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祁喜涛

作品数:51 被引量:82H指数:5
供职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18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5篇农业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5篇玉米
  • 32篇甜玉米
  • 18篇基因
  • 10篇选育
  • 10篇玉米籽粒
  • 10篇甜玉米籽粒
  • 10篇籽粒
  • 7篇位点
  • 7篇超甜玉米
  • 6篇品种选育
  • 6篇变异位点
  • 5篇自交
  • 5篇自交系
  • 5篇抗逆
  • 5篇分子标记
  • 4篇植物
  • 4篇生育酚
  • 4篇糯玉米
  • 4篇转基因
  • 4篇分子标记辅助

机构

  • 48篇广东省农业科...
  • 4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仲恺农业工程...
  • 1篇韶关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1篇祁喜涛
  • 41篇胡建广
  • 28篇李高科
  • 21篇于永涛
  • 16篇文天祥
  • 14篇李余良
  • 14篇刘建华
  • 10篇李春艳
  • 6篇毛笈华
  • 5篇韩福光
  • 5篇郑锦荣
  • 5篇卢文佳
  • 4篇丁义峰
  • 4篇刘萍
  • 4篇杨子龙
  • 4篇常云霞
  • 4篇李武
  • 3篇赵乐
  • 3篇韩德果
  • 3篇吴景

传媒

  • 7篇广东农业科学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河南农业科学
  • 2篇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 1篇2012年全...
  • 1篇2005年全...

年份

  • 4篇2025
  • 9篇2024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4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2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产、广适、抗逆型甜玉米“粤甜16号”的选育及应用
胡建广李高科刘建华李余良于永涛李春艳祁喜涛郑锦荣韩福光方志伟刘晓津王志纯刘玉恒文天祥童石平章文顺卢文佳毛笈华高磊
针对中国甜玉米高产、抗逆和广适品种极度缺乏的情况,通过杂优群理论、双单倍体技术、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基因定位与克隆等创新应用,创新自交系125份,培育国审甜玉米品种“粤甜16号,许可种植范围南方15省,居第一位;区试增产...
关键词:
关键词: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alpha-生育酚含量的shki1基因变异位点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alpha‑生育酚含量的shki1基因变异位点及其应用,同时包括以下两个InDel位点:1)甜玉米基因组2号染色体的6672723‑6672725位置的InDel位点,多态性为AGC/‑;2...
李坤 朱文广李高科祁喜涛 谢利华文天祥于永涛胡建广
甜玉米新品种和轻简栽培技术在东源县应用示范
祁喜涛陈运雄胡建广朱振中于永涛邹小梅李春艳高磊文天祥
该项目针对东源县甜玉米种植业缺乏良种及良法的现状,开展了甜玉米新品种及轻简化栽培方法的试验、示范及推广。项目组从全国的品种中遴选出通过审定的甜玉米新品种粤甜28号、粤甜27号、先甜90号、正甜68、粤甜22号、华美甜8号...
关键词:
关键词:甜玉米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基于SNP标记揭示中国鲜食玉米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4
2022年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鲜食玉米最主要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解析我国鲜食玉米品种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对品种鉴定和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Illumina Maize 6K芯片对全国范围内的385个鲜食玉米品种进行全基因组扫描,了解群体结构,划分种质类群,估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揭示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5067个SNP标记在385个鲜食玉米品种中基因多样性平均0.406,变幅为0.097~0.500;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 PIC)平均0.319,变幅为0.092~0.375。通过PCA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一致表明,本研究所收集的品种主要划分为3个类群,分别为糯玉米类群(糯玉米和甜糯玉米,共185个品种)、温带甜玉米类群(123个品种)和热带甜玉米类群(77个品种)。两两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在0.132~0.472之间,平均值为0.37。通过FST分析检测到不同类群间有160个区域受到强烈选择,其中包括4个玉米籽粒淀粉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sh2、su1、su2和wx1),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验证了sh2和DGAT1-2两个位点在鲜食玉米群体不同选择模式。本研究为我国鲜食玉米品种选育和改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肖颖妮于永涛谢利华祁喜涛李春艳文天祥李高科胡建广
关键词:鲜食玉米
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gamma-生育三烯酚含量的Zmhppd1基因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gamma‑生育三烯酚含量的Zmhppd1基因及其应用,所述位点为甜玉米基因组5号染色体的86086906位置的InDel位点,多态性为‑/TAGAACAAGG;所述位点与4‑羟基苯基丙酮酸...
李坤祁喜涛文天祥李高科 刘浩 朱文广 谢利华于永涛胡建广
超甜玉米自交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再生方法研究
2016年
研究超甜玉米自交系1132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频率的影响因素,丰富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来源。以1132成熟胚为材料,通过比较研究蔗糖、脯氨酸、2,4-D等因素对愈伤组织诱导率和分化再生的影响,确定适合1132成熟胚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再生的方法。结果表明,蔗糖浓度40g/L,脯氨酸1.4g/L、2,4-D浓度为4mg/L的诱导培养基上愈伤组织出现最早,且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到75%。在继代培养基中2,4-D浓度为2mg/L,其他相同的条件下,愈伤组织继代性最好,最易产生胚性愈伤组织。植株再生培养通过含60g/L蔗糖的MS培养基培养2~3用,后转入含30g/L蔗糖的MS培养基培养再生植株的方法最好,可实现芽和根的同步再生。利用1132成熟胚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并分化再生植株是对幼胚再生体系的有效补充.可以克服玉米基因工程育种研究中幼胚受季节限制的不利条件,丰富甜玉米基因工程育种中外植体的来源。
李晓冰祁喜涛
关键词:超甜玉米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方法
耐渍甜玉米资源鉴评与利用
李春艳胡建广李高科于永涛祁喜涛李武高磊毛笈华李余良
该项目主要目标是对200份遗传背景广泛的甜玉米材料进行耐渍性鉴定从中筛选出耐渍性强的甜玉米材料为培育耐渍性甜玉米品种的提供种质基础。该项目主要考核指标为筛选出5份耐渍性强的甜玉米自交系材料,发表论文2篇。项目自立项以来,...
关键词:
关键词:玉米基因表达
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alpha-生育酚含量的shki1基因变异位点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alpha‑生育酚含量的shki1基因变异位点及其应用,同时包括以下两个InDel位点:1)甜玉米基因组2号染色体的6672723‑6672725位置的InDel位点,多态性为AGC/‑;2...
李坤朱文广李高科祁喜涛谢利华文天祥于永涛胡建广
超甜玉米新品种粤甜13号的选育被引量:7
2011年
粤甜13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于2002年以自育的自交系日超-1为母本、C5为父本杂交培育的超甜玉米杂交种。经2004—2005年广东省区域试验和2008—2009年国家甜玉米区域试验、大面积生产试验和示范,广东省区试平均每667 m2鲜苞产量为845.5~950.2 kg、籽粒可溶性糖含量21.56%~22.98%、果皮61.5~62.1μm,适口性专家评分92.0分,外观商品性佳;国家西南区区试平均每667 m2鲜苞产量873.0~929.3 kg,水溶性糖含量17.24%~18.6%,皮渣率11.53%~12.383%,适应性广。200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审定。
胡建广李余良刘建华李高科祁喜涛
关键词:超甜玉米选育
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alpha-生育酚含量的VTE4基因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甜玉米籽粒alpha‑生育酚含量的VTE4基因及其应用,包括以下两个SNP位点:第一QTL位点为甜玉米基因组5号染色体的205305125位置的SNP位点,多态性为A/G;第二QTL位点为甜玉米基因组...
李坤 谢利华祁喜涛李高科 朱文广文天祥于永涛胡建广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