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观成
- 作品数:17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以及PCR技术在感染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被引量:4
- 1993年
- 用人工接种法建立肺炎支原体感染动物模型,模拟人的发病过程,采用动物肺脏和气管做肺炎支原体分离培养,同时采用PCR技术对动物肺脏和气管标本进行检测,并用探针杂交方法作特异性分析,探讨PCR技术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接种动物的肺脏和气管中分离出肺炎支原体,PCR检测与分离培养结果相同。PCR技术简便,快速,无交叉反应,适宜于临床推广使用。
- 辛德莉李贵张继红孟雁刘艳蒋观成张永蓉刘增华马跃文蔡有余张小为
-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实验动物模型
- 小鼠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分离鉴定
- 1992年
- 开放饲养的普通昆明小鼠的回盲部内容物中分离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分离率5%)。本实验对分离株做了多项生化特性的测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了实验感染,用24h肉汤培养物注射家兔24h后单核细胞可达24%。接种清洁级的ICR小鼠24-96h单核细胞增多平均达10%。
- 王俊霞彭郁葱姚玉霞张东明赵文政蒋观成李红黄澜郑晶晶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 1992~1993年度我所大小鼠群致病菌调查结果
- 1995年
- 对1992~1993年度本所动物繁育场3个级别17个品系,共577只大、小鼠进行了常规检测,共检出5种致病菌。其中绿脓杆菌在大、小鼠中的检出率最高,为17%。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6.4%)、肺炎克雷伯氏菌(5.4%)、支原体(4.5%)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0.2%)。
- 蒋观成陈卫兰黄澜刘艳许虎峰
- 关键词:小鼠致病菌
- 肠道正常菌丛对轮状病毒感染拮抗作用的病理观察被引量:1
- 1998年
- 新生无菌BABC/L小鼠投以6种肠道正常细菌,于第5日龄感染鼠轮状病毒,每日处死动物2只,直到第5天,实验2组动物(肠道正常菌丛+,轮状病毒+)较实验1组动物(肠道菌丛-,轮状病毒+)腹泻出现晚、恢复快,肠绒毛上皮细胞水样变性轻、范围小、炎性细胞浸润明显。
- 张永容马晓彤黄澜张蒋观成蒋观成王玉琢魏强张原
- 关键词:轮状病毒拮抗作用
- 念珠状链杆菌在小鼠群中的自然感染和发病特征的观察被引量:7
- 1995年
- 本文在国内首次报告了念珠状链杆菌在清洁级C57BL/6J小鼠群中的自然感染,并从临床、病理解剖、病原学及流行病学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在受检的14例发病动物中,颈部淋巴结肿大、化脓占71.4%,皮下、肺门淋巴结脓肿分别占50.0%和21.4%,多发性关节炎(包括趾、跗关节)占21.4%,子宫积脓占7.1%,从所有病灶及部分动物的血液、脾、肝、肺、肾均分离到了单一的细菌。该菌在小鼠成功地进行了急性感染实验,受感染动物出现了典型的念珠状链杆菌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即败血症、关节炎、淤血、水肿、紫绀、结膜炎等。所分离的致病菌在病原学上也完全符合念珠状链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在饲养环境上与发病鼠群有密切关系的其它4个品系小鼠群,即615、BALB/c、CBA、KM,均未波感染,证明在对该菌的易感性方面存在品系差异。
- 李红陈卫兰蒋观成
- 关键词:小鼠自然感染发病特征
- 肺炎克雷伯氏菌在大鼠中的检出及实验感染的观察被引量:1
- 1993年
- 肺炎克雷伯氏菌可正常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呼吸道及周围环境,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本菌在实验动物中的感染较常见,但多为隐性感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在其他诱因影响下,本菌可引起动物多种疾病。如灵长类肺炎、腹膜炎、豚鼠败血症。严重感染时可引起大鼠严重肺炎而造成动物死亡。 1991年底,在本所动物繁殖场普通大鼠中,个别出现精神不振、厌食、消瘦。
- 黄澜蒋观成贾瑞胜刘艳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氏菌条件致病菌血平板周围环境药敏试验病原微生物
- 绿脓杆菌从小鼠肠道中的转移
- 1991年
- 实验用无菌及SPF小鼠。SPF小鼠实验组经过抗生素处理后,通过饮水途径接种绿脓杆菌,并定期进行粪便绿脓杆菌定量检查。结果表明,无菌小鼠肠道有大量绿脓杆菌定植,抗生素处理的SPF小鼠比未处理小鼠定植数量大,差异显著。接种绿脓杆菌后第21d,各实验组动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mg/kg,结果60%的动物发生了绿脓杆菌转移,43%的动物死亡。本文比较了具有不同肠道微生态的动物间绿脓杆菌的转移率、各脏器感染率及动物死亡率。
- 蒋观成浦野徹
- 关键词:绿脓杆菌小鼠
- 绿脓杆菌从小鼠肠道中的转移被引量:2
- 1991年
- 微生态学的研究表明,干扰肠道菌群的正常生态,可使得肠道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并达到较高的数量。如果宿主再接受免疫抑制剂的作用,该条件致病菌有可能从肠道转移至血液及其它脏器,造成菌血症甚至死亡。杂实验使用无菌小鼠和SPF小鼠,其中SPF小鼠中的一部分做了抗生素处理,干扰其正常菌群。在饮水中投入链霉素(2mg/ml)和青霉素(0.9mg/ml),持续作用时间分别为3d和38d。抗生素投予后的第3d,无菌小鼠和SPF小鼠经口接种绿脓杆菌,分别在接种后第1、3、7、14、21d做小鼠粪便中绿脓杆菌的定量检查。结果抗生素处理与未处理的小鼠,其粪便中绿脓杆菌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
- 蒋观成浦野徹
- 关键词:条件致病菌微生态学菌血症正常菌群小鼠死亡率
- 猕猴肠道致病菌的检测被引量:9
- 1993年
- 本文用分离培养的方法,对来自5个繁殖群的268只猕猴进行了沙门氏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检查,并观察了这些病菌对猕猴的致泻率。结果表明,26.5%(71/268)的猕猴带有肠道致病菌,其中36%的带菌动物在一个月内发生胰泻。
- 蒋观成王德莲宋怀燕李红黄澜吕秀芝
- 关键词:猕猴致病菌腹泻
- 绿脓杆菌在人与实验动物间传播规律的调查
- 1995年
- 对本所普通大鼠、清洁小鼠及其饲养人员做了绿脓杆菌的检测及追踪调查,以了解绿脓杆菌在实验室动物及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相互传播的规律性。结果表明,实验动物中绿脓杆菌感染率为33.7%,部分饲养人员在接触动物前后从口腔和手指可检出同样血清型的绿脓杆菌。血清学分型结果证实。绿脓杆菌在饲养人员及其饲养的动物之间存在单向和双向传播的可能。
- 蒋观成许虎峰陈卫兰洪瑞珍浦野
- 关键词:绿脓杆菌实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