
  • 1篇生物功能
  • 1篇通透性
  • 1篇透明质酸
  • 1篇配制酒
  • 1篇钴60

机构

  • 7篇湖北工业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台州学院
  • 1篇湖北工学院

作者

  • 8篇邹玉玲
  • 5篇汪江波
  • 5篇薛海燕
  • 2篇余响华
  • 2篇张小菊
  • 1篇汪江波
  • 1篇张婧芳

传媒

  • 2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中国酿造
  • 1篇食品科技
  • 1篇食用菌
  • 1篇酿酒科技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香菇配制酒的研制 被引量:1
2000年
汪江波邹玉玲宋林
关键词:香菇配制酒
钴60与紫外线复合诱变选育L-鸟氨酸高产菌株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诱变选育L-鸟氨酸高产菌株。方法以谷氨酸棒杆菌S9114为出发菌株,经60Coγ射线和紫外线复合诱变处理,选育出L-鸟氨酸的高产菌株,研究其最佳发酵条件。结果选育出一株L-鸟氨酸的高产菌株HG106-25,遗传标记为精氨酸营养缺陷型+磺胺胍抗性(Arg-+SGr)。结论突变株HG106-25在优化发酵条件后,摇瓶发酵4~5 d,L-鸟氨酸平均产量为14.7 g.L-1,达较高水平,可进行放大试验。
邹玉玲薛海燕汪江波张婧芳张小菊
关键词:L-鸟氨酸谷氨酸棒杆菌诱变
L-鸟氨酸的生物功能及生产研究被引量:22
2007年
L-鸟氨酸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中间代谢产物,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鸟氨酸多功能的保健作用使其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到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中。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是国内外研究的方向。介绍了L-鸟氨酸的生物功能及发酵法生产L-鸟氨酸的过程及研究状况,包括产L-鸟氨酸的菌种,发酵条件的摸索及优化和国外L-鸟氨酸的工业化生产情况。
汪江波邹玉玲薛海燕
关键词:L-鸟氨酸生物功能发酵
酶制剂的添加对早籼稻谷生料发酵生产酒精的影响被引量:12
2005年
对早籼稻谷生料发酵生产酒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淀粉酶、纤维素酶、酸性蛋白酶、果胶酶的添加对酒精发酵没有明显效果。糖化酶最佳添加量为225U/g原料,最佳料液比为1:3.5,30℃发酵120h,酒精度达9.0%(v/v),残总糖为1.20%,淀粉出酒率达51.28%。
汪江波薛海燕邹玉玲余响华
关键词:发酵生料
羧甲基葡甘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被引量:8
2008年
以溶液共混法制备羧甲基葡甘聚糖/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物。正交实验确定了羧甲基葡甘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质量比为1.5∶1、pH10、6mL/100g干粉质量的三氯氧磷作用下,40℃水浴反应3h,羧甲基葡甘聚糖与大豆分离蛋白有良好的相互作用,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抗潮性能及阻气性能均有明显提高,其中拉伸强度较羧甲基葡甘聚糖提高了117.6%,吸湿增重较羧甲基葡甘聚糖下降了19.02%,透湿系数降至6.7g/mm·h·Pa,用红外光谱、Tg测定表征了其结构。
张小菊邹玉玲
关键词:大豆分离蛋白复合物膜性能
L-鸟氨酸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研究
L-鸟氨酸(L-Orn)是一种非蛋自质氨基酸,其在医药业和食品业的广泛应用使得发酵法生产Orn成为趋势。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L-Orn定量方法,并对L-Orn产生菌的定向选育、摇瓶发酵条件分别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邹玉玲
关键词:L-鸟氨酸谷氨酸棒杆菌诱变育种发酵工艺
文献传递
早籼稻谷生料发酵生产酒精的工艺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在发酵液中添加钙、镁、锌离子可以提高淀粉出酒率,使发酵液中的残总糖明显下降。实验表明,利用早籼稻谷生料发酵生产酒精,最佳发酵温度为32℃,最佳pH为4,最佳发酵时间为120h,在最佳条件下发酵,酒分达到9.3%(v/v),残总糖为1.08%,淀粉出酒率为53.64%。
汪江波薛海燕邹玉玲余响华
关键词:酒精生料发酵
调控细胞通透性以提高透明质酸的产量和分子量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诱变选育甘油缺陷型菌株,调控细胞膜的通透性以提高透明质酸的产量和分子量。方法经诱变马疫链球菌,选育甘油缺陷型菌株,添加甘油调节细胞膜的通透性,添加溶菌酶调控细胞壁的通透性。结果当甘油的添加量为0.0025%,溶菌酶先后两次的添加量为2.8×104、4.8×104u.L-1时,透明质酸的产量可从4.70 g.L-1增加到6.07 g.L-1,分子量从1.01×106增加到1.7×106。结论所选甘油缺陷型菌株,可调控细胞的通透性,透明质酸的产量和分子量都可达到较高水平。
汪江波薛海燕邹玉玲刘宏
关键词:透明质酸通透性分子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