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甲申

作品数:45 被引量:163H指数:7
供职机构: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科研计划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9篇海豹
  • 9篇斑海豹
  • 6篇养殖
  • 6篇食性
  • 6篇同位素
  • 6篇稳定同位素
  • 4篇污染
  • 4篇贡献率
  • 4篇刺参
  • 3篇对虾
  • 3篇营养
  • 3篇食物网
  • 3篇污染状况
  • 3篇工厂化
  • 3篇海域
  • 3篇饵料
  • 3篇仿刺参
  • 3篇分馏
  • 3篇池塘
  • 2篇动物

机构

  • 41篇辽宁省海洋水...
  • 9篇大连圣亚旅游...
  • 3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作者

  • 41篇田甲申
  • 25篇鹿志创
  • 12篇王摆
  • 11篇韩家波
  • 9篇王召会
  • 8篇杜静
  • 7篇吴金浩
  • 7篇周遵春
  • 5篇马志强
  • 4篇高祥刚
  • 4篇董颖
  • 3篇木云雷
  • 3篇宋伦
  • 3篇胡超魁
  • 2篇李爱
  • 2篇关晓燕
  • 2篇刘桂英
  • 2篇张玉凤
  • 2篇王丽梅
  • 2篇孔重人

传媒

  • 12篇水产科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野生动物学报
  • 3篇生态学杂志
  • 2篇河北渔业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水产学杂志
  • 2篇兽医导刊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化学研究与应...
  • 1篇现代畜牧兽医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8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例王企鹅难产病例的诊治与病因分析
2019年
企鹅因其外形憨态可掬而深受人们喜爱,是各类海洋馆中极地生物的代表物种。王企鹅是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但由于其物种稀少,饲养种群数量有限,其人工繁育成功率极低。2013年,大连圣亚极地世界出现一例王企鹅难产病例,通过采用将卵敲碎并分解取出卵壳的保守治疗方式,保证了母体王企鹅生命安全,随后进行外用药加口服消炎药的治疗方式使其泄殖腔消肿,最终患病王企鹅恢复健康。
张胜久杜静李艳秋王震鹿志创姜萍哲田甲申
关键词:难产诊治病因分析
辽东湾海域斑海豹幼崽的救助、病理解剖与死因分析
2022年
2020年3月—2021年3月,辽东湾海域先后发现3头体质虚弱的斑海豹幼崽,发现后立即送至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救助。经几日救助后,斑海豹幼崽的身体状况并未得到明显改善,最终死亡。文章记录了3头斑海豹幼崽的外部形态特征,通过解剖对其死因进行分析。病理解剖发现:3头斑海豹幼崽均有不同程度内脏组织出血现象,其中1头斑海豹幼崽因食道堵塞、胃动力不足和胃内异物引起的胃炎而死;另外2头斑海豹幼崽虽然食道及胃黏膜正常,但肺部有明显的炎症并伴有败血症。
王震王舒扬宋新然张芷源鹿志创李应东田甲申
关键词:斑海豹病理解剖死因分析
小须鲸季节分布和种群迁徙廊道预测
2025年
小须鲸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IUCN目录和CITES附录中,广泛分布在全球各个海域,并在不同海域迁徙洄游。受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小须鲸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分类群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小须鲸的分布和洄游廊道,本研究使用小须鲸记录数据和7个环境变量数据,构建季节性物种组合分布模型来预测小须鲸的适宜栖息地,并通过电路连通理论和最小成本路径分析预测其季节性迁移廊道。结果表明:小须鲸季节分布模型表现良好,其季节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呈现为春夏季节向高纬度移动、秋冬季节向低纬度移动;温度和深度是影响小须鲸季节分布变化的重要因子;小须鲸迁徙廊道具有明显季节性,主要位于近岸浅水海域,不同季节存在多条迁徙廊道,连接各适宜栖息地。本研究表明,采用物种分布模型和连通性分析预测海洋动物迁徙廊道具有可行性,可对小须鲸的适应性保护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邢衍阔鹿志创杜静高祥刚王震田甲申
辽宁典型海域表层海水中在用化学农药浓度水平与潜在生态风险被引量:5
2021年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分析了辽宁典型海域表层海水中14种在用化学农药(current use pesticides,CUPs)浓度水平,探讨了CUPs的可能来源,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辽宁典型海域表层海水中共检出7种CUPs,总浓度水平范围为16.7~176.1 ng·L^(-1),高值区域主要位于河流入海口,辽东湾西部海域CUPs检出浓度普遍高于黄海东北部海域.除草剂阿特拉津(atrazine)和杀菌剂三唑醇(triadimenol)在检出7种CUPs中占比最高,贡献率分别为56.0%和34.5%.源解析表明,6种CUPs可能来源于农田退水等径流输入和生产化学农药的工厂废水排放等,水果种植业则可能是单一组分乙草胺(acetochlor)的重要贡献源.除草剂阿特拉津和乙草胺对研究海域微藻存在中等-高风险,7种CUPs对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
杜静胡超魁解怀君田甲申李爱谢晴吴金浩宋伦
关键词:生态风险
海洋哺乳动物体内新污染物生理毒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2024年
新污染物治理是国家重大需求,海洋是新污染物重要的汇。新污染物进入海洋环境后,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尤其对食物链顶端的海洋哺乳动物存在较大风险。生理毒代动力学(physiologically based toxicokinetic,PBTK)模型可以关联新污染物环境浓度与生物体内浓度,定量描述新污染物在海洋哺乳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ADME)过程,预测靶器官中新污染物的积累趋势,有助于对海洋生态系统进行风险评估。本文概述了PBTK模型的构建方法和海洋哺乳动物体内新污染物PBTK模型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PBTK模型的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解怀君闫振辉田甲申杜静刘昱宏
关键词:海洋哺乳动物生物积累
豢养斑海豹生长规律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为研究斑海豹生长规律,达到科学饲养的目的,对大连圣亚旅游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豢养斑海豹进行体检,获取动物性别、年龄、体质量和体长等信息;通过SPSS 13.0软件对动物的生长曲线、体长—体质量关系和雌雄间生长差异进行分析。试验共获得30头豢养斑海豹的体检数据,雌性11头,雄性19头。统计分析发现: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三种模型回归的斑海豹最大体长、体质量依次为167、170、171cm和153、175、191kg;体质量—体长关系为m=44.02L0.258,r2=0.908;研究还发现体长—年龄、体质量—体长间的相关关系模型能够较准确的反映斑海豹的生长规律,而体质量—年龄模型准确度较差。控制年龄的协方差分析未发现雌雄斑海豹生长规律间的差异(体长:P>0.05;体质量:P>0.05)。
张培君杨勇韩家波田甲申王丽梅鹿志创
关键词:斑海豹体质量体长
异戊二烯对刺参急性毒性及其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为研究有机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选择海洋环境中典型的异戊二烯作为暴露污染物,研究其对体质量为(5.23±0.96)g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急性毒性及其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并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开展了急性毒性试验,以及96 h亚致死效应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异戊二烯对刺参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3.00、78.09、72.93、69.7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6.98 mg/L;亚致死试验中,CAT活性受到的影响最大,表现为受到抑制作用,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正相关性;96 h时,中、低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而高浓度异戊二烯对SOD活性具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ACP和AKP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但48 h时两种酶均受到极显著的诱导作用(P<0.01),96 h时AKP活性受到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随着异戊二烯质量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异戊二烯胁迫对刺参体内产生自由基导致氧化胁迫效应,以及对消化、能量代谢系统的影响可能是其重要的致毒原因,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变化体现了异戊二烯的致毒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异戊二烯对海洋生物的生态毒理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罗耀明李多慧田甲申田甲申鹿志创王丽梅王丽梅
关键词:异戊二烯刺参亚致死效应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斑海豹食性分析
2024年
野生动物食性研究是掌握动物生境需求的核心内容,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辽东湾斑海豹(Phoca largha)传统繁殖地和盘锦栖息地海域采集其粪便,选用12S rRNA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粪便DNA扩增,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其食物组成。结果发现:在斑海豹粪便中共鉴定出鱼类16种,隶属5目8科13属。食物组成的相对丰度显示:梭鱼(Liza haematocheilus)为绝对优势的饵料食物(40.72%),其次为鰕虎科(Gobiidae)种类(23.18%)。属水平不同采样群体的相对丰度显示:2021年、2023年辽东湾北部冰区和2023年盘锦辽河口栖息地排在前3位的种类分别是梭属(Liza)31.91%、矛尾鰕虎属(Chaeturichthys)14.06%和缟鰕虎属(Tri⁃dentiger)8.39%,梭属42.37%、复鰕虎属(Acanthogobius)14.06%和矛尾鰕虎属11.17%,及梭属47.93%、矛尾鰕虎属13.93%和绵鳚属(Zoarces)12.18%,分别合计占斑海豹3个群体食物组成相对丰度的54.36%、67.60%和74.04%。研究结果与辽东湾北部的渔业资源优势物种一致,表明斑海豹为广食性物种,其食物组成主要取决于栖息海域、季节及主要猎物种类的丰度。
高祥刚夏莹王震邢衍阔鹿志创鹿志创
关键词:斑海豹食性分析
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大凌河、鸭绿江近岸海域春季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被引量:6
2018年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大凌河、鸭绿江近岸海域春季主要渔业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构建了河口近岸海域主要生物种类的连续营养谱。结果表明:大凌河、鸭绿江近岸海域主要生物的δ15N、δ13C值范围分别为8.2‰~14.1‰、-22.9‰^-16.6‰,7.9‰~13.2‰、-20.6‰^-16.1‰;大凌河口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范围为2.8~3.9,其中,甲壳类为2.9~3.5,腹足类为2.8~3.1,双壳类为2.9~3.4,鱼类为3.4~3.9;鸭绿江口海域主要生物资源种类营养级范围为2.8~3.7,其中,甲壳类为3.0~3.6,头足类为3.4~3.5,腹足类为2.8~3.0,双壳类为2.9~3.2,鱼类为3.1~3.7;连续营养谱显示,两个河口近岸海域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泥螺、四角蛤蜊,两个河口近岸海域次级消费者主要为甲壳类,高级消费者同为鱼类。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大凌河口、鸭绿江口近岸海域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田甲申李多慧王摆周遵春鹿志创尤广然吴英超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营养级海洋生物
一头搁浅瓜头鲸的救助与死因分析
2022年
2021年9月6日,1头瓜头鲸(Peponocephala electra)搁浅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海域,经积极救助后于当日放归入海。9月9日,该瓜头鲸再次搁浅于大连市普兰店海域,转运至救助场馆进行救治救助,于9月10日抢救无效死亡。外部形态观测发现:该瓜头鲸为雄性,体长231.4 cm,体重115 kg,略有消瘦,背鳍、尾鳍有轻微摩擦伤,头颈部存在数道较浅、犁耙型伤口。解剖发现:腹部脂肪层、肌肉层、胃部及尾部包囊内有寄生虫,其中胃内寄生虫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尾部有3处溃疡面;肠内有大量气体;气管有多个白色气泡状液体;肺部及肝脏有暗红色液体;脾脏有淡绿突起及针状出血;左侧附睾出血严重;其他组织、器官未见肉眼可见病变。综合分析推测其死因为重度肺炎和营养贫瘠导致的急性心肺功能衰竭。
孔重人宋新然魏廷育王雨霏王震李应东鹿志创田甲申
关键词:救助病理解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