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资晓宏

作品数:101 被引量:512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1篇医药卫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腓骨
  • 16篇腓骨肌
  • 16篇腓骨肌萎缩
  • 16篇腓骨肌萎缩症
  • 16篇肌萎缩
  • 16篇肌萎缩症
  • 15篇缺血
  • 15篇基因
  • 13篇突变
  • 11篇脑缺血
  • 11篇出血
  • 10篇蛋白
  • 10篇突变分析
  • 10篇急性
  • 9篇神经病
  • 9篇卒中
  • 9篇脑卒中
  • 8篇再灌注
  • 7篇电生理
  • 6篇神经病学

机构

  • 84篇中南大学湘雅...
  • 40篇中南大学
  • 7篇湖南医科大学
  • 4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东南大学
  • 2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浙江医科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98篇资晓宏
  • 35篇宋治
  • 27篇张如旭
  • 20篇唐北沙
  • 17篇李小波
  • 13篇朱海霞
  • 13篇范学军
  • 12篇涂秋云
  • 12篇夏昆
  • 11篇郭科
  • 10篇潘乾
  • 9篇黄顺祥
  • 7篇张付峰
  • 7篇赵国华
  • 6篇侯德仁
  • 6篇李琳
  • 6篇罗巍
  • 6篇占雅静
  • 6篇曾赵军
  • 5篇杨期东

传媒

  • 8篇实用预防医学
  • 8篇医学临床研究
  • 7篇中华神经科杂...
  • 6篇卒中与神经疾...
  • 4篇中国现代医学...
  • 4篇中国动脉硬化...
  • 4篇中国医师杂志
  • 4篇中华医学遗传...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临床神经病学...
  • 3篇国外医学(神...
  • 3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临床神经电生...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湖南医科大学...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危重病急...
  • 2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7篇2007
  • 10篇2006
  • 9篇2005
  • 14篇2004
  • 10篇2003
  • 8篇2002
  • 6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10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幕上脑出血颅腔容积急性代偿能力评估与预测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 用数学方法评估与预测幕上脑出血患者颅腔容积急性代偿能力,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78例幕上急性脑出血量大于30 ml者被纳入本项研究。血肿量最大者155 ml,最小者30 ml,平均(65.2±10.8)ml。所有病例均接受药物治疗外,29例接受血肿抽吸术,15例接受血肿抽吸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以“昏迷”与“一侧散瞳”为颅腔容积代偿状态指标,对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年限、血肿量、血肿中心与正常中线结构距离、中线结构的移位幅度、血肿中心OM层面数、OM50层面时顶枕径与双颞径乘积、CT片上脑萎缩程度、脑室积血评分、外科干预、干预的方法、血肿抽出量等13项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昏迷”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血肿量”与“脑室积血评分”,其预测方程为logitP=0.458X_(脑室出血评分)+0.08X_(血肿量)-4.009。出血量50.1 ml是半数患者出现昏迷的界点值;“一侧散瞳”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血肿量”与“脑室积血评分”,其预测方程为logitP=0.413X_(脑室出血评分)+0.057X_(血肿量)-3.900。出血量68.4 ml是半数患者出现一侧散瞳的界点值。结论 幕上脑出血时急性颅腔容积代偿能力是有限的。一次性出血量超过50 ml,则可引起多数病例的颅腔容积相对失代偿;一次性出血量超过69 ml,则可引起多数病例的颅腔?
宋治杨期东资晓宏朱海霞李柳红
关键词:幕上脑出血影响因素血肿抽吸术侧脑室外引流术
对超早期脑内血肿单纯抽吸术实施时机与效果的评价被引量:8
1998年
对47人次超早期脑内血肿单纯抽吸术实施时机与对血肿清除程度作回顾分析,结果发现在病程6小时内,平均抽成率为63.1%,6~12小时者为38.2%,12~18小时者为18.6%,18~24小时者为10.9%,而在24~48小时者为9.5%。表明该疗法实施得越早对血肿清除的效果越好。而病程超过18小时,其效果则较差。作者进一步探讨其原因。
宋治资晓宏范学军彭永涂秋云张如旭朱海霞
关键词:颅内血肿外科手术抽吸术
侧脑室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探讨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侧脑室穿刺引流及生理盐水冲洗、尿激酶脑室内注射的方法对 4 6例脑室出血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 18例 ,显著进步 5例 ,进步 9例 ,无变化 5例 ,恶化 9例。结论 :侧脑室引流是一种治疗脑室出血的安全简便的有效方法。
朱海霞宋治曾赵军资晓宏
关键词:侧脑室引流脑室出血疗效观察
Ⅰ型胶原基因COL1A2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8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同时以107名无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运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Ⅰ型胶原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多态性。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108例,易损斑块亚组181例。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L1A2基因rs42524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均无关。
刘娜资晓宏张如旭
关键词:脑梗死基因多态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pEGFPN1-^(wt)HSP22和pEGFPN1-^(mt)HSP22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06年
腓骨肌萎缩症(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是人类最常见的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单基因遗传病。唐北沙等.成功定位了一个CMT2型大家系并将之命名为CMT2L,研究发现了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2基因(HSP22)突变(423G→T,K141N)为CMT2L的致病突变。为研究HSP22的细胞内定位和生物学功能,我们运用体外基因重组技术构建pEGFPN1-^wtHSP22、pEGFPN1-^mtHSP22载体,转染SHSY5Y细胞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和聚集物形成情况。
张如旭唐北沙资晓宏夏昆潘乾文路赵国华张付峰姚仲元
关键词: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单基因遗传病细胞内定位腓骨肌萎缩症显微镜下观察
K141N HSPB8胞内聚合物形成及其与HSPB1、NFL的共定位研究
目的 研究K141N HSPB8细胞内分布特点及41N HSPB8与HSPB1、NFL的共定位分析.方法 建立瞬时表达GFP-HSPB8和GFP-K141N HSPB8的SHSY-SY细胞、Hela细胞和HEK293T细...
张如旭资晓宏张付峰李书剑夏昆潘乾姚仲元唐北沙
达纳康治疗血管性痴呆及其对脑脊液β-AP的影响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观察达纳康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及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脊液 β -淀粉样蛋白的影响。方法 :临床效果评价采用MMSE和ADL评分 ,脑脊液 β -淀粉样蛋白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 :达纳康治疗组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达纳康治疗组治疗后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含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达纳康可能通过减少脑组织中 β-淀粉样蛋白的生成而达到治疗痴呆的作用。
侯德仁资晓宏
关键词:达纳康血管性痴呆Β-淀粉样蛋白脑脊液
脑缺血再灌小鼠额顶叶皮质ET-3和GFAP的表达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内皮素 -3 (ET -3 )及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损伤中的机制。方法 将 3 6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 :⑴缺血再灌组 (即IR组 ,n =2 4)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7min ,再灌 1、3、5、10d(每个时间点n =6)。⑵假手术组 (即ShO组 ,n =6) ,操作同上但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⑶正常对照组 (即NG组 ,n =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脑缺血再灌小鼠额顶叶皮质ET -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结果 实验组小鼠各时间点额叶、顶叶皮质Ⅲ -Ⅵ层ET -3及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1) ,第 5d时 ,实验组ET -3和GFAP阳性细胞数达高峰 ,且ET -3和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在时空上存在一致性。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的早期 ,额叶、顶叶皮质ET -3和GFAP的表达显著升高 ,这可能是脑缺血再灌中枢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涂秋云唐湘祁李小波陈益伟资晓宏宋治
关键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鼠基因表达
腓骨肌萎缩症伴神经性耳聋一家系临床和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探讨一个X连锁腓骨肌萎缩症(CMTX)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神经性耳聋家系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其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对9名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先证者进行了神经肌电图、听觉诱发电位和神经活检,3名耳聋患者进行电测听检查。运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结合直接测序法进行间隙连接蛋白32(connexin32)的突变分析,直接测序法进行间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26)的突变分析。结果家系中3名腓骨肌萎缩症患者为X连锁显性遗传,3名神经性耳聋患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中1名患者同时出现腓骨肌萎缩症和神经性耳聋的临床症状。CMTX由connexin32错义突变C223T(Arg75Trp)引起。耳聋症状与connexin32点突变无共分离现象,对connexin26直接测序亦未发现突变,耳聋的致病基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该家系腓骨肌萎缩症和耳聋分别由不同基因突变引起,这种在一个家系中同时出现两种不同遗传方式,不同致病基因的遗传病罕有报道。
张如旭唐北沙资晓宏罗巍许波冯永胡正茂龙志高吴鼎文贺定华李小波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神经性耳聋分子遗传学X连锁直接测序
神经梅毒误诊为原发性震颤1例
2010年
1病例介绍 患者,男,31岁,因口齿不清,双上肢不自主抖动1年余入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口齿不清,双上肢不自主抖动,手部活动时较明显,感书写不畅,无肢体活动障碍及吞咽困难,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原发性震颤”,予普萘洛尔160mg/d治疗,症状无好转,遂到我院就诊,门诊以原发性震颤收入院。
李志远资晓宏
关键词:原发性震颤神经梅毒误诊肢体活动障碍口齿不清普萘洛尔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