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静
- 作品数:11 被引量:51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学应答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门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58例CHC患者,其中HCV-1型患者43例,HCV-2型患者15例,均给予PEG-IFNα-2a和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周,治疗终点,治疗结束后24周及48周测定患者血浆HCV RNA水平。结果 HCV-2型患者4周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明显高于HCV-1型患者(80%vs 48.8%,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HCV-2型患者的持续病毒应答(SVR)率明显高于1型患者(86.7%vs 53.5%,P<0.05)。低病毒载量患者(RNA<2×106拷贝/ml)的RVR率明显高于高病毒载量患者(93.8%vs 46.2%,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48周低病毒载量患者的SVR率明显高于高病毒载量者(84.2%vs 51.3%,P<0.05)。结论 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安全有效,对基因2型疗效优于基因1型,病毒载量低的患者疗效优于病毒载量高的患者。
- 姜雪强邹小静田德英
- 关键词:肝炎丙型慢性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158例围治疗期副反应观察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副反应,探讨其治疗措施。方法:通过临床查房及实验室检查,监测15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373人次TACE术后围治疗期不良反应,分析常见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计数罕见及严重并发症例数。结果:发热、腹痛与消化道症状为TACE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的轻度肝功能损伤和白细胞增高。严重肝肾功能损伤及脏器栓塞少见,围手术期死亡率低。结论:TACE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术后不良反应较为常见,但通过内科综合治疗多可好转。严重副反应个别发生,可危及生命。
- 王旻昕罗震邹小静黄元成田德英
- 关键词:碘油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被引量:12
- 2010年
-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门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63例慢性丙型肝炎。各型患者均给予PEG-IFNα-2a和利巴韦林,疗程48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后24周及48周测定患者血清HCV RNA水平,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58.7%(37/63)的患者获得快速病毒学应答,68.2%(43/63)获得早期应答,73%(46/63)获得治疗结束后应答,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时65%(41/63)HCV RNA仍为阴性,48周时有57.1%(36/63)仍为阴性。63例患者中有5例因为药物副作用终止干扰素治疗,完成治疗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感冒样症状、消化道症状、血常规异常、精神症状及甲状腺疾病。结论: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适当措施,能够确保患者完成治疗疗程。
- 姜雪强邹小静田德英
-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疗效
- 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采用替比夫定治疗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进行病毒学、血清学及生化学指标的检测,观察抗病毒疗效并评估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替比夫定治疗48周,HBV DNA转阴率为8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26.76%,ALT复常率为76%,耐药率为3.5%;HBeAg阴性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高于HBeAg阳性患者(P<0.05);基线ALT>5×ULN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ALT2~5×ULN的患者(P<0.05);治疗24周后HBV DNA转阴的患者与未转阴患者相比,其48周HBV DNA转阴、ALT复常和HBeAg血清转换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治疗48周过程中,43.5%患者曾出现肌酸激酶(CK)升高,无1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停药。结论:替比夫定能显著抑制HBVDNA复制,使ALT复常,促进HBeAg血清转换,且耐药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 邹小静姜雪强田德英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耐药
- 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
- 邹小静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 HBV感染与宿主细胞高尔基体α^1甘露糖苷酶Ⅰ活性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与宿主细胞高尔基体α1甘露糖苷酶I(Golgi MⅠ)活性的关系。方法:培养Hep G2细胞和Hep G2.2.15细胞,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高尔基复合体,比色法检测Golgi MⅠ的活性,RT-PCR法检测基因MAN1A1(人甘露糖苷酶1A类成员1)、MAN1A2和MAN1C1 m 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3种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Hep G2细胞相比,Hep G2.2.15细胞Golgi MⅠ的活性明显升高,MAN1A1、MAN1A2的m RNA水平显著上调,所编码的MAN1A1、MAN1A2蛋白量也显著增加,而MAN1C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HBV感染可提高宿主细胞Golgi MⅠ的活性,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MAN1A1、MAN1A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的量介导。
- 邹小静王旻昕田德英
- 脂氧素A_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观察脂氧素A4(LXA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N)+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脂氧素组、四氢化吡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及IL-6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结果大鼠急性肝衰竭时,肝组织炎症坏死明显,肝脏转氨酶明显升高,血清IL-6及TNF-α水平显著升高,肝组织NF-κB表达明显增强;脂氧素组及PDTC组组织学改变均明显好转,肝脏转氨酶、细胞因子及NF-κB表达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P<0.01,);脂氧素组及PDTC组比较,上述指标之间P<0.01。结论 LXA4对大鼠急性肝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阻断肝组织NF-κB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来实现的。
- 姜雪强邹小静田德英
- 关键词:脂氧素A4急性肝衰竭细胞因子NF-ΚB
- 钩端螺旋体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8年
-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人兽共患病,也是洪涝灾区重点监控的传染病之一。2007年6月,我国多个省市遭受暴雨洪灾,钩体病一旦爆发,将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此文就钩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及预防进行综述。
- 邹小静皮定芳田德英
- 关键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发病机制
- DC-SIGN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时树突状细胞成熟活化中的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时,DC-SIGN在树突状细胞(DC)成熟和活化中介导的作用。方法将α-甘露糖苷酶抑制剂-基夫碱作用于HepG2.2.15细胞,收获上清中的高甘露糖型HBV颗粒,并于第5 d加入到外周血单核细胞衍生的DC培养基中,培养至第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CDla、CD83、CD80、CD86、HLA-DR分子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DC分泌IL-12的水平。结果高甘露糖型HBV组,与天然的HBV组相比,DC表面CDla、CD83、CD80、CD86、HLA-DR分子的表达增加,分泌IL-12的水平升高,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亦明显增强,且上述效应均可被DC-SIGN特异性抗体所阻断。结论 DC-SIGN识别高甘露糖型HBV后可以促进DC的成熟和活化,天然的HBV可能利用α-甘露糖苷酶参与的去甘露聚糖修饰来逃避DC-SIGN的识别,从而诱导DC功能的缺陷。
- 邹小静姜雪强田德英
- 关键词:树突细胞
- HBV去甘露聚糖修饰逃逸树突状细胞DC-SIGN免疫识别的研究
- 目的:研究HBV感染是否会引起宿主细胞Golgi MⅠ活性升高,通过抑制Golgi MⅠ介导的HBV去甘露聚糖修饰,观察对DC-SIGN识别及DC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来阐明DC-SIGN在HBV感染中介导的作用,并初步探讨...
- 邹小静
- 关键词:免疫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