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新华

作品数:3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文学
  • 7篇文化科学
  • 5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散文
  • 5篇文学
  • 5篇教学
  • 4篇小说
  • 4篇新边塞诗
  • 4篇边塞
  • 4篇边塞诗
  • 3篇代文
  • 3篇电视剧
  • 3篇生态
  • 3篇诗歌
  • 3篇女性
  • 3篇兵团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当代文学教学
  • 2篇电视
  • 2篇散文创作
  • 2篇生态批评
  • 2篇文化
  • 2篇文学创作

机构

  • 27篇石河子大学
  • 5篇新疆大学
  • 2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30篇胡新华
  • 2篇周呈武
  • 2篇郑亮
  • 2篇陈莉
  • 2篇马小慧
  • 1篇卢水萍
  • 1篇王敏
  • 1篇李赋
  • 1篇王红星
  • 1篇徐新

传媒

  • 10篇石河子大学学...
  • 6篇兵团教育学院...
  • 2篇当代电视
  • 2篇电影文学
  • 1篇四川戏剧
  • 1篇芒种
  • 1篇青年记者
  • 1篇北方工业大学...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兰州教育学院...
  • 1篇昌吉学院学报
  • 1篇南都学坛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西部学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章德益的诗歌创作及其流变
2023年
章德益于20世纪80年代步入诗坛,创作了诸多优秀的新边塞诗歌,被誉为“新边塞诗三剑客”之一。此后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章德益的诗歌创作不断发生着新变。大体而言,章德益的诗歌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诗歌以现实为基调,描摹西部风物,吟唱时代精神,诗艺尚处于探索阶段;离疆返沪后,注重书写个体经验,艺术上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倾向;晚年则追求情感的抒发和哲学的沉思,诗艺已臻化境。综观章德益的诗歌创作流变,一以贯之的是始终坚守西部、坚守诗歌艺术的本心,其创作实绩对丰富西部诗歌创作、探寻诗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胡新华李倩倩
关键词:西部诗歌新边塞诗超现实主义
高中语文新旧课程标准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基于"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的建构以及学业质量的评价等几方面进行了规定,体现出了新时代高中语文教学的变化,更适合当前及以后一个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探索与思考的结果。
胡新华袁梦
关键词: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学业质量
茅盾的新疆之行及对杜重远的评议被引量:1
2015年
茅盾在新疆的一年多时间内为新疆的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考察茅盾新疆之行的原因,其中杜重远之邀作为茅盾新疆之行的肇始之因,茅盾离疆后仍多次谈及此事,颇有总结经验教训之意。
胡新华卢水萍
关键词:杜重远
论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思想及其教育意蕴被引量:3
2019年
沈从文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声誉的作家,他所教授的写作课程具有创作与教学相得益彰的特点,最具特色之处在于写作教学理念别出心裁。他认为写作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技术性方面,创作者对文字的掌控能力是写作关键;而在艺术性方面,则要追求表现爱与美的审美趣味,崇尚平淡朴素、接近生活、返璞归真的审美倾向。此外,沈从文否定写作指南类书籍对写作的指导作用,重视写作实践与经验,提倡在写作教学中采用"下水"作文及大量练笔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创作中积累写作经验。它们共同体现出沈从文教学中从文学创作思想到写作教学思想迁移的特点,同时揭示了作家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胡新华马小慧
关键词:文学创作写作教学迁移
“大历史”与“个人化”书写下兵团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电视剧《戈壁母亲》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2007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塑造了一个饱满、完美的德性女性"刘月季"。仔细考察《戈壁母亲》可以发现,以刘月季为中心的女性形象,却是一个以"超我"姿态体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军事化管理下男性统治的权力符号,并以对女性牺牲、奉献、坚韧等美德的颂扬传达出兵团女性生活的一套固有秩序的同时,也以作家"个人化"的历史书写,打破了兵团女性的成规叙事,具有了"大历史"叙事下"零星插曲"的作品张力之美。
胡新华
关键词:《戈壁母亲》婚姻
“绿风”诗卷时期的朦胧诗与新边塞诗被引量:2
2015年
"绿风"诗卷是1980年代较有影响力的诗歌刊物《绿风》的前身,其在大力推动新边塞诗发展,为我国当代新诗发展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同时,也积极介入当代诗坛,刊发了一些朦胧诗人作品,在80年代西部诗刊与内地诗坛接轨和推动独立成刊后的《绿风》诗刊走向文坛中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胡新华王红星
关键词:朦胧诗新边塞诗论争
现代女性日记体小说的叙事与话语策略——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被引量:3
2010年
随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兴起,女性声音也相应出现,在与男性一并参与宏大叙事的同时,女性叙事者也选用日记体小说这一私人性极强的体裁与话语形式,以突出男权强势话语的重围,建构起女性自我的权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文拟围绕《莎菲女士的日记》探讨"日记体小说"的叙事策略。
胡新华
关键词:叙事话语《莎菲女士的日记》
论计文君小说的新媒体书写——以《化城喻》《问津变》《筑园》为中心
2024年
在小说《化城喻》《问津变》及《筑园》中,计文君深刻地揭示了新媒体技术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影响,并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系统地探究了社会个体在新媒体时代所面临的多样机遇与挑战,并以独特的洞察力生动地勾勒出“新媒体人”的日常生存图景及其精神困境,显现出了这一群体生存状态的复杂性。这些小说不仅是计文君文学创作道路上尝试构建“经验容器”至认同“无形之器”的过程性作品,更是她以饱含悲悯的人文关怀和冷静理性的剖析手段,对个体命运及其价值观念所作的深度反思与重新评估。这些创作实践充分展现了计文君坚守现实再现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理念,赋予了作品更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胡新华郭亚楠
关键词:新媒体人文信息技术
时间与空间的双重体验——杨牧的新边塞诗片论
2011年
作为新边塞诗人代表之一的杨牧,其诗歌在吟诵西部独特的自然山水时,也反映了诗人"苦难与新生"的经历及对"故乡与异土"的双重羁恋,有着时空、文化心理的冲突与纠缠。
胡新华周呈武
关键词:新边塞诗文化心理流浪
论当代文学教学中的新边塞诗
2013年
新边塞诗歌曾是1980年代新疆文学创作的主要成绩,在国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因其在诗歌创作手法和精神内质上未能秉持初期设想中的事项夯实诗歌的创作,在历史法则的淘洗下,处在了当代诗歌教学中的尴尬位置。对于新疆高校文学教学而言,有必要审视新边塞诗歌创作的历史情景,以梳理文学现象的方式切入,重返1980年代新疆诗人创作的原点。
胡新华周呈武
关键词:当代文学新边塞诗教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