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银 作品数:40 被引量:228 H指数:10 供职机构: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更多>>
辽宁省城乡居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疾病负担研究 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城乡居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疾病负担水平和特征。方法依据辽宁省糖尿病患病和死亡资料,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方法,计算辽宁省城乡居民糖尿病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结果辽宁省糖尿病疾病负担(DALY)每10万人损失健康寿命299.4人.a,女性高于男性(351.1/10万:252.3/10万),城市高于农村(474.1/10万:215.8/10万),农村YLD/YLL比值(0.47)明显低于城市(0.96)。结论辽宁省糖尿病DALY是GBD2000对中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疾病负担估计值的2.0倍,城市居民糖尿病DALY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白玉银 张淑娟 杨晓丽 那军 井丽彬 潘国伟关键词:糖尿病 患病代价 伤残调整生命年 糖尿病并发症 辽宁省2015-2020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掌握辽宁省蜚蠊密度、侵害率和种群构成,分析蜚蠊的季节消长变化趋势,为开展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5-2020年辽宁省14个地级市病媒生物监测点蜚蠊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蜚蠊密度及种群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变化趋势。结果2015-2020年辽宁省病媒生物监测点共捕获蜚蠊47940只,平均密度为0.52只/张,侵害率为10.45%,蜚蠊种群构成以德国小蠊为主,占捕获总数的97.91%。不同生境蜚蠊监测密度、侵害率差异较大,农贸市场和超市远高于其他生境,其次为餐饮行业、居民区,医院和宾馆较低。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2015、2019和2020年呈单峰曲线,2018年呈双峰曲线,2016和2017年呈多峰曲线,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呈单峰曲线;蜚蠊侵害率季节消长变化趋势2015-2018年呈单峰曲线,2019和2020年呈双峰曲线,农贸市场呈双峰曲线,餐饮行业和居民区呈单峰曲线。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最高峰均分布在7-9月。结论辽宁省2015-2020年蜚蠊密度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侵害率呈现下降趋势,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农贸市场、超市等重点行业蜚蠊侵害严重。应加强监测和防制,结合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在蜚蠊活动高峰期7-9月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达到降低蜚蠊密度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王纯玉 白玉银 张家勇 丁俊关键词:蜚蠊 侵害率 辽宁省大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大连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媒介伊蚊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8-9月在大连市居民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蚊和卵块,实验室繁殖后,采用WHO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对常用杀虫剂进行抗药性检测。结果白纹伊蚊幼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3.00倍,为低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双硫磷、敌敌畏、氯菊酯的抗性倍数均<3.00倍,呈敏感水平。白纹伊蚊成蚊对马拉硫磷为初步抗性群体,死亡率为97.00%,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均为敏感群体,死亡率分别为100%、99.00%和98.00%。结论辽宁省大连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性较低或敏感,常用杀虫剂可用于白纹伊蚊的日常控制。 王纯玉 李志 邢俊 白玉银 丁俊 张家勇 侯文阁 宋丽华 周祎 梁玉红 张稷博关键词:白纹伊蚊 成蚊 抗药性 杀虫剂 公共场所公用物品卫生消毒现状的调查 被引量:5 2001年 范会弟 王国辉 白玉银 解学魁关键词:公共场所 2015年辽宁省14个市蟑螂密度监测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14个市当前蟑螂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下密度情况,为制定蟑螂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统一使用粘蟑纸进行监测。结果 2015年共捕获蟑螂12 771只,平均密度为0.163只/张,德国小蠊占97.37%,为主要优势种群;全年蟑螂密度高峰在7、8月份,平均侵害率为14.31%;不同生境蟑螂密度为农贸市场>餐饮业>居民区>医院>宾馆。结论已基本掌握辽宁省城市蟑螂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采取以环境治理为基础,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的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降低蟑螂密度。 孙进忠 王纯玉 白玉银关键词:种群构成 辽宁省蝇类密度监测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蝇类的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年4-10月,在辽宁省14个市选择居民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公园)、露天农贸市场等4类适合蝇类孳生或活动的场所为监测点,采用诱蝇笼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16年辽宁全省共布笼630个,捕蝇21 640只,蝇类总密度为5.72只/(笼·h),丝光绿蝇、厩腐蝇、家蝇分居前3位,所占比例分别为44.57%、16.77%、13.50%。从环境类型来看,农贸市场的蝇类密度最高,达9.95只/(笼·h);居民区密度最低,为3.35只/(笼·h)。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基本呈单峰曲线,7月达到峰值,密度为11.06只/(笼·h)。结论了解了辽宁省蝇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规律情况,应在蝇类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降低蝇类密度,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 王纯玉 丁俊 张家勇 白玉银 关玉辉 张稷博关键词:蝇类 种群构成 辽宁省2009-2013年人居环境鼠类监测报告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鼠类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和不同生境鼠密度情况,为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种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村内和村外2种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 2009-2013年辽宁全省共布放鼠夹506 806夹次,有效夹485 792夹次,捕获鼠类7548只,平均鼠密度为1.55%,农村(2.25%)远高于城市(0.93%),自然村(2.25%)>特殊行业(1.09%)>居民区(0.78%);总体鼠密度、各年间鼠密度和不同生境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在4-5月和9-10月出现2个密度高峰;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结论 2009-2013年鼠密度呈小幅升高趋势,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典型的双峰型曲线;农村鼠密度应重点防控。鼠类防控应根据其季节消长特点,在2个密度高峰期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目的。 张家勇 白玉银 张稷博 丁俊 李志 关玉辉 王纯玉关键词:鼠类 辽宁省2018-2020年鼠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辽宁省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辽宁省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个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农村自然村1个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运用SPSS 23.0和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辽宁省城镇和农村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结果 2018-2020年辽宁全省共布放有效夹207 738夹次,捕获鼠类2 237只,平均鼠密度为1.08%,农村鼠密度(1.53%)显著高于城镇鼠密度(0.63%);2018和2019年的总体鼠密度和城镇生境鼠密度均呈单峰曲线,高峰均在7月,农村生境鼠密度和2020年全年鼠密度均呈双峰曲线;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结论 2018-2020年辽宁省鼠密度呈小幅下降趋势,2018、2019年的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单峰型曲线,2020年则呈双峰曲线。农村生境鼠密度较高,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的鼠类防制。根据鼠类季节消长特点,在鼠密度高峰期之前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进行灭鼠,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张家勇 王纯玉 白玉银 李志 张稷博 丁俊关键词:鼠类 辽宁省蟑螂监测分析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蟑螂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和种类构成等情况,为科学开展蟑螂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粘捕法在居民区、宾馆、餐饮、医院、农贸市场等5种类型城市监测点进行蟑螂监测。结果 2016年共捕获蟑螂9 057只,德国小蠊占97. 15%,为主要优势种群。总密度为0. 50只/张,总侵害率为12. 89%。不同生境蟑螂密度为农贸市场(1. 22只/张)>餐饮(0. 65只/张)>居民区(0. 31只/张)>医院(0. 16只/张)>宾馆(0. 13只/张),而侵害率为农贸市场(25. 38%)>餐饮(13. 59%)、居民区(13. 59%)>医院(7. 59%)>宾馆(4. 93%)。蟑螂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蟑螂侵害率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密度和侵害率的最高峰都分布在8月。不同生境蟑螂密度季节消长中,农贸市场和餐饮蟑螂密度季节消长接近多峰曲线,居民区和宾馆生境蟑螂密度季节消长接近单峰曲线;不同生境蟑螂侵害率季节消长中农贸市场呈双峰曲线,餐饮、居民区和宾馆生境蟑螂侵害率季节消长接近单峰曲线。结论 2016年蟑螂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而侵害率呈单峰曲线。农贸市场应作为蟑螂防控工作的重点,结合不同生境蟑螂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趋势,在高峰期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以达到降低蟑螂密度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张家勇 丁俊 王纯玉 白玉银 张稷博 李志 关玉辉 孙进忠关键词:蟑螂 侵害率 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监测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掌握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的种群动态,为制定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3年在辽宁省14个市采用诱蚊灯法开展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和分布以及季节消长调查。结果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主要分布于丹东、大连和盘锦市,全省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最高的是丹东市(78.43%),其中2007年密度最高达到780.20只/(台·h),另外大连、盘锦、营口、葫芦岛和锦州市在不同年份也捕获到少量的三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集中在每年9月。结论辽宁省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的稻田种植区,包括丹东、大连、盘锦和葫芦岛市;密度和构成比最高地区为丹东市。辽宁省为乙脑疫情高发地区,三带喙库蚊出现早、密度高,可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与乙脑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密切调查乙脑疫情和三带喙库蚊的种群动态分布不容忽视。 丁俊 王作虪 刘家松 韩悦 张稷博 张家勇 白玉银关键词:三带喙库蚊 流行性乙型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