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骨折
  • 5篇内固定
  • 5篇股骨
  • 4篇转子间
  • 4篇转子间骨折
  • 4篇股骨转子
  • 4篇股骨转子间
  • 4篇股骨转子间骨...
  • 3篇腰椎
  • 3篇手术
  • 3篇髓内
  • 3篇髓内钉
  • 3篇老年
  • 3篇脊柱
  • 3篇INTERT...
  • 2篇压缩骨折
  • 2篇疏松性
  • 2篇髓核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融合

机构

  • 18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作者

  • 18篇董利军
  • 13篇王强
  • 8篇徐祝军
  • 7篇杨民
  • 4篇朱劲松
  • 4篇周茂生
  • 4篇杨昕
  • 3篇张银昌
  • 3篇谢加兵
  • 3篇徐宏光
  • 3篇汪正宇
  • 3篇王剑
  • 2篇王姚斐
  • 2篇贺华正
  • 2篇丁国正
  • 1篇王坤正
  • 1篇王弘
  • 1篇李秀坤
  • 1篇袁媛
  • 1篇胡旭峰

传媒

  • 5篇颈腰痛杂志
  • 2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伤残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199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2005年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2003年间,分别采用髂腹股沟入路、Kocher-Langenbeck入路、髂股延长入路和联合入路,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18例移位的髋臼骨折。结果14例达解剖复位,2例满意复位,其中伤后2周内手术者解剖复位率明显提高。平均随访3.2年,关节功能优良率77.8%。结论对于有移位的髋臼骨折,应尽早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以免因复位不良,形成创伤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痛。
徐祝军张瑞麟王弘董利军丁国正
关键词: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一种腰椎椎间融合打压植骨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椎间融合打压植骨器,它包含推杆(1),该推杆(1)整体为圆柱形结构,所述推杆(1)的一端设置有打压装置(2),其另一端与手柄(4)固定连接,所述打压装置(2)的端部截面为长方形结构,其四角处分别倒...
王强袁媛徐宏光董利军
文献传递
雌激素受体在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雌激素α、β受体在正常与退变的人椎间盘组织的表达,探讨雌激素受体(ER)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根据改良Pfirrmann分级将收集的椎间盘组织分为三组:对照组,外伤导致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取出的正常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1-2级);观察组,女性腰椎滑脱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取出的退变髓核组织,Pfirrmann分级3-4级为A组,5级为B组。用HE染色法观察对照组和A、B组各15例人腰椎椎间盘髓核组织及髓核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livison二步法)检测对照组和A、B组髓核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髓核组织中ER-α、ER-β的表达。结果:HE染色示对照组髓核组织中髓核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整,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现象,细胞外基质染色鲜亮,分布均匀;A、B两组髓核细胞分布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凋亡现象明显,细胞核增大,染色深,细胞外基质减少,色彩灰暗,B组较A组更为明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ER-α、ER-β在对照组的髓核组织见有明显棕黄色颗粒,在A、B两组表达减少,以ER-β减少最显著,经统计学分析,A、B两组与对照组间ER-β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ER-α的表达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和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blot方法检测,ER-α表达A组(0.876±0.058)、B组(0.757±0.045)较对照组(0.885±0.036)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ER-β表达A组(0.947±0.043)、B组(0.626±0.042)较对照组(1.275±0.150)显著降低(P〈0.01),B组较A组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在人的髓核组织中的髓核细胞(类软骨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中均存在ER。ER-α、ER-β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都明显减少,以ER-β最为明显,提�
张银昌王强杨昕董利军
关键词:髓核细胞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
成人胫腓骨骨折中弹性钉固定腓骨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成人胫腓骨骨折中应用弹性钉固定腓骨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23例成人胫腓骨骨折病例应用弹性钉固定腓骨,髓内钉或钢板固定胫骨。入选病例为成人胫腓骨骨折,若腓骨骨折线距踝关节面8cm内...
王强徐宏光董利军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弹性钉髓内钉内固定钢板
金属植入物治疗老年肱骨远端骨折20例:与7例保守治疗的比较被引量:16
2010年
背景: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年青肱骨远端骨折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优良率为65%~100%。老年此类骨折患者由于骨质疏松和全身状况等原因,是否有必要接受金属植入物的内固定治疗干预,尚缺乏验证。目的:探讨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肱骨远端骨折手术效果,并与保守治疗及年青患者作比较。方法:选择2002-01/2007-06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骨一科收治的27例肱骨远端骨折老年患者,年龄68(60~76)岁;其中20例肘关节实施开放复位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7例进行保守治疗。术后3,6,12周临床和影像学评估分析患者伸屈功能、关节面台阶和前倾角,并与文献中中青年患者内固定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2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7~28个月,其中26例骨性愈合。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组1例不愈合,为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因全身情况而拒绝进一步治疗;无钢板断裂,2例存在螺钉松动,3例克氏针松动,但不需要手术干预。金属植入物内固定组患者伸屈功能、关节面台阶和前倾角评定结果及优良率明显优于保守治疗组(P<0.01)。内固定治疗组不愈合率(骨折部位和截骨部位)、感染、异位骨化、神经损伤以及和金属植入物相关的症状与文献中年中青年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其他关节内骨折一样,老年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也需要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干预,只要遵循基本的外科和内固定的原则,保持前倾角和关节的完整性,均能获得一定的恢复。
汪正宇徐祝军胡旭峰董利军谢加兵杨民
关键词: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肱骨远端骨折老年硬组织植入物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的临床总结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对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疾病临床分析。方法2001年7月至2005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38例,其中颈椎骨折14例,颈椎病23例,颈椎肿瘤1例,比较术前术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随访2~24个月,平均10个月,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和完全消失,JOA评分术后优良率84.2%。Frankel分级脊髓神经症状较术前平均提高1级以上。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术,植骨固定牢固,可提高植骨融合率,术后可长期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疗效确切。
董利军徐祝军王姚斐谢加兵
关键词:颈椎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
DHS与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评价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比较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两种常用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以来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2例,分别应用PFNA及DHS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平均愈合时间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定期复查并拍摄X片,随访时间均超过半年以上,72例患者全部愈合,两组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及术后出血量、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骨折愈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治疗中,PFNA相比较DHS有如下特点: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固定牢固可靠,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
王剑董利军王强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DHSPFNA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骨折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行PVP的20例患者进行随访,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MiGill-Melzack疼痛分级法,并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后凸畸形Cobb角。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12月;相对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VAS评分、MiGill-Melzack评分及Cobb角均有改善(P<0.05)。结论PVP能迅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强度和脊柱稳定性,适用于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王强徐祝军董利军杨民周茂生朱劲松王剑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成形术脊柱骨折
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分化的实验性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和成骨诱导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取6周龄大鼠双侧腹股沟处脂肪,酶鹪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培养18d,检测细胞成骨表型转化: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的表达以及细胞矿化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结果大鼠脂肪中能分离培养出一定量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成骨诱导培养液作用下,可特异性表达成骨分化的标志: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同时也具有矿化细胞外基质的能力。结论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一种理想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来源。
朱劲松杨民徐祝军董利军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脂细胞基因表达调控
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评价
2018年
目的:观察单纯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未行小转子处理术后髋关节功能变化。方法:2012年1月-2016年6月我科应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67例,无一行小转子固定,骨折AO/OTA分型,其中31-A2.1型17例,31-A2.2型19例,31-A2.3型17例,31-A3.3型14例。术后随访分别记录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患髋运动情况,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X线示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72±0.37个月。3例股骨头颈短缩,3例小转子移位,2例髋内翻,2例发生患侧肢体短缩,3例出现惠髋外展和屈曲受限,均为3l-A3.3患者。末次Harris评分:31-A2型平均评分为89.57±6.71分;31-A3.3型平均评分为61.16±13.58分。结论:Intertan髓内钉设计更加具备股骨近端生物力学特点,能够有效恢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稳定性,是治疗31-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良好选择。
吴兴净陶周善谢加兵汪正宇董利军王强王坤正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小转子粉碎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