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费淑兰

作品数:29 被引量:74H指数:4
供职机构: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资助科研项目湖南省医药卫生科研计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新生儿
  • 4篇住院
  • 3篇胆红素
  • 3篇胆红素血症
  • 3篇低出生体重
  • 3篇低出生体重儿
  • 3篇婴儿
  • 3篇早产
  • 3篇早产儿
  • 3篇细胞
  • 3篇红素
  • 3篇产儿
  • 3篇出生体重
  • 2篇正压通气
  • 2篇窒息
  • 2篇十二指肠喂养
  • 2篇气道正压
  • 2篇气道正压通气
  • 2篇缺血
  • 2篇综合征

机构

  • 24篇郴州市第一人...
  • 3篇南华大学

作者

  • 27篇费淑兰
  • 10篇彭华保
  • 7篇史文元
  • 5篇朱文军
  • 5篇谭宁
  • 4篇吴州丽
  • 4篇黄芳
  • 4篇谢月娥
  • 3篇张丽华
  • 2篇王永红
  • 2篇吴志坚
  • 2篇徐桂珍
  • 2篇谭若锟
  • 2篇匡秋姣
  • 2篇范楚平
  • 2篇何慧芬
  • 2篇熊健
  • 2篇何君礼
  • 1篇黄湘雯
  • 1篇刘劲松

传媒

  • 7篇湘南学院学报...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医学信息
  • 2篇当代护士(下...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辽宁药物与临...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 1篇中华妇幼临床...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当代护士(中...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华新生儿科...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3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80例新生儿患者,以SIRS符合项数分组,分为SIRS2(符合2项)、SIRS3(符合3项)、SIRS4(符合4项);对照组为同期病房中非SIRS新生儿,共5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后24h内进行危重病例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危重症组(≤90分)和非危重症组(>90分),其中危重症组63例,非危重症组67例。入院后24h内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比较PT、TT、APTT延长,DD增加,PLT计数降低(P<0.01)。结论 SIRS新生儿存在凝血系统功能紊乱,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越低,凝血功能紊乱越显著。
侯彰华彭华保费淑兰龚晓琴刘海峰
关键词:新生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56例临床分析
2016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入住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系统症状和前囟张力增高;外周血改变以白细胞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及贫血为主;脑脊液改变主要为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水平升高,糖水平减低;脑脊液培养阳性11例(19.6%),表皮葡萄球菌及无乳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是主要病原体。结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低,诊断识别有赖于临床观察及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及血培养的综合分析。
谭宁谢月娥费淑兰吴州丽
关键词:脑膜炎细菌性病原学诊断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颅内损伤的关系
2012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颅内损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4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患儿分为CMV-IgM阳性组(IgM阳性组)、CMV-DNA阳性组(DNA阳性组)和CMV-IgM、CMV-DNA双阳性组(双阳性组),比较3组颅内损伤差异。结果:IgM阳性组与双阳性组颅内损伤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高于DNA阳性组(P<0.01)。3组颅内出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更易造成新生儿颅内损伤。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与潜伏性感染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无显著差别。
谢月娥费淑兰周云史文元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活动性感染颅内损伤颅内出血
超低出生体重儿间断鼻胃管喂养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的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比较早期间断鼻胃管喂养和鼻十二指肠喂养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肠道转运时间及喂养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将4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鼻胃管喂养组(INGF)和鼻十二指肠喂养组(INDF)。记录两组的体重最大下降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100 kcal/(k.d)的时间、肠道转运时间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结果INDF组比INGF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肠道营养达100 kcal/(kg.d)的时间、肠道转运时间缩短(P<0.05),吸入性肺炎、呕吐、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显著减少(P<0.05)。结论超低出生体重儿生后鼻十二指肠喂养优于鼻胃管喂养。
张丽华彭华保费淑兰史文元匡秋姣欧海英何彗芬黄芳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鼻胃管喂养
多元化宣教对母婴分离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多元化宣教对母婴分离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的效果,为提高母婴分离住院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提供可参考的管理依据。方法采用类实验研究设计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10例母婴分离新生儿的母亲,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5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母乳喂养宣教方式,试验组采用多元化的母乳喂养宣教方式,比较两种宣教方式对母婴分离住院新生儿母乳喂养率的影响。结果经过多元化的母乳喂养宣教后,新生儿住院期间,试验组母乳喂养率为63.61%高于对照组的31.48%(P<0.05);患儿出院1周后的母乳喂养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尤其是纯母乳喂养率增高显著(P<0.05)。结论多元化母乳喂养宣教能正确引导和积极支持母婴分离住院新生儿的母亲,使其建立喂养信心,为新生儿住院期间及出院后成功实施母乳喂养做好铺垫。
王丽何君礼费淑兰
关键词:母乳喂养母婴分离新生儿
11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溶血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本地区11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进行溶血病抗体血清学检测,评价其在新生儿溶血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09年10月~2010年2月送检的11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液标本进行"三项试验",即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结果:11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中,A型占27.97%,B型占35.59%,AB占5.93%,O型占30.51%。其中26例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病,占22.03%:A型16例,占13.55%;B型的9例,占7.63%;AB型的0例;O型的1例,占0.85%;A型患儿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血型患儿。结论:溶血病抗体血清学检测是判定新生儿溶血病最有力的实验室证据;A型新生儿更易患新生儿溶血病。
徐桂珍费淑兰侯彬兰史文元
关键词:新生儿溶血病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抗体释放试验
郴州地区各级医院儿科状况及住院儿童疾病谱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了解郴州地区各级医院儿科门诊、住院的设置及儿科医师的分布,分析住院儿童疾病的类型,为儿科建设和儿童疾病防治提供帮助。方法调查郴州地区77家医院儿科设置情况,收集2008~2010年各县、市、乡镇医院,民营医院病案统计室疾病分类统计报表及病案首页信息库和出院病人登记本,采用国际(ICD-10)标准分类,用病案统计软件对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77所医院均设置有儿科或内儿科门诊,单独设置儿科住院部的有23所,占29.87%;儿科与内科一起设置为内儿科住院部的有36所,占46.75%;缺儿科住院部的有17所,占22.08%;儿童医院专科医院1所,占1.3%;注册的儿科医师361名。近3年住院儿童疾病排在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新生儿疾病、小儿外伤、烧伤及传染性疾病,这5种疾病占了总数的63.78%。结论郴州地区各级医院设置了儿科门诊,部分设有住院部,儿科医生相对偏少,在儿童疾病谱中,以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要加强此类疾病的防治。
刘劲松吴志坚黄湘雯何志刚范楚平费淑兰宋战义
关键词:儿童儿科医生疾病谱
新生儿脑脊液宏基因组测序检出混合病原体3例的临床分析
2023年
混合感染是指同时或先后发生两种及以上同类或不同类病原体感染。其发生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依靠传统方法明确病原体困难,预后差[1]。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基于基因组学的病原学检测技术,基本原理是对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其所含的微生物核酸信息,然后与已知病原体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和分析来确定样本所含的病原体,一次可以检出样本中所有潜在病原体,在识别混合感染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混合感染检测技术[2]。当怀疑混合感染时,建议及时使用mNGS⑶。然而mNGS在混合感染中的应用报道极少尚缺乏脑脊液mNGS检出混合病原体的临床意义的报道。本研究报道3例应用mNGS在脑脊液检出混合病原体的新生儿病例,旨在评估脑脊液mNGS检出混合病原体的临床意义。
李丽梅费淑兰邓丽君
关键词:脑脊液
早产儿医院感染败血症临床特点与病原学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费淑兰
关键词:早产儿败血症败血病病原学
RDS早产儿临床分度与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水平的相关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水平变化及RDS临床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4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47例RDS早产儿作为观察组(RDS早产儿组),根据初次胸片结果(生后6h内)对观察组进行临床分度,分为轻度RDS(I^II级)和中重度RDS(III^IV级),分别于生后24h内及生后第7d清晨8∶00~9∶00采集其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值,对轻度、中重度RDS患儿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对比分析。结果轻度RDS组与中重度RDS组比较,生后24h内的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第7 d血清基础皮质醇水平以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胎龄在30~34周的RDS早产儿早期血清基础皮质醇和ACTH水平不能作为RDS临床分度的预测指标。
陈俊操彭华保谭若锟费淑兰朱文军
关键词:早产儿皮质醇促皮质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