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利芝

作品数:53 被引量:150H指数:7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医疗卫生类)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急诊
  • 15篇血压
  • 15篇高血压
  • 8篇蛋白
  • 8篇沙坦
  • 8篇急性
  • 7篇血管
  • 7篇急诊科
  • 7篇急诊医学
  • 5篇血尿酸
  • 5篇尿酸
  • 5篇自发性高血压
  • 5篇细胞
  • 5篇老年
  • 5篇肌细胞
  • 4篇低钾
  • 4篇低钾血症
  • 4篇凋亡
  • 4篇动脉
  • 4篇心肌

机构

  • 47篇汕头大学医学...
  • 9篇汕头大学
  • 6篇深圳市龙岗区...
  • 2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华侨医院
  • 1篇江南机器厂

作者

  • 53篇邓利芝
  • 22篇崔华中
  • 17篇李炯
  • 17篇林小荣
  • 13篇陈丽卿
  • 13篇冯欣蘅
  • 12篇易卫平
  • 10篇韩溟
  • 10篇万新红
  • 9篇康黎军
  • 8篇向晓光
  • 7篇卢文标
  • 6篇陈朝霞
  • 5篇冯欣衡
  • 4篇徐小莉
  • 4篇荣举
  • 4篇邱汉婴
  • 4篇崔蓓蕾
  • 3篇张金池
  • 3篇孙明

传媒

  • 8篇汕头大学医学...
  • 5篇现代医院
  • 3篇中国现代医学...
  • 3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医院管理
  • 2篇当代医师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高血压杂志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湖南医科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6篇2006
  • 4篇2005
  • 14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89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厄贝沙坦对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hypertensiverats,SHR)心肌细胞凋亡和Bax/Bcl-2蛋白的表达;同时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1typereceptor,AT1R)拮抗剂-厄贝沙坦对SHR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16周龄SHR大鼠(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提供,医动字02-37-1号)分为SHR治疗组[沙坦30mg/(kg·d),20周]和SHR对照组,另选16周龄Wistar大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SP免疫组化法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方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BcL-2/Bax蛋白水平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结果SHR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收缩压明显增高[(243±13)和(151±11)mmHg,1mmHg=0.133kPa],左心室质量与体质量比(leftventricularmass/bodymass,LVW/BW)明显增加[(4.05±0.33)和(2.90±0.23)g/kg];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增高[血浆(31.8±5.4)和(22.2±18.5)ng;心肌(13.2±2.1)%和(8.3±1.2)%];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增加[(4.75±0.70)%和(2.84±0.60)%];心肌细胞Bax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5.02±0.34)%和(2.85±0.29)%],Bcl-2/Bax比率明显降低(0.65±0.13和1.05±0.1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而Bcl-2蛋白的表达[(3.
邓利芝万新红冯欣蘅李炯林小荣陈金龙黄建明
关键词:厄贝沙坦心肌细胞凋亡BAX自发性高血压
SHR颈动脉血管胶原重构特点及厄贝沙坦逆转的研究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的特点及应用厄贝沙坦逆转的意义。【方法】选择 1 6周龄雄性SHR 2 4只分为SHR组、厄贝沙坦组 (30mg·kg-1 ·d-1 )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大鼠 1 2只为正常对照组 ;颈总动脉切片采用HE染色、苦味酸 -天狼星红 (PSR)染色分别检测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 (W /C)、胶原面积百分比 (VFC)。【结果】SHR组W /C值较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 )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SHR组下降 (P <0 .0 1 ) ;SHR组胶原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1 )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SHR组也有下降 (P <0 .0 5 ) ;SHR组血管壁厚 /腔径比值和胶原面积百分比均与SBP相关(均P <0 .0 5 ) ;厄贝沙坦组血管壁厚 /腔径比值与SBP相关 (P <0 .0 5 ) ,而胶原面积百分比则与血压的相关性不明显。【结论】SHR颈动脉血管存在以壁厚 /腔径比值和胶原面积百分比增高为特点的重构 ,应用厄贝沙坦时血管壁厚 /腔径比值能逆转 。
万新红陈朝霞邓利芝向晓光郑志超
关键词:SHR厄贝沙坦逆转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血清Ⅰ、Ⅲ型前胶原末端肽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中的意义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了解胶原合成代谢的标志物血清Ⅰ、Ⅲ型前胶原末端肽 (PCI、PCⅢ )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管重构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 33例无心肌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及 2 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PCI、PCⅢ的浓度 :用超声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颈总动脉内径 (LD)。结果 :高血压组颈总动脉IM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 (P <0 .0 5 ) ,但其LD和IMT/LD无明显差异 ;高血压组PCⅠ、PCⅢ和PCⅠ /PCⅢ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其PCⅠ与INT呈正相关关系 (r=0 .385 ,P <0 .0 5 ) ,PCⅠ /PCⅢ与IMT虽呈正相关关系但无统计学意义 (r =0 .32 5 ,P =- 0 .0 6 5 ) ,PCⅢ与IMT的相关性不明显 (r =- 0 .12 4 ,P >0 .1)。结论 :血清PCI能反映高血压时患者颈总动脉血管IMT的变化 ,从而达到评价高血压血管胶原重构的目的。
谢建雄邓利芝向晓光张金池郑三晖
关键词:高血压前胶原末端肽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管重构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血管球囊损伤后内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新型血管紧张素Ⅱ - 1型受体 (AT1R)拮抗剂 -TCV - 116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Delapril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方法 SHR颈动脉球囊损伤前 1周至损伤后 2周分别给口服TCV - 116和Delapril,观察药物对SHR的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口服TCV - 116和Delapril后血管内膜 /中膜面积比分别降低了 4 8 3%和 4 5 5 %。结论 新型血管紧张素Ⅱ - 1型受体 (AT1)拮抗剂TCV - 116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邓利芝万新红孙明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内皮
院前心搏骤停148例临床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院前心搏骤停的临床特点及规律,以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前心搏骤停14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自然原因心搏骤停87例,非自然原因61例。前者骤停发生的高峰年龄段:51-60岁,20-30岁;后者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本组复苏有效3例(2.0%)。结论:普及健康体检,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及知识,建立一支快速反应的急救队伍,对降低死亡率致关重要。
易卫平崔华中邓利芝林庆军叶胜许春南
关键词: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
急危重症就诊特点分析
目的研究该院急诊急危重症就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6-1~2004-5-31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因、死亡等临床资料。结果(1)急危重症位于前5位的是外伤、神经、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
冯欣蘅崔华中韩溟邓利芝李炯
关键词:就诊特点急危重症急诊科
文献传递
急诊内科急危重症临床教学探讨
急诊内科急危重症的主要特点是"急","时间就是生命"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使得急诊内科的临床教学工作有别于一般的临床教学而更赋于难度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完成急诊内科的临床教学工作,我们采用了以下办法:强化教学意识,合理安...
冯欣蘅邓利芝李炯林小荣
关键词:急诊内科内科急危重症临床教学工作教学探讨
文献传递
早期气管插管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被引量:4
2003年
目的 :探讨心跳呼吸骤停后心肺脑复苏 (CPCR)时早期行气管插管供氧与生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4 8例实施CPCR患者根据行气管插管时间分早期气管插管组 (A组 ,n =2 5 )和非早期气管插管组 (B组 ,n =2 3) ,后者又分为 <5min组 (n =10 )、 5~10min组 (n =7)和 >10min组 (n =6 )。比较各组自主循环恢复 (ROSC)率和存活 2 4h或存活出院率。结果 :A组及B组的ROSC率、 2 4h存活率和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76 0 % ,5 6 5 % (P <0 0 5 )、 4 8% ,30 4 % (P <0 0 5 )和 2 0 0 % ,8 6 % (P <0 0 5 )。B组内各组间也存在差异 ,5min内行气管插管组ROSC、 2 4h存活率及出院存活率分别为 70 0 %、 4 0 0 %和 2 0 0 % ,与A组接近 (P >0 0 5 )。但 5~10min和 >10min才行气管插管组ROSC(5 7 1% ,33 3% )、 2 4h存活率 (2 8 6 % ,16 6 % )及出院存活率 (均为 0 )均低于 5min内气管插管组 (P <0 0 5 )。结论 :对于发生在医院内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在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尽早行气管插管 ,建立最有效的人工通气 ,可避免脑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 。
邓利芝万新红戴建伟冯欣蘅李炯林小荣陈丽卿
关键词:气管插管心肺脑复苏心跳呼吸骤停
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及Bcl-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及Bcl 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16周龄雄性SHR各 12只分别为厄贝沙坦组 (30mg·kg- 1·d- 1 )和非厄贝沙坦组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大鼠 12只为正常对照组 ;颈总动脉切片采用HE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 (PSR)染色、免疫组化法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IP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胶原面积百分比、Bcl 2和Bax蛋白表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率(APOI)。结果 非厄贝沙坦组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高 2 5 0 .11%± 15 .6 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下降了 4 3.2 4 %± 8.6 2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胶原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SBP高 2 0 1.6 7%± 16 .7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仅仅下降了 17.70 %± 6 .4 5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率APO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经药物治疗后下降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MCBcl 2阳性率较非厄贝沙坦组明显减少 ;非厄贝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SMCBax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
万新红邓利芝陈朝霞向晓光陈金龙
关键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颈动脉胶原重构BCL-2/BAX蛋白
急危重症就诊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该院急诊急危重症就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3-6-1~2004-5-31急诊科急危重症病人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病因、死亡等临床资料。结果:(1)急危重症位于前5位的是外伤、神经、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和中毒(分别占35.7%、18.9%、10.6%、8.3%、7.4%)。(2)不明原因院前死亡占死亡病例46.2%。(3)外伤以青壮年男性居多,<40岁者占78.6%;中毒以女性青壮年居多,占76.8%;中老年人以神经、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居多,>40岁者分别占81.5%、86.9%、68.0%。(4)急危重症就诊全年出现2个高峰,分别是7~9月和11~1月;全天的就诊高峰在18∶00~0∶00时。结论:研究急诊急危重症就诊特点,能为急诊科急危重症的防治抢救、学科建设、人员培养、和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冯欣蘅崔华中韩溟邓利芝李炯
关键词:急危重症就诊特点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