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宁 作品数:102 被引量:676 H指数:12 供职机构: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 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航空宇航科学技术 更多>>
颈脊髓压迫性疾病手术入路的思考及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背景颈椎管狭窄性疾病,如后纵韧带骨化症、多节段颈椎病采用何种手术入路为宜一直有不同的选择,对于颈脊髓前方多个节段均存在压迫者,颈前路手术可以直接减压, 但也存在不易减压彻底、颈椎前中柱重建上的问题,如果再寻求二期后路手术... 叶晓健 袁文 贾连顺 陈德玉 倪斌 肖剑如 陈雄生 何海龙 谢宁 许国华关键词:手术入路 后路手术 颈脊髓压迫 性疾病 文献传递 前路C2,3复位融合治疗Hangman骨折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 探讨前路C2,3复位融合方法治疗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判定与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对近年收治的29例Hangman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l例,女8例;年龄21~66岁,平均44.6岁.患者均表现为颈痛,颈部活动受限,5例单侧上肢、2例双侧上肢麻木及无力,四肢麻木无力1例.患者均行X线、三维CT和MR检查,并测量C2,3位移和成角;其中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3例,Ⅰ a型2例,Ⅱ型15例,Ⅱa型7例,Ⅲ型2例.入院后均常规行仰伸位颅骨牵引后行手术治疗,前路切除损伤的C2,3椎间盘,采用髂骨块或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带锁钢板固定.术后戴费城颈托保护6周.结果 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28.6个月.平均3.6个月时骨折处愈合,平均4.2个月时椎间植骨融合.颈痛、肢体麻木等症状消失,但颈部活动度较正常有所下降.术前C:移位2~16mm,平均(3.7±1.2)mm,术后平均移位(2.4+1.0)mm;术前C2,3成角1°-33°,平均7.4°±1.6°,术后平均2.3°±1.1°,两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无内固定失败及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MR和CT检查在Hangman骨折的稳定性判定中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前路C2,3复位融合方法是治疗Hangman骨折的优良术式. 谢宁 倪斌 袁文 陈德玉 叶晓健 肖建如 陈雄生 贾连顺关键词:脊柱骨折 枢椎 内固定器 颈椎单椎体次全切除后撑开植骨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研究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后 ,不同高度支撑植骨与颈椎曲度变化之间的关系 ,为临床确定合适的植骨高度提供参考。方法 :拍摄 6具颈椎标本正常状态、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C4与C6椎体间分别以C5椎体以及上下椎间盘高度之和为基础撑开 0、2、4、6、8mm支撑植骨状态下的颈椎侧位X线片 ,并在图形测量软件中测量颈椎曲度。结果 :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撑开 4mm及以上植骨状态的颈椎曲度和完整状态与不撑开植骨状态相比有显著增加 (P <0 .0 1) ,减压相邻节段的曲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中下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适宜的支撑植骨高度为撑开 4~ 6mm。 曹师锋 贾连顺 孔庆毅 谢宁 陈雄生关键词:颈椎 颈椎曲度 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在腰椎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LLIF)应用于腰椎椎体次全切除与重建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4月至2016年5月采用LLIF手术治疗8例腰椎爆裂骨折脱位、1例腰椎骨折术后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28-59岁,平均(35.5±6.7)岁。损伤节段:L2 4例,L3 4例,L4 1例。临床表现均为腰痛与不同程度神经损伤引起的会阴部及下肢功能障碍。术前脊髓神经功能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损伤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3例、D级1例、E级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评估采用ASIA脊髓神经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感染患者记录术前、术后体温、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变化;影像学评估采用手术前后腰椎手术节段及腰椎矢状位Cobb角,评价腰椎前凸角度的恢复情况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0-90min,平均(73±12.7)min;术中出血量30-150ml,平均(650±35.3m1)。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时间为4-7d,平均(5.0±1.0)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4个月,平均(16.4±3.8)个月。术后腰痛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感染患者手术3d后体温恢复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于术后第17天、第25天趋于正常。术后ASIA分级A级改善为C级1例,B级改善为D级与E级各1例,C级改善为D级与E级各1例,D级改善为E级1例。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得到了恢复,分别增加了19.9°与5.1°。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获骨性融合,无屈髋乏力、大腿前侧疼痛、麻木、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应用于腰椎爆裂性骨折、感染等椎体或� 叶晓健 余将明 谢宁 席焱海关键词:腰椎 脊柱融合术 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术中应用不同内置物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采用Zero-P与颈椎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1例, A组中36例采用Zero-P,B组中35例采用前路钢板。于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及末次评估影像学检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 of life,SWAL-QOL)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组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的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每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 A组和B组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分别为13.9%和34.3%,A组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和SWAL-QOL评分与B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2组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Zero-P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吞咽不适相关并发症上较前路钢板存在明显优势。因此,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可以首先考虑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 王彬彬 倪斌 谢宁 刘军 王刚 吴涛 谢浩 李威霖 雷林凯关键词:颈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 被引量:56 2017年 目的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间接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7月至2015年12月采用OLIF技术治疗15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或不伴腰椎不稳患者的病历资料,男7例,女8例;年龄36~86岁,平均(53.5+15.2)岁。主要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根性疼痛或间歇性跛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椎管内径、椎间孔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和盘黄间隙等影像学参数评价影像学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1个月,平均12.5个月。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ODI、JOA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背侧高度增加了3.6mm、椎间隙腹侧高度增加了4.8mm,椎间孔高度增加了5.7mm,椎间孔面积增加了44.2mm^2,椎管内径增加了2.55mm,椎管面积增加了24.8mm^2,盘黄间隙增加了2mm,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椎间孔横径增加了0.3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手术节段前凸角和腰椎前凸角均得到部分恢复,分别增加了14.0°与13.6°。术后出现屈髋乏力及大腿前侧麻木各l例,对症处理后于术后3个月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发生腰痛加重,再次行后路固定手术。结论OLIF手术治疗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可以增加椎间隙高度、椎间孔上下径、椎管直径、盘黄间隙距离及恢复腰椎前凸,达到中央管及椎间孔狭窄间接减压的目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余将明 马俊 谢宁 席焱海 陈华江 叶晓健关键词: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自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1例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11 2005年 许国华 叶晓健 袁文 陈德玉 倪斌 谢宁 贾连顺 李家顺关键词:椎管 硬膜外血肿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Zero-P椎间融合器颈椎前路置入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优势 被引量:14 2014年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使用颈前路钢板可能引起治疗后吞咽困难等并发症。目的:观察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以及减少治疗后并发症的优势。方法: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病患者51例。在治疗前、治疗后第3天,治疗后3,6个月,治疗后1年及2年等时间节点采用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法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采用吞咽困难评分法对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射线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5.4个月。治疗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治疗后获得疼痛缓解,肌力恢复;目测类比评分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平均改善率为85.7%。治疗后第2天有7例患者出现轻、中度的吞咽困难。随访期间未发现内置物沉降,也未发生螺钉松动、断裂或内固定器移位等并发症。表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式中采用颈椎前路一体化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效果良好,其设计同时具备了颈椎间融合器以及颈椎前路固定钢板的优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 王刚 吴涛 黄鑫鹏 李威霖 谢宁 陈华江 刘军 王云华 黄野 倪斌关键词:脊柱融合 3种颈前路减压重建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 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比较颈前路减压3种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选择52例由同一组医师行颈前路减压术的连续三间隙病变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第1组:颈前路多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长钛网植骨融合组(16例);第2组:多椎间隙减压cage植骨融合组(18例);第3组:钛网与cage组合使用组(18例)。t检验比较3组之间椎间高度变化、方差分析法比较JOA评分改善率。[结果]3组患者术后随访JOA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3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第1组术后早期椎间高度有丢失趋势(P<0.05),并有3例明显钛网下沉,2例内植物松动,第2组无松动或下沉病例,第3组有1例钛网下沉。[结论]3种方法均可得到可靠的临床效果,但在术后稳定性及椎间高度维持方面第2、3组较第1组满意。 刘军海 陈德玉 谢宁 陈宇 何志敏 郭永飞关键词:多节段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 钛网 椎间融合器 一种可独立使用的关节突螺钉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独立使用的关节突螺钉。所述的关节突螺钉设有钉体和钉帽;所述的钉体由头端至尾端依次设有前段螺纹、中间融合区和后段螺纹;所述的中间融合区的直径小于前段螺纹的底径,且中间融合区的表面设有涂层;所述的涂层表面... 谢宁 邬春晖 唐峰 叶晓健 席焱海 余将明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