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桂录
- 作品数:52 被引量:202H指数:9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 建设性的后现代精神与新世纪比较文学研究
- 2002年
-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它既呈现出否定性向度 ,又包蕴着建设性内涵。自觉的创新意识、多元的思维风格、鲜明的生态观念是后现代思潮建设性向度的三个重要特征。新世纪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向更深更广度拓展方面 ,离不开这种建设性的后现代精神的启示与影响。它对比较文学研究形成自己灵活有效的方法论、包容开放的观念视野 ,提倡在平等交流、对话中实现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 ,以及建构一种科技与人文和谐的文化生态观念。
- 葛桂录
- 关键词:比较文学后现代生态观念
- 托马斯·卡莱尔与中国文化被引量:5
- 2004年
- 托马斯·卡莱尔采撷与利用儒家政治,极力谴责西方近代文明弊端。卡莱尔之所以钟情于中国古代"文人当政"统治模式,源自于对道德力量的呼唤;同时对劳动创造的崇尚,又使他将中国皇帝称誉为一个真正的英雄和勤劳的伟人。他因此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西方知音。
- 葛桂录
- 关键词:中国文化文化利用
- Shanghai、毒品与帝国认知网络——带有防火墙功能的西方之中国叙事被引量:3
- 2010年
- 西方作家笔下的上海是一个神秘而恐怖的东方都市。在西方殖民帝国对中国的认知网络上,中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沉溺于鸦片梦幻中的最具有东方性的非现实的国度。关于中国的一般知识,也是一种话语权力结构,构成了西方帝国殖民体系的认识论基础。通过那种虚幻的中国叙事,有意识维护着西方殖民帝国的认知网络,任何一种危害帝国安全的因素,都被想象夸大在各式各样的中国叙事之中,形成坚固的防火墙,阻挡来自异域的危及帝国认知网络安全的"病毒"。萨克斯·罗默创造的傅满楚形象,典型地展现出西方关于东方中国的神秘而恐怖的心理状态,而这一形象的多元化传播也体现出西方殖民心态下关于中国的认知网络的运行轨迹。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文化语境中,这道"防火墙"成了阻碍东西方跨文化交往的障碍。
- 葛桂录
- 关键词:中国城
- 比较文学观念与中学语文教学被引量:9
- 2001年
- 比较文学对21世纪新型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这无疑与培养跨世纪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是不相符的。在语文中引进比较文学观念从事教学活动,有多种途径,其中最重要的是结合课堂教学引入比较文学,利用比较文学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去解读、分析课文,以求拓宽视野,培育自觉比较的思维能力,增进学习热情,提高课文的阅读分析能力以及作文的想象力与表达能力,突破现行语文课教学中亟待改革的传统套路。
- 葛桂录
-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文教学思维能力
- 人,究竟有多大能耐?——重读《老人与海》
- 2012年
- 海明威《老人与海》对重压之下优雅风度的张扬,尽管促进了思想的复苏,但并非是永远的灵丹妙药,是我们对英雄的浪漫情怀以及对英雄末路的焦虑支撑着我们对老人桑提亚哥的理解接受。这部杰作就像一部博大精深的交响乐,其中的张力对位关系展示着海明威作为强者的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考,以及对弱者要成为强者的深沉忧虑,而我们只不过把它当做单音音乐来欣赏,只看到一条单一的旋律线。小说以赋格曲式结构,即主调主题(失败)、属调主题(不言败)的交替对位呈现,言说关于生死之道的命运主题。死亡与孤独同行,由此可以折射出老人桑提亚哥的诗性特征。悲怆的死亡意识所激起的巨大生命激情,使海明威和他笔下的人物始终都要向自己和世界证明自己旺盛的生命力。但是面对死神的哭声,人的能耐究竟有多大?海明威的经历与他所讲述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再次深思,并以此纪念这个有思想的硬汉逝世50周年。
- 葛桂录
- 关键词:《老人与海》赋格曲
- 奥斯卡·王尔德与中国文化被引量:20
- 2004年
- 1 9世纪后期王尔德对庄子思想的吸纳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 ,它标志着庄子思想与西方知识阶层开始在精神深处进行对话。王尔德没有停留于对庄子思想的表面认同 ,而是心契于庄子“无为”思想这一神髓 ,将之运用于社会批评与文艺批评 ,成为一种新的思想准的。正是依循庄子对人类文明以及社会批评的思路 ,王尔德自己的价值判断才变得更加清晰坚定。
- 葛桂录刘茂生
- 关键词:社会批评庄子思想文艺批评知识阶层吸纳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 2024年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全球文明倡议践行机制,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本刊编辑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开辟专栏发表一组笔谈,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贡献一份力量。
- 葛桂录岳峰林佩璇尤泽顺张爱珍李光泽
- 关键词:文化影响力中国叙事践行机制中国话语传播力
- 托马斯·柏克小说里的华人移民社会被引量:1
- 2006年
- 英国作家托马斯.柏克素以描写伦敦莱姆豪斯的“中国城”著称。他对中国题材的兴趣来自童年时代与中国人结下的友谊,来自切实的生活经历。既直面生活的阴暗与丑陋,又试图唤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本着这种创作意图,他笔下的中国人形象不出两类模式,即心地善良、淳朴温厚一类;狡狯不端的市井细民一类。因而跳出西方“中国城”小说通常的套路,并未贴上“中国人都是恶棍”的种族歧视的标签。
- 葛桂录
- 关键词:华人移民
- 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
- 2005年
- 正如儒家学说因17、18世纪耶稣会教士的传播得以登上欧陆,道、释两家也是靠他们的译介而进入西方文化圈。不过,儒道在近二百年的西行历程中,各自的境遇却冷热甚殊。如果说儒家学说经过耶稣会教士的倾慕推崇、启蒙思想家的礼赞接纳,早已在西方思想界生根开花,成为当时构建知识、信念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的话,那么,道、释两家则丝毫不受关注。
- 葛桂录
- 关键词:道家学说维多利亚时期外篇社会批评自然无为
- 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采撷与利用被引量:1
- 2007年
- 18世纪中叶以后,欧洲的"中国热"迅速冷却。直到19世纪中叶,百年之间,英国文学乃至欧洲文学中,提及中国者或语焉不详,或肆意贬斥。就在中国文化在欧洲的声誉步入衰境时,享有崇高地位的英国文坛领袖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却反其道而行,屡屡称颂中国,这让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们稍感欣慰。当然卡莱尔并非中国文化的专门研究者,更无详尽系统的论述。他对人生的基本态度,与我国古代圣哲多有相似。或许正因如此,他论述中国文化,往往信手拈来又中肯切要。比之于众多西方汉学家"见树不见林"来,要耐人寻思得多。友人称他为"东方圣人",传记作者比之以孔子,梅光迪则推崇备至地称他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西方知音"。
- 葛桂录
- 关键词:卡莱尔欧洲文学儒家政治英雄崇拜辜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