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丽霞

作品数:12 被引量:10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动过速
  • 5篇心律
  • 5篇心律失常
  • 4篇室性
  • 4篇室性心动过速
  • 4篇胺碘酮
  • 3篇心室
  • 3篇衰竭
  • 3篇抗心律失常
  • 3篇抗心律失常药
  • 2篇心室颤动
  • 2篇心衰
  • 2篇心衰竭
  • 2篇药物
  • 2篇室颤
  • 2篇室性心律
  • 2篇室性心律失常
  • 2篇随访
  • 2篇左心
  • 2篇左心衰

机构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解放军第26...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2篇贺丽霞
  • 11篇宋有城
  • 10篇杨艳敏
  • 10篇朱俊
  • 10篇袁贤奇
  • 9篇康连鸣
  • 9篇谭慧琼
  • 7篇王国干
  • 6篇李建冬
  • 5篇章晏
  • 3篇章友华
  • 3篇郝云霞
  • 1篇施冰
  • 1篇杨跃进
  • 1篇欧阳泽伟
  • 1篇贺丽霞
  • 1篇于丽天
  • 1篇胡桃红
  • 1篇窦克非
  • 1篇高小津

传媒

  • 5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中国心脏起搏...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医院管理...
  • 1篇中国医刊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2
  • 6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剂量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4
2001年
总结大剂量胺碘酮 (Am)静脉注射治疗顽固室性心动过速 (VT)和 (或 )心室颤动 (VF)的用药经验。选择 5 2例患者 ,男 34例、女 18例 ,年龄 47.0± 15 .6 (2 1~ 6 8)岁。对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 ,静脉注射负荷量Am ,以3~ 5mg/kg稀释后 10min内注入 ,随后以 1.0~ 1.5mg/min泵入维持 ,若心律失常控制不满意 ,可每隔 30min再注入 75~ 15 0mg追加负荷量 ,同时口服Am ,静脉用药平均 7.5 (6~ 12 )天。第 1个 2 4hAm静脉用量为 186 5± 2 72 (15 92~ 3 12 0 )mg ,心律失常控制占 5 6 % (2 9/ 5 2 ) ,72h心律失常全部控制。 1例 96h后VT复发 ,追加Am负荷量后获控制 ,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 :大剂量静脉注射Am对顽固VT和 (或 )VF安全有效 ,用药强调个体化。在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血压、心率、节律变化。预防心律失常复发需长期口服Am。
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王国干贺丽霞谭慧琼杨艳敏康连鸣郝云霞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药物剂量抗心律失常药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术后随访
1999年
目的:总结8例患者安装新一代非开胸经静脉置入体内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的随访经验。  方法:8例患有药物难治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的患者,安装了ICD,术前均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据电生理检查结果设定ICD的工作程序。在出院前及第1次心动过速发作后进行资料分析,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平均随访9.0±7.7个月(1~23个月)。  结果:6例有心律失常发作并经ICD治疗。在555 次VT发作中,94.6% (525/555)由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低能量电转复成功率55.6% 。高能量电转复成功率91.7% 。5例需更改治疗参数,1例术后3 个月死于心源性休克。2例安装ICD后,尚无心律失常发作,ICD尚无工作。  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对于指导ICD工作程序设定具有重要意义。
杨艳敏朱俊宋有城任自文袁贤奇谭慧琼章友华贺丽霞王国干康连鸣李建冬章晏
关键词: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除颤器术后随访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合并严重左心衰竭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成功三例被引量:2
2010年
例1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胸痛11年,加重1个月于2008年10月30日以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曾做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完全闭塞,未做血管重建。入院时心电图:V1~V4导联呈QS波形。入院第6天心脏磁共振示:左心室横径为68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16.4%,心排血量2.48L/min。当日晚餐后患者出现胸部压迫感,
贺丽霞周琼窦克非康连鸣高小津吕荣张健杨跃进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左心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刺激除极波振幅的影响因素及远期随访被引量:2
2002年
观察刺激除极波 (evokeresponse,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远期随访中的稳定性及不同体位对其的影响 ,分析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的关系。对 1996年 12月~ 1998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2 4例埋置了RegencySC +2 40 2L永久起搏器的患者进行 2 .43± 0 .6 2 (2~ 3.5 )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ER振幅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平卧位时ER振幅最低为 8.5 0± 3.0 2mV ,立位时最高达 9.32± 2 .95mV ,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其他体位之间无差异。极化电位与体位变化无关。 2 / 2 4例分别因极化电位升高、ER振幅降低同时伴极化电位升高 ,而至自动夺获功能不能工作。ER振幅与起搏器一般工作参数无相关性。结论 :ER及极化电位在随访期间是稳定的 ,体位对ER振幅有一定影响 ,个别病例出现ER及 /或极化电位的变化 。
杨艳敏朱俊宋有城谭慧琼李建冬袁贤奇王国干康连鸣贺丽霞章晏
关键词:起博器影响因素随访振幅
房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被引量:1
2001年
宋有城贺丽霞
关键词:房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法心电图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为评价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9例患者安装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RegencySC+2402L),观察术后早期(术后1~2天)、术后1周、2周及术后远期(1~4个月)的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及极化电位等参数变化。结果8例均能以自动夺获方式工作,输出电压随起搏阈值变化而变化。1例因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形成融合波而致感知不足,导致“起搏阈值波动”。1例因极化电位升高而致自动夺获功能无法工作。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表明其具有安全、省电的特点。
杨艳敏朱俊宋有城袁贤奇谭慧琼贺丽霞章友华李建冬章晏刘玉芝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脏起搏器自动夺获功能
充血性心力衰竭并有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的经验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总结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有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胺腆酮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6例有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24±0.07,伴有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的患者。应用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mg/kg,稀释后10分内注入,继以0.75~1.00mg/min维持注射,必要时可每隔30分追加胺碘酮75~150mg,同时口服胺碘酮每日600~800mg。并逐步减至每日200mg维持。出院后随诊观察。    结果:第1个24小时,18/26例心律失常获控制占69%,静脉注射胺碘酮1248.0±135.4mg(1156~2184mg),56小时心律失常全部被控制,血液动力学稳定。患者心功能改善至LVEF 0.33±0.09。    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CHF伴VT和(或)VF安全有效,用药强调个体化,预防心律失常发作需长期口服胺碘酮。
袁贤奇宋有城朱俊王国干贺丽霞谭慧琼杨艳敏康连鸣郝云霞
关键词:胺碘酮室性心动过速充血性心力衰竭
静脉胺碘酮在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被引量:35
2001年
介绍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 5 6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 /心室颤动 (VF)患者 ,男 42例、女 14例 ,年龄 49.6± 13.8岁 ,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 42例、心肌病13例、先天性心脏病 1例。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 3~ 5mg/kg,10min注入 ,继之以 1.0~ 1.5mg/min维持静脉点滴 ,以后依病情渐减。静脉应用同时加用口服 6 0 0~ 12 0 0mg/2 4h。第 1次负荷量后 ,若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 ,可每隔 15~30min再给 1.5~ 3.0mg/kg的追加负荷量。以VT、VF消失为有效。第 1个 2 4h静脉用量 15 86 .5± 316 .8mg。维持静脉点滴 4.5± 2 .6天。总有效率 85 .7%。对持续性VT终止率 2 6 .9%。静脉用药早期对PR、QTc间期、QRS波时限无影响。静脉用药期间 ,3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经减量后恢复 ;1例出现一过性Ⅱ度房室阻滞 ;12例出现静脉炎。静脉胺碘酮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2 4h 10 0 0~ 15 0 0mg为较合适的初始静脉用量。
杨艳敏朱俊宋有城袁贤奇谭慧琼贺丽霞王国干康连鸣章晏李建冬
关键词: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
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探讨动脉内血压监测在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病人抢救治疗中对血管活性药物的指导作用。    方法:急性左心衰竭并休克的重症心脏病人12例,左心室射血分数0.35±0.10,均应用了多巴胺静脉注射并静脉维持766.7±311.1μg/min,血压仍不回升,7例病人周围血压为0,5例收缩期血压仅5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117±15次/分。我们在常规对症治疗、强心、利尿的基础上,进行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结果:动脉内血压监测示收缩压104.6±15.8mmHg、舒张压66.9±13.9mmHg。根据动脉内血压监测调整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静脉最大维持量1012.5±393.8μg/min,在此基础上联合硝普钠小剂量开始应用,逐渐加量至30.6±23.6μg/min,半数病人同时应用多巴酚丁胺150~300μg/min以维持动脉内收缩期血压90~100mmHg。5例(5/12)病人休克得到纠正,心力衰竭减轻,随访1个月病人稳定;2例病人病情无变化自动出院;5例(5/12)病人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结论:在动脉内血压监测指导下,应用大剂量多巴胺并小剂量硝普钠治?
谭慧琼朱俊宋有城袁贤奇杨艳敏贺丽霞郝云霞欧阳泽伟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竭休克血管活性药物
急诊病历信息管理系统被引量:6
1999年
我院从1991年开始,对急诊病历实施了计算机管理,随着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改进,系统日趋完善。系统设计与功能一、开发环境硬件为586微机,16M内存,400M硬盘,12+144M软驱,VGA显示器,EPSONLQ-1600K打印机。操作系统为MS-...
章晏朱俊宋有城袁贤奇袁贤奇杨艳敏贺丽霞贺丽霞贺丽霞
关键词:急诊病历信息管理系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