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宋浩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多发
  • 5篇多发性
  • 5篇多发性骨髓瘤
  • 5篇骨髓
  • 5篇骨髓瘤
  • 3篇多发性骨髓瘤...
  • 3篇化疗
  • 3篇基因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3篇初诊
  • 2篇遗传学
  • 2篇突变
  • 2篇硼替佐米
  • 2篇联合化疗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瘤
  • 2篇基因突变

机构

  • 12篇汕头市中心医...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蔡宋浩
  • 7篇林树洪
  • 6篇杨琪玫
  • 6篇于瑞芳
  • 6篇洪少杰
  • 5篇叶俊彬
  • 5篇陈素珊
  • 4篇黎永谦
  • 2篇陈曼娜
  • 1篇张燕玲
  • 1篇黄朝华
  • 1篇吴苏武
  • 1篇熊文艳
  • 1篇李智业
  • 1篇陈乐川
  • 1篇杜则澎
  • 1篇王磊
  • 1篇李玉华
  • 1篇陈伟丰
  • 1篇王良玉

传媒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肿瘤学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国际放射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北方药学
  • 1篇医药前沿
  • 1篇湖北科技学院...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沙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3年
目的:观察伊沙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5月汕头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3例应用伊沙佐米治疗的MM患者,其中,初治组6例、转换组13例、复发/难治组19例、auto-HSCT后维持治疗组5例。结果:6例初治MM患者中,2例患者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ORR)为83.3%。转换组13例患者中,CR率从转换前23%上升至转换后46%。RRMM组19例患者中,2例患者CR,5例患者PR,2例患者疾病稳定(SD),10例患者疾病进展(PD),ORR为36.8%,CR率为10.5%,中位总生存(OS)为[8.0(2.0~37.0)]月,1年OS为47%。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维持治疗组,3例患者移植后评估为PR,维持治疗后获CR;1例患者移植后为VGPR,维持治疗后获CR;1例患者移植后CR,维持治疗后持续CR。安全性评估中无致命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MM患者中安全有效。
蔡宋浩林树洪洪少杰黎永谦杨琪玫叶俊彬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重症脓毒血症和脓毒血症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后降钙素原表达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 评价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表达的影响,优化血清降钙素原对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病情反映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跟踪调查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确诊患者100例,根据所接受的治疗手段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0例,同时根据治疗开始时患者血乳酸浓度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将两组患者分重度全身组织缺氧组,中度全身组织缺氧组,全身组织氧供恢复组.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检测血乳酸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入院24内完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分别比较两组患者6h检测点PCT浓度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入院时及第1、2、3、7、14、21、28天进行多器官功能衰竭评分(MODS),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结果 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后的血清降钙素原表达水平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病情及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液体复苏可降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降钙素原的表达水平(P<0.01);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有助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患者病情改善及预后.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病情预后相关;血压、血容量、全身组织氧供的早期改善治疗(EGDT)后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能更好地反映脓毒血症病情分级及病情预后;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有助于重症脓毒血症及脓毒血症休克病情改善及预后.
李智业吴苏武蔡宋浩
关键词:早期目标导向治疗降钙素原
动机性访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研究动机性访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自身负性情绪与实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在2014年1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中抽取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差异,将其分为观察组(n=34)及对照组(n=34),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动机性访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负性情绪与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DS以及SAS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认知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实施动机性访谈,可显著改善患者自身负性情绪,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积极临床应用意义。
郑娟璇蔡宋浩张燕玲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长期存活非APL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分析
2022年
探讨及分析存活期超过3年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9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就诊,随访至今存活期超过3年的27例AML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除外,通过分析其临床特征,探讨AML患者长期存活的预后因素。结果 27例患者中位年龄46(16~63)岁,发病就诊时中位白细胞计数50.0(0.7~243.9)×109/L,74.1%为核型正常患者,预后良好组70.4%。诱导治疗疗效方面,完全缓解(CR)率100%。在缓解后巩固治疗中,7例患者采用多疗程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治疗;7例患者采用多疗程大剂量Ara-C治疗;8例患者采用多疗程中剂量Ara-C治疗,其中2例患者联合应用地西他滨;4例患者应用去甲基化药物联合小剂量化疗或标准剂量化疗;1例患者缓解后未按医嘱继续巩固治疗。结论 年龄、白细胞计数、细胞遗传学、分子学是预测AML缓解率、复发率及总生存(OS)的重要因素。
蔡宋浩林树洪陈素珊于瑞芳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长期存活
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的相关性及预后评估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学表现与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HRCA)的相关性及二者联合应用于MM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1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经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MM并于治疗前行^(18)F-FDG PET/CT显像的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龄38~91(61.1±9.6)岁。根据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RCA组和无HRCA组;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发布的修订版国际分期系统(R-ISS)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期+Ⅱ期和Ⅲ期2组;根据Mayo骨髓瘤分层级风险调整治疗(mSMART)3.0危险度分层标准将患者分为标危组和高危组。分析所有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局灶病变(FLs)个数≤3或>3、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4.2或>4.2和有无髓外病变(EMD)分别将患者各分为2组。随访结束后统计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采用χ^(2)检验比较MM患者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特征、HRCA和分期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M患者HRCA、R-ISS分期和mSMART 3.0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rier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PFS期和OS期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M患者PFS期和OS期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果FLs个数≤3或>3在不同R-ISS分期、不同mSMART 3.0分期和有无HRCA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19、8.472、8.167,均P<0.05);有无EMD在不同mSMART 3.0分期和有无HRCA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61、6.808,均P<0.05)。FLs个数>3是HRCA、R-ISS分期和mSMART 3.0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52、5.000、10.714,95%CI:1.195~100.393、1.127~22.181、2.269~50.598,均P<0.05)。有无EMD和有无HRCA组间PFS期和OS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FS期:χ^(2)=8.572、9.023,均P<0.01;OS期:χ^(2)=6.030、4.877,均P<0.05)。EMD是PFS�
林志畑蔡宋浩黄锦桂黄朝华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细胞遗传学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miR-155、IL-10/IL-17A变化及对化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155(miR-15)、白细胞介素(IL)-10/IL-17A变化及对化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确诊的MM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化疗前后、对照组体检时均检测外周血miR-155、IL-10、IL-17A,并计算IL-10/IL-17A。对比观察组不同患者化疗后缓解情况,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MM患者化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经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I)分析miR-155、IL-10/IL-17A在MM患者化疗反应性中的交互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miR-155、IL-10/IL-17A对化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化疗后外周血miR-155、IL-10、IL-10/IL-17A升高,IL-17A降低,化疗前后IL-17A高于对照组,miR-155、IL-10、IL-10/IL-17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ISS分期后,miR-155、IL-10/IL-17A表达仍为MM患者化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miR-155与IL-10/IL-17A对MM患者化疗反应性存在正向交互作用,miR-155与IL-10/IL-17A均低表达时化疗未缓解风险是二者高表达时的6.815倍,二者同时低表达致化疗未缓解风险是其他未知因子(其OR=1)的3.229倍(RERI=3.229),协同效应为二者单独存在产生效应之和的2.249倍(SI=2.249),在miR-155与IL-10/IL-17A共存的化疗未缓解风险中,有47.38%是由两者交互作用引起的;miR-155、IL-10/IL-17A联合预测MM患者化疗反应性的AUC为0.890,对应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80.00%。结论miR-155、IL-10/IL-17A在MM患者化疗反应性中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在预测化疗反应性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杨琪玫陈乐川赵妍蔡宋浩陈素珊叶俊彬林树洪于瑞芳洪少杰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柔红霉素对KG1a细胞增殖及肿瘤相关抗原Eps8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本研究旨在观察柔红霉素(DNR)对KG1a细胞株的杀伤抑制作用及新型肿瘤相关抗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底物8(Eps8)在KG1a细胞中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水平探讨DNR作用于KG1a后对Eps8表达的影响。不同浓度DNR作用于KG1a细胞24、48和72 h,用台盼蓝拒染色法检测药物对KG1a细胞的杀伤抑制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Eps8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和Western blot法观察Eps8蛋白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药物浓度(0.1,0.4μg/ml)的增加及作用时间(24,46,72 h)的延长,DNR对KG1a细胞的杀伤抑制率显著提高(r=0.983,P<0.01);不同DNR药物浓度作用于KG1a 24、48和72 h后,Eps8表达水平以DNR作用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明显下降(r=0.979,P<0.05)。结论:随药物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DNR对KG1a细胞的杀伤抑制率提高,使Eps8表达下降,推测降低Eps8的表达可能是DNR抑制KG1a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
甘金莹熊文艳王磊蔡宋浩李玉华
关键词:柔红霉素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监测蒽环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后心脏功能变化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在监测恶性淋巴瘤蒽环类药物(ANTH)化疗后心脏功能变化及评价ANTH亚临床期心脏毒性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初发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住院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化学治疗指征,采用标准CHOP方案化疗。应用2D-STI技术,于化疗前、化疗第2、4、6个疗程后,即阿霉素累积剂量为100mg/m2、200mg/m2、300mg/m2后,采集心脏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及左室扭转角度(LVtw)参数,进行化疗前后不同疗程比较;同时也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疗程常规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与A峰的比值(E/A)、E/e’和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LS在化疗第2疗程后、第4疗程后和第6疗程后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02,P<0.001,P<0.001)。而GRS、GCS在第6疗程后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为P<0.001、P=0.008)。化疗第4疗程、第6疗程后,LVtw比化疗前明显降低(P值均<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LS、LVtw与阿霉素的累积剂量呈负相关。常规超声心动图LVEF、E/A、E/e’和Tei指数在化疗前后不同疗程改变不明显。[结论 ]2D-ST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NHL患者ANTH化疗后心脏功能变化,可用于监测NHL患者ANTH化疗后亚临床期心脏功能减退。GLS和LVtw可以作为评价ANTH亚临床心脏功能减退的敏感参数。GLS和LVtw的减低与ANTH累积剂量呈负相关。
洪少杰林树洪于瑞芳王良玉黎永谦杨琪玫叶俊彬陈伟丰蔡宋浩陈素珊
关键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在多发性骨髓瘤化疗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BCD)在多发性骨髓瘤(MM)化疗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2019年10月接收的60例MM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化疗方案分为VAD组(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25例)及BCD组(35例)。两组均至少接受4个疗程的化疗,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BCD组的疗效显著优于VAD组,BCD组化疗缓解率(82.85%,29/35)显著高于VAD组(56.00%,10/25),P<0.05。心脏毒性、恶心呕吐、外周神经病变、眩晕、疲乏、血小板下降及中性粒细胞减少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BCD方案比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更好,缓解率更高,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林树洪蔡宋浩于瑞芳
关键词:BCDVAD多发性骨髓瘤联合化疗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细胞核超过正常淋巴细胞核2倍且呈现弥漫性生长的大B淋巴细胞瘤。报道[1]显示DLB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常见病理类型,占美国每年新发NHL中约30%~40%,占我国新发NHL中约40%左右。DLBCL在细胞形态、免疫表现、临床特征、遗传学改变、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情况有较大的异质性。
林树洪蔡宋浩于瑞芳杨琪玫洪少杰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淋巴细胞核遗传学改变化疗疗效NHL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