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士翔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颅内
  • 2篇毒性
  • 2篇血肿
  • 2篇乙烷
  • 2篇中毒性脑病
  • 2篇内压
  • 2篇去骨
  • 2篇去骨瓣
  • 2篇去骨瓣减压
  • 2篇去骨瓣减压术
  • 2篇肿瘤
  • 2篇外伤
  • 2篇细胞
  • 2篇颅内感染
  • 2篇颅内压
  • 2篇氯乙烷
  • 2篇脑病
  • 2篇脑外伤
  • 2篇内感染
  • 2篇减压术

机构

  • 11篇广州市第十二...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市职业病...

作者

  • 12篇袁士翔
  • 7篇王楷
  • 4篇陈东朝
  • 2篇刘贻运
  • 2篇王兵
  • 2篇郑介柏
  • 1篇张伊莉
  • 1篇阴慧娟
  • 1篇孙希
  • 1篇刘薇薇
  • 1篇周何军
  • 1篇李方成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黑龙江医药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肿瘤
  • 1篇广州医药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现代医院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07
  • 1篇2002
  • 1篇200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延长术中的骨钙素和胰岛素样因子-Ⅰ含量变化被引量:7
2002年
目的 :测定骨延长术中的骨钙素和胰岛素样因子 -Ⅰ的含量变化 ,探讨其在骨损伤愈合中的作用。方法 :将 3 2只成年狗随机分为 5组 ,用Ilizarov外固定架行胫骨延长术 ,每天延长 1mm ,延长段为实验区 ,对侧胫骨相应部位为对照区 ,分别于术后第 2、4、6、8、12周取材 ,测定骨钙素、胰岛素样因子 -Ⅰ的含量。结果 :实验区的骨钙素含量随时间延长而增多 ,但明显低于对照区 ,P <0 .0 5 ;而胰岛素样因子 -Ⅰ与对照区比无明显差别。结论 :不同时期不同的非胶原蛋白骨生长因子含量可能不同 。
王兵刘贻运郑介柏袁士翔
关键词:骨延长术骨钙素
去骨瓣减压术中以神经补片隔离颞肌对颅骨修补术的影响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在去骨瓣减压术中以神经补片隔离颞肌与硬脑膜对后期颅骨修补术的帮助。方法回顾分析23例去骨瓣大骨瓣减压术后行颅骨修补术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13例,以神经补片隔离颞肌与硬脑膜;观察组10例,不隔离颞肌与硬脑膜。对比颅骨修补术中剥离肌皮瓣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中硬脑膜破损、术后皮下积液、满意度。结果治疗组的剥离肌皮瓣时间(28.69±9.78)min、术中出血量(36.54±10.59)mL、术后引流量(108.92±29.34)mL几个方面优于对照组,至于术中脑膜破损及术后积液,因例数不够,无统计意义,但由原理及经验判断,治疗组应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术后外观满意度(77%)高于对照组(40%)。结论在去骨瓣减压术中以神经补片隔离颞肌与硬脑膜对后期颅骨修补术有明显的帮助。
袁士翔王楷
关键词:去骨瓣减压术颞肌颅骨修补术
颅脑外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研究及综合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针对由于颅脑外伤而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脑膨出症状进行分型,并且对其行以综合治疗的方式起到的效果进行总结。方法:随机在我院于2013年2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接诊的由于颅脑外伤而接受手术(均已确诊出现脑膨出症状)的患者当中择取80名,对其症状类型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总结对应治疗干预措施,针对综合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在80名患者当中,对侧硬膜外血肿型4分到5分之间的患者数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患者概率,且和其他的脑膨出患者概率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另外,死亡的患者概率当中,弥漫性的脑肿胀患者概率最高,比起其他的脑膨出患者概率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针对由于颅脑外伤而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手术过程当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症状来说,其类型比较多样,想要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需要尽可能行以完善且保守的治疗干预。
王楷袁士翔陈东朝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
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40~60ml)手术方式探讨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血肿量40~6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方法对54例高血压脑出血(血肿量40~60 ml)患者分别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穿刺引流术,术后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每例患者术后的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MCA)、搏动指数值(PI),并抽血监测颈内静脉血与动脉血乳酸差值(VALa),将两组数据作比较。结果开颅血肿清除组的双侧VmMCA普遍高于血肿穿刺引流组,PI值均低于血肿穿刺引流组(p<0.05);开颅血肿清除组VALa均值小于血肿穿刺引流组(p<0.05)。结论对于血肿量40~60 ml的患者应选择开颅手术。
袁士翔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搏动指数
光动力法制备DC胶质瘤疫苗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2007年
目的:研究光动力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处理后,用酸洗法获取C6胶质瘤细胞的抗原肽,制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疫苗,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在体外杀伤C6细胞的活性,以及PDT对C6胶质瘤细胞免疫原性的直接影响。方法:自大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于体外诱导、扩增获得成熟DC。C6细胞经PDT处理后,对尚贴壁的细胞以酸洗法获取其表面抗原,从上清液中提取全细胞抗原,未作PDT处理的C6细胞以酸洗或冻融法提取抗原。分别以这4种抗原致敏DC,制成DC疫苗接种SD大鼠后,取脾作CTL的体外杀伤活性测定。结果:用PDT处理后酸洗法获得的抗原刺激DC成熟的能力最强,它制备的DC疫苗诱导的CTL的体外杀伤率最高,为(95.5±1.6)%,而光照后上清组为(90.2±2.4)%,酸洗组为(73.3±2.7)%,冻融组为(63.6±4.9)%,PBS对照组为0。结论:PDT能直接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用酸洗法获取PDT处理后的肿瘤细胞的抗原肽制备DC疫苗是一种有前景的新方法。
袁士翔李方成周何军孙希阴慧娟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癌症疫苗树突细胞
自制定位穿刺仪配合颅内压监护在脑内血肿患者30例的临床应用
2021年
目的研究用两点定位法及自行设计的定位穿刺仪作脑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并结合颅内压监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脑内血肿患者30例临床资料,均使用两点定位法及自制定位穿刺仪进行微创血肿穿刺,同期自入颅内压监护探头,分析临床疗效。结果3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0±5)min,术后立即复查CT,引流管置入方向准确,22例(73.33%)的患者血肿清除大于50%,术后2~3 d内血肿清除超过95%的患者达28例(95%)。术后1个月,GOS 5~4分20例(66.67%),无一例死亡;术后6个月,GOS评分5~4分25例(83.33%)。结论用两点定位法及自行设计的定位穿刺仪作脑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配合颅内压监护的使用,思路简洁、操作简单、快捷,成本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恢复好,适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袁士翔王楷周正南
关键词:脑内血肿颅内压监护
颅内压监测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测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应用甘露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治疗,观察组在有创颅内压监测下应用甘露醇治疗,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甘露醇用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分别为(148.6±14.3)mm Hg和(168.9±17.6)mm Hg,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下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下对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应用甘露醇治疗,可以根据患者颅内压的变化及时调整甘露醇的剂量,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王楷袁士翔陈东朝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甘露醇疗效
脑室内注射万古霉素并腰大池引流对颅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应用万古霉素脑室内注射并腰大池引流对术后颅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术后颅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采用脑室内注射万古霉素并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体温、血白细胞、颅内压、脑脊液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菌培养。结果治疗前各指标显著异常,治疗2~3d后逐渐恢复,5—7d基本正常,治疗前后对比各指标差异明显P〈0.05或P〈0.01,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脑室内注射万古霉素并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治疗颅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是临床治疗颅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可行方法。
袁士翔王楷陈东朝
关键词:万古霉素脑室内注射腰大池引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颅内感染
光动力治疗与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
2024年
抗癌治疗的成功依赖于免疫系统介导的长期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反应。而近年来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被认为是诱发机体产生这种反应的重要方式。光动力疗法(PDT)已被证实可引发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ICD的核心是垂死癌细胞表达或释放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MPs),这些DAMPs对激活树突状细胞(DC)和激活T细胞适应性免疫反应至关重要,并导致长期免疫记忆的形成。本文将介绍ICD的研究进展以及通过改善肿瘤微环境缺氧和光敏剂的亚细胞定位增强PDT诱导ICD的能力的探索。
袁士翔周正南罗成方昱栋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光敏剂亚细胞定位
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脑外伤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颅内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将546例行开颅手术的脑外伤患者分为颅内感染组(n=60)和未颅内感染组(n=486)。对2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颅内感染组术前格拉斯哥评分(<8、≥8分)、开放性损伤(是、否)、手术时间(≤4、>4h)、颅后窝手术(是、否)、术中置入材料(是、否)、术后切口脑脊液漏(是、否)、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7、<7d)、术后空腹血糖(<7、≥7 mmol·L-1)、术后白蛋白(<25、≥25g·L-1)所占比例与未颅内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格拉斯哥评分<8分、颅后窝手术、术中置入材料、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7d、术后白蛋白<25g·L-1及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均是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脑外伤开颅术后患者存在多种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在明确相关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及时采取预防性处理措施,有助于减少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
王楷袁士翔陈东朝
关键词:脑外伤颅内感染开颅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