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智强
- 作品数:38 被引量:37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疫苗对儿童新甲型H1N1流感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评价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疫苗(流感疫苗)对儿童新甲型H1N1流感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6月期间6-59月龄的实验室确诊流感病例为病例组,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随机选择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进行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保护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50对研究对象。2013年2~6月流感疫苗对6—59月龄儿童的保护效果为57.7%(95%CI:46.6%-66.4%),对36~59月龄儿童的保护效果优于6—35月龄儿童.完全免疫的保护效果优于部分免疫。仅研究年度免疫与两个年度均免疫的儿童的保护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感疫苗对儿童新甲型H1N1流感具有中等的保护效果,建议儿童每年及时进行全程免疫。
- 贺晴李兆田陆建云李魁彪许建雄胡文穗董智强张春焕王鸣张丹枫聂军傅传喜
-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疫苗病例对照研究
- 2010-2014年广州市气象因子与流感发病关联的时间序列研究被引量:23
- 2016年
- 目的研究气象因子与流行性感冒的相关性,为流感发病的预警预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4年广州市全人群每日流感发病人数的数据和同期的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风速等主要气象指标资料,运用相关分析和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气象因子与广州市流感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广州市2010-2014年共报告流感确诊病例27 171例,发病高峰集中在夏季;研究其日平均、最高和日最低气温中位数分为23.1℃、27.0℃、20.0℃,日温差中位数为7.1℃,日平均相对湿度中位数为79.0%,日平均日照时长中位数为4.2h,日平均气压中位数为1 005.3hPa,24h降雨量中位数为0mm,日降雨量最大值为3 270mm;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气温(日最高、日平均、日最低气温、温差)、日平均相对湿度、降雨量与流感发病呈正相关(r=0.095、0.094、0.088、0.073、0.159、0.099,均P〈0.01),日照时长、气压与流感发病数之间呈负相关(r=-0.061、-0.058,均P〈0.05)。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拟合结果显示当气温为6℃,滞后为30d,RR值最大为1.100(95%CI:1.052~1.149);当气压为1 024hPa,滞后为0d,RR值最大为1.090(95%CI:1.018~1.167);当降雨量为3 200mm,滞后为10d,RR值最大为1.092(95%CI:1.053~1.132)。结论低温、温差、相对湿度、气压、降雨量等气象因子与广州市流感发病相关,这些因素可以考虑纳入流感预警预测体系。
- 康燕李晓宁陆剑云胡文穗董智强李铁钢
- 关键词:气象因素流感预警
- 广州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9
- 2010年
- 广州网络报告的疑似"登革热"患者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做出的诊断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作进一步基孔肯雅病毒抗体和核酸等检测,并对扩增出的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E2区(336nt)和NS1区(314nt)的核苷酸序列与意大利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ITA07-RA1及多株印度的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的序列高度同源(98%以上)。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这例疑似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实为基孔肯雅热病例,也是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 王大虎董智强陈纯王玉林李美霞
- 关键词: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病毒分离
- 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调查及医学观察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对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并对隔离医学观察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名单并对其进行追踪调查,采取定点医院和定点宾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方法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出现症状者采集咽拭子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结果对223例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观察,对其中23例出现症状者进行排查,及时发现3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余220例均顺利解除隔离。在入境检疫时发现4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104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自行前往医院就诊时发现2例输入病例,其密切接触者共60人,发现了3例病例。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与集中隔离时发现的3例病例,其密切接触者59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结论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和隔离医学观察是及时发现续发病例,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和扩散的有效措施,病例不同发现方式影响密切接触者的转归。
- 李美霞陆剑云董智强陈纯康燕冯晶胡文穗刘于飞毛新武杨智聪王鸣
-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
- 2008-2012年广州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及有效处理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8-2012年广州市通过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39起,发病12 236人,死亡22人。事件级别以未分级事件为主,占报告事件总数的89.98%。呼吸道传染病占事件总数的82.56%。报告居前4位的病种为甲型H1N1流感、水痘、流行性感冒和手足口病。2009年是事件发生的高峰,占事件总数的59.55%,其中甲型H1N1流感占70.09%。事件的月份分布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分布基本一致,6、9、11月份报告较多。学校为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占事件总数的80.52%,其中小学占学校发生总数的52.07%,中学占20.97%,幼托机构占15.21%。结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学校为主要发生场所,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控制。
- 董智强胡文穗刘翔翊刘于飞袁俊傅传喜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 广州市一起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的调查与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通过一起典型案例的调查与分析,探讨肾综合症出血热实验室感染的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类似感染事件提供相应的调查和处理模式。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7年一起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感染事件进行调查;人血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鼠肺组织抗原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鼠血标本采用反相间接血凝法(RPHI)检测。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符合肾综合症出血热诊断标准;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实验室感染可能;开放饲养区采集的43份鼠肺标本荧光PCR检测,其中4份标本阳性;8份野鼠血有2份阳性;动物供应单位鼠血清标本抗体检测,40份均为阴性;实验室相关人员标本60份中1份标本IgG抗体阳性。结论本次事件为感染肾综合症出血热的野鼠将病毒传播给开放饲养区的实验动物,而患者与该区实验动物接触而发病。
- 罗雷董智强王玉林刘于飞
- 关键词:肾综合症出血热
- 2010—2012年度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疫苗对6~59月龄儿童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评价2010—2012年度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疫苗(流感疫苗)对儿童的上市后保护效果。方法选择2010—2012年度6-59月龄的实验室诊断流感病例为病例组,在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中随机选择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进行1∶2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计算保护效果。结果研究中共纳入1 255组研究对象。2010—2011和2011—2012年度,流感疫苗对6-59月龄儿童完全免疫的保护效果分别为73.2%(95%可信限(CI):52.2-85.0)和52.9%(95%CI:42.1-61.7),对6-35月龄儿童的保护效果优于36-59月龄儿童,完全免疫的保护效果优于部分免疫。流感疫苗的保护效果从1-3月的68.9%(95%CI:57.5-77.2)衰减至4-6月的48.4%(95%CI,33.8-59.7)。结论流感疫苗对6-59月龄儿童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儿童接种疫苗后可以减少52.9%-73.2%的流感病例,建议儿童每年及时进行全程免疫。
- 傅传喜贺晴许建雄杨琼英张春焕胡文穗董智强王鸣
-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疫苗病例对照研究儿童
- 2008-2022年广东省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分析广东省广州市2008—2022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及发病趋势。方法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资料和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子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对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同时采用Joinpoint回归(JPR)模型进行发病率趋势分析。结果2008—2022年广州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399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08/10万。病例高发于0~14岁儿童青少年,其中0~4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次是5~9岁儿童。发病高峰为5—7月,部分年份有2个发病高峰,以冬、夏季为主。JPR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和2014年为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趋势拐点:2008—2011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β1=0.268,P=0.006),年均上升30.70%;2011—2014年发病率呈下降趋势(β2=−0.421,P=0.018),年均下降34.38%;2014—2022年持续下降(β3=−0.116,P=0.002),年均下降速度为10.96%。结论2008—2022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后应继续落实麻疹–腮腺炎–风疹三联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并将学校和托幼机构作为重点防控场所,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
- 李澄宇张金荣董智强胡文穗刘伟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 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探讨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市2013-2017年0~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 DLNM)分析气温对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控制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气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呈非线性,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中高温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出现的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当气温为13.2℃时,累积发病风险最低(RR=0.66, 95%CI:0.64~0.98),当气温为26.2℃时,累积发病风险最高(RR=5.38, 95%CI:5.16~5.62);气温对手足口病的影响无明显性别差异,但0~1岁和7~14岁儿童手足口病发病对气温更敏感。结论气温对广州市儿童手足口病发病有一定的影响,26.2℃时发病风险最高,0~1岁和7~14岁儿童是发病敏感人群。
- 刘伟董智强胡文穗康燕韩志刚侯建荣
- 关键词:手足口病气温
- 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法定报告传染病2015-2019年的变化情况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 了解2020年中国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变化情况。方法 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COVID-19疫情不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响应阶段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2015―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统计分析采用R 3.5.0软件。结果 2020年四个不同阶段广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72.38/10万、51.16/10万、130.34/10万和664.25/10万,分别较2015―2019年同期平均水平上升187.76%、下降30.37%、下降57.64%和下降41.85%,尤其以丙类传染病变化最大。不同传播途径甲乙类传染病在一级响应启动后均明显下降,除自然疫源和虫媒传染病外,其余均在降为二级、三级响应后降幅缩小。从不同病种来看,以流行性感冒为代表的急性传染病均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后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且在降为二级响应后降幅继续增加;AIDS/HIV、梅毒、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等慢性传染病则在一级响应后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但在二、三级响应后降幅缩小。结论 COVID-19疫情期间,广州市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下降,尤其是流行性感冒为代表的急性传染病,甚至在疫情后期也是如此。
- 周琴李海麟刘远胡文穗董智强刘伟侯建荣杨智聪
- 关键词:法定传染病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