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葛坚

作品数:526 被引量:3,483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99篇期刊文章
  • 162篇会议论文
  • 39篇专利
  • 18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1篇医药卫生
  • 10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理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建筑科学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99篇青光
  • 199篇青光眼
  • 176篇细胞
  • 107篇网膜
  • 105篇视网膜
  • 75篇干细胞
  • 53篇小梁
  • 43篇手术
  • 40篇视网膜神经
  • 39篇原发性
  • 39篇角膜
  • 39篇分化
  • 36篇基因
  • 33篇眼压
  • 32篇内障
  • 32篇白内障
  • 28篇植入
  • 28篇超声
  • 27篇切除
  • 26篇蛋白

机构

  • 427篇中山大学
  • 84篇中山医科大学
  • 9篇中山大学附属...
  • 8篇中山医科大学...
  • 6篇华南理工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复旦大学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4篇暨南大学
  • 4篇山东百多安医...
  • 3篇西安市第四医...
  • 3篇温州医科大学
  • 3篇广东医科大学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广州医学院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 2篇四川大学
  • 2篇深圳市眼科医...
  • 2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519篇葛坚
  • 88篇卓业鸿
  • 63篇林明楷
  • 45篇王智崇
  • 36篇黄冰
  • 36篇高前应
  • 36篇张秀兰
  • 29篇钟秀风
  • 29篇凌运兰
  • 25篇王梅
  • 24篇蓝育青
  • 22篇魏雁涛
  • 22篇余敏斌
  • 21篇郭彦
  • 21篇叶天才
  • 19篇黄丹平
  • 19篇刘奕志
  • 18篇江儒章
  • 18篇余克明
  • 17篇蔡小于

传媒

  • 68篇中华眼科杂志
  • 33篇眼科学报
  • 3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9篇中山大学学报...
  • 16篇中华显微外科...
  • 1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0篇眼科研究
  • 10篇中华眼底病杂...
  • 9篇第三届中国眼...
  • 8篇中国病理生理...
  • 8篇中华实验眼科...
  • 6篇眼科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6篇中国眼耳鼻喉...
  • 6篇眼科学报(英...
  • 5篇国外医学(眼...
  • 5篇眼科新进展
  • 5篇第四届全球华...
  • 4篇中山医科大学...
  • 4篇中华眼视光学...

年份

  • 2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24篇2017
  • 18篇2016
  • 10篇2015
  • 15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28篇2011
  • 8篇2010
  • 72篇2009
  • 9篇2008
  • 57篇2007
  • 64篇2006
  • 32篇2005
  • 24篇2004
5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性光学离焦对幼猴正视化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目的 了解视觉反馈对幼猴正视化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 年龄 2~ 3个月的健康恒河猴 8只 ,每只猴一只眼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 (PRK) ,使术后产生 3 0 0D相对近视或远视性离焦 (各 4只 ) ;另一只眼作为对照。术后不同时间用角膜地形图、散瞳验光、A超和裂隙灯显微镜动态观察猴眼的变化。结果 术眼角膜上皮均在术后 3d之内完全愈合 ,在观察期内角膜保持透明。实验眼均表现为代偿生长的过程 ,玻璃体腔增长速率随术后屈光状态不同而变化。术后远视性离焦 ,玻璃体腔增长速率较对照眼快 (t=3 6 5 6 ,P =0 0 35 4 ) ;术后近视性离焦 ,玻璃体腔增长速率较对照眼慢 (t=3 5 76 ,P =0 0 374 )。结论 PRK造成光学离焦 ,可以调控幼猴的玻璃体腔生长和正视化过程 ,表明幼猴的正视化过程受视觉反馈的调节 ,提示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光学矫正应慎重。PRK造成猴眼光学离焦动物模型可用于视觉科学的研究。
钟兴武葛坚聂昊辉黄娟刘念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光学离焦正视化
人胚胎视网膜发育过程中Islet1的动态表达及其在干细胞研究中的意义
许超超钟秀风葛坚
渐进多焦镜对国人青少年近视早期发展影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渐进多焦镜片对国人青少年早期近视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其最佳适应症。方法:招募178名7~13岁的广州市近视儿童参加前瞻性双盲临床试验,要求双眼近视,近视等效球镜度-0.75~-3.00D,散光≤1.50D,双眼...
杨智宽蓝卫忠刘雯徐哲葛坚
文献传递
羊膜和结膜基质诱导胚胎干细胞分化为上皮样细胞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小鼠胚胎干细胞在保存人羊膜及兔眼表结膜基质上分化的情况。方法36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A组: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小鼠ES-GFP细胞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后行实验兔结膜下移植;B组:将小鼠ES-GFP细胞接种到人羊膜上共培养4d,用BrdU标记后移植到实验兔结膜缺损区;C组:采用保存羊膜移植到实验兔兔结膜缺损区。分别于移植后1、2、3、4,6和8周,摘取各组实验眼行荧光显微镜、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荧光检测ES-GFP细胞在组织中的荧光表达,组织学检查移植到结膜基质的ES-GFP细胞的存活、形态变化以及移植局部的反应等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到结膜基质的带有BrdU标记的ES-GFP细胞CK3/CK12和CK13的表达。结果小鼠ES-GFP细胞接种到人羊膜后能在羊膜上贴附生长,与羊膜共培养4 d后部分ES-GFP细胞分化为多角形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显示β1整合素阳性。将负载有ES-GFP细胞的羊膜移植到兔结膜缺损区,术后荧光显微镜可在结膜上皮层检测到绿色荧光带,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膜上皮层CK13表达阳性,CK3/CK12表达阴性,在重建的结膜上皮层可检测到BrdU核阳性细胞,未见异常增殖细胞。结论采用保存人羊膜负载小鼠ES细胞行兔结膜移植,小鼠ES细胞能在兔结膜基质存活并增殖。
黄丹平葛坚高前应卢蓉郑健樑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羊膜结膜上皮细胞
国内外青光眼领域近五年进展被引量:18
2010年
近5年是国内外青光眼研究发展最快的时期,遵循综合与个体化趋势,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提出了新的诊治理念.因此有必要就青光眼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形态学及功能学检测、药物及手术治疗及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扼要的综述和展望,以飨读者.
葛坚黄晶晶蓝卫忠孙雪荣
关键词:青光眼
氯化锂保护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李凡庄菁刘璇刘志平Kaminsk Joseph MSummersJames Bradley王智崇葛坚余克明
正常婴、幼儿模型视诱发电位变化规律探讨
1996年
目的:通过测定正常婴幼儿模型视诱发电位的变化,探讨正常婴幼儿视功能的发育特点及发育成熟达正常成年人水平的年限。方法:随机选择正常婴儿115例,从出生后满3个月开始每隔3个月进行一次模型视诱发电位P1波潜伏期测量,直到1岁。之后每隔1年继续观察其中48例模型视诱发电位的变化至3岁。同时还测定了36例4-5岁正常幼儿模型视诱发电位。结果:3个月婴幼儿低、中空间频率(1°40'、25'方格)P1波潜伏期与6个月时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6个月以后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空间频率(6'方格)P1波潜伏期于1岁前各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低空间频率P1波潜伏期于6个月以后,中空间频率于4岁,高空间频率于5岁时与成人相比均数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觉系统的发育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低空间频率P1波潜伏期于1岁前、中空间频率于4岁、高空间频率于5岁时达成人水平。
刘嫣芬葛坚蓝育青李少杰周自立
关键词:视觉诱发电位婴幼儿视功能发育
一种新式眼表无缝线羊膜覆盖术的初步实验应用效果
刘炳干葛坚王智崇李乃洋梁轩伟万鹏霞孙雪荣陈梦飞陈敏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和新引流物植入术治疗青光眼机理及疗效研究
卓业鸿葛坚苏文如迟玮黄晶晶颜志超朱颖婷张莹莹
该项目属于眼科学(青光眼)领域。青光眼是首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多种机制共同参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导致患者视功能不可逆性丧失。并没有针对发病机制的有效治疗手段,手术降低眼内压是主要的治疗措施,而对于难治性青光眼,传统抗青...
关键词:
关键词: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疗效
中国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35
2007年
目的探讨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合并黄斑中心凹下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非对照Ⅲ期临床试验。受试对象为黄斑中心凹下以典型CNV为主的AMD患者。观察期限为24周。于第1次治疗后12和24周末进行复查。在首次治疗后12周,如发现CNV复发,则重复进行光动力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眼底病灶及视力的改变。记录治疗及随诊中所有的不良反应。结果共有32例患者入选,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为31例(31只眼)。在24周的观察中,38.7%的治疗眼视力增加5个字母以上,视力提高或减少小于15个字母者占83.9%。首次治疗后12周,CNV完全无渗漏的为12.9%;有渗漏,但局限于原病灶区的为61.3%;渗漏有进展者为25.8%。首次治疗后24周,病灶和病灶周围萎缩区大小、整个病变区域的最大直线距离均比治疗前稍有扩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5,0.31,0.12)。由此表明,在治疗的24周中,患眼的病灶基本稳定,未见明显扩大。PDT治疗后未发现病灶瘢痕明显扩大。整个临床试验中,11例(34.4%)发生了不良事件,其中7例(21.9%)为轻度不良事件,3例(9.4%)为中度不良事件,1例(3.1%)为重度不良事件。PDT治疗后24周,血尿常规和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用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患者黄斑中心凹下CNV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减轻CNV的渗漏,延缓视力下降,而且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因此,以维替泊芬为光敏剂的PDT治疗AMD继发的典型CNV其疗效肯定且安全。
陈有信葛坚严密金陈进张美霞董方田陆方张承芬赵家良
关键词:光化学疗法黄斑变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共5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