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铸
-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氩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应用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LT)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疗效。方法15例24眼POAG患者术前点0.5%噻吗心安眼药水后眼压为(27.66±2.2)mm Hg,经表面麻醉后在激光房角镜下行氩离子激光前部小梁光凝。光凝后定期测量眼压,作前房检查、前房角检查、视野检查。术后仍用0.5%噻吗心安点眼。结果83.33%患者眼压控制满意,近期眼压下降率25.34%,4眼眼压控制不好,行小梁切除术成功。患者视力、视野无统计学变化,无房角前粘连及前房积血病例。有8眼重复治疗,4眼成功控制眼压。结论ALT对于治疗POAG安全,近期效果满意。降眼压幅度有限,远期效果尚待观察。对于行ALT治疗患者一定要严格随访眼压、视野,如有眼压失控仍可行滤过手术治疗。
- 袁铸张贻转周宇高波韩俊婷
- 关键词:氩激光开角型青光眼小梁成形术
-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晚期视乳头缘晕轮观察
- 2007年
- 目的探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晚期视乳头缘晕轮(LPH)与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的关系。方法从随机抽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FFA图像清晰、包含完整的视乳头30只眼中,读出LPH的形状、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着色、巩膜环/或弧。结果有LPH 29只眼,鼻侧弧形1只眼,环形14只眼,上极或/及下极荧光较淡14只眼。在29只眼LPH中,有巩膜环或弧25只眼,其中巩膜环4只眼,颞侧弧7只眼,上或/及下极不清14只眼。有视乳头颞侧脉络膜着色20只眼,与LPH融合成一体11只眼,其中7只眼LPH的荧光亮度更强,4只眼的荧光亮度一致;9只眼与LPH无相融合。结论LPH是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渗漏的学说证据不足。
- 张贻转袁铸周宇姚军平
- 关键词: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 双向劈核法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前后夹击双向劈核法在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19例(271眼)级以上硬核白内障采取前后夹击劈核法,经充分水分离和水分层,吸除硬核前的皮质及软核后,乳化头退至前囊口上缘,劈核器轻压核下方,停止灌注让核上缘随前房变浅脱出囊袋口,乳化头顺势抵住核上缘,灌注加深前房后,乳化头滑入核后面,劈核器置核前面,前后夹击将核劈碎乳化吸出。结果:271眼硬核都被顺利击碎,平均乳化时间为57.4s,术后1d视力≥0.3者249眼(91.9%),术后1mo视力≥0.5者235眼(86.7%),≥1.0者96眼(35.4%)。结论:硬核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双向劈核法碎核彻底、操作简便、安全有效,为粉碎硬核的一种好方法。
- 高波袁铸张贻转
- 关键词:白内障硬核超声乳化劈核技术
- 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5年
- 高波袁铸
- 关键词:糖尿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0
- 2007年
-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经典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4-01/2006-12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口减小+丝裂霉素+前房穿刺)治疗青光眼56例68眼,术后随访3mo~2a,对比2002年以来所作的经典小梁切除术70眼,观察中和手术后的前房、瞳孔、滤过泡、眼压的情况。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率:A组7.3%,B组为38.5%;术后瞳孔:A组基本无变形,无虹膜前后粘连。B组有8眼瞳孔变形,4眼虹膜后粘连;术后滤过泡:A组后期有1眼滤过泡壁薄破裂行修补后完好,2例无功能滤过泡。B组10眼无功能滤过泡;术后眼压:A组2眼眼压控制不佳,B组8眼眼压需药物控制或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理想术式。
- 袁铸张贻转高波
- 关键词: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前房穿刺
- 嗅鞘细胞移植联合应用GDN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EC)移植和人重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lial cell line-derivedneurotrophic factor,rhGDN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采用无创血管夹在成年大鼠制作视神经不全损伤模型,分为玻璃体腔注射rhGDNF、视神经损伤处注射OEC、rhGDNF+OEC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损伤前、损伤后即刻及伤后1,2,4,8和12wk检测伤眼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视神经损伤后即刻闪光视觉诱发电位波形呈熄灭状。伤后1wk各治疗组和对照组潜伏期基本恢复至损伤前水平。振幅恢复缓慢,伤后1~2wk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4wk以后rhGDNF组和OEC组与对照相比间差异显著(P<0.05),GDNF+OEC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8wk时对照组恢复至损伤前的43.1%,GDNF治疗组恢复至损伤前的51.5%,OEC治疗组恢复至损伤前的57.4%,而GDNF+OEC联合治疗组恢复至损伤前的68.7%,12wk后达75%。结论:嗅鞘细胞(OEC)移植和rhGDNF对大鼠视神经不全损伤后视神经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二者联合治疗效果更显著。
- 高波袁铸
- 关键词:视神经嗅鞘细胞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的OCT检测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4例(64只眼)和正常对照者48例(4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测量其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方及颞侧、鼻侧各750μm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两组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高度近视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能够精确量化测定该厚度变化。
- 高波袁铸吴作红
- 关键词:高度近视眼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再发心肌梗死四例报告
- 2007年
- 本文介绍自1996年至2002年,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患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再发心肌梗死,其中2例抢救无效死亡,现报告如下。
- 张贻转袁铸周宇胡量子
- 关键词: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再发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治疗
- 黄斑中心凹微血管统计及临床意义分析
- 2005年
-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下,黄斑中心凹微血管分布特点及其临床相关意义。方法 在我院所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胶片1600例中,随机取出连续的600例,在读片机上选出黄斑区拱环清晰或黄斑无血管区、微血管的显影走向清晰者34例(34只眼)。统计黄斑中心凹微血管、中心凹旁区微小血管。t检验。结果 黄斑中心凹及其水平上、下象限微血管平均支数分别为:6.74±1.48(4~10枝)、2.53±0.79(1~4枝)、4.18±1.11(2~6枝)。下象限微血管、微静脉的支数都显著多于上象限(P<0.01)。中心凹旁区小血管参与中心凹微血管的可能性为55.87%(219/392)。结论 近二分之一的中心凹旁区微小血管参与中心凹微血管的组成。中心凹水平下象限微血管、微静脉显著多于水平上象限(P<0.01),这可能是临床上视网膜颞下静脉塞阻时,预后较视网膜颞上静脉阻塞差的原因之一。
- 张贻转陈利荣高波周宇袁铸
- 关键词:黄斑中心凹微血管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