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冰
-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省结核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新型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和钛网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新型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和钛网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吉林省结核病医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中接受了新型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和钛网内固定治疗并完成随访的患者共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结核病变位于胸椎28例,腰椎22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按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其中A级1例,B级1例,C级6例,D级9例,E级33例。术前抗结核治疗2周,治疗方案为3HRZE/9-15HRE。患者术后第2周及出院后每3个月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椎间融合情况、脊柱畸形程度、ASIA神经功能分级,分析统计患者治愈情况。结果50例患者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随访(20±8)个月;术后无死亡,无严重脊髓神经、大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无并发症出现。病椎疼痛症状均消失、椎间融合优良率(I级+Ⅱ级)为94.0%(47/50),后凸畸形平均即时矫正(20.0±0.7)°,末次随访平均丢失(1.2±0.3)°,内固定取出后平均丢失(0.5±0.2)°,术后ASIA分级E级50例。本组患者均于手术后1~2周内离床下地行走。总治愈率为100.0%(50/50)。结论新型羟基磷灰石骨水泥复合抗结核药物和钛网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临床疗效肯定、术后恢复快,是治疗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
- 王中吉陆旭于景来李莉夏云峰王雪冰
- 关键词:结核羟基磷灰石类骨黏合剂抗结核药脊柱融合术
- 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的并发症及应对策略
-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结核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应对策略。方法将2004年1月—2017年12月同一组医师14年中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结核分为前7年及后7年两组,分别为1508例。随访观察术...
- 王中吉夏云峰庄宏达刘学来于荣禄魏立军韩兴龙王雪冰徐海成张金禄张海关志文张文武彭喜林董亚军
- 关键词: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胸腰椎结核并发症
- 文献传递
- Z-Plate在脊柱系统治疗脊柱椎体爆裂性骨折
- 2014年
- 目的评估Z-Plate钢板治疗胸腰骨折中的作用,10例胸腰椎骨折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Z-Plate固定。方法对10例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并采用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前路固定。结果 10例患者随访12~14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功能恶化,不全瘫痪、完全瘫痪(损伤时间〈24 h)全部恢复。无后遗腰背部疼痛、无继发脊髓损伤、无螺钉断裂、脱出等并发症。结论 Z-Plate钢板是一种疗效可靠的脊柱骨折前路内固定系统,固定效果良好,尤其是对有脊髓、神经损伤的爆裂性胸腰椎骨折是最佳方法。
- 王雪冰
- 关键词:Z-PLATE钢板胸腰椎骨折前路减压
- 脊柱结核外科内固定治疗的术式选择
- 2008年
-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究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脊柱结核100例,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2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88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骨固定术。结果:10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95例均获得1~7年随访。68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o,随访期内丢失2^o~4^o。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2周,疗程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2例有明显神经损害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内固定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
- 王雪冰
- 关键词:脊柱稳定性植骨内固定
- 布鲁氏病与脊柱结核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布鲁氏病与脊柱结核鉴别与治疗。方法对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经过予以叙述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布鲁氏病的症状不典型误诊为脊柱结核而手术治疗(误治)。结论对慢性腰腿痛的,应详细询问病史,多掌握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确立全面诊断观念,以免对布鲁氏病误诊、误治。
- 王雪冰
- 关键词:脊柱结核误诊误治
- 脊柱结核外科内固定适应证的选择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根据脊柱稳定性状况,探计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成人胸、腰、骶脊柱结核11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7~75岁,平均39.4岁;病程1~16个月。根据结核破坏程度及手术可能带来的脊柱稳定性改变,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0例脊柱稳定性无明显破坏的病例采用单纯病灶清除术,100例脊柱稳定性部分破坏的病例采用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骨固定术。结果110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慢性窦道形成。除5例失访外,其余105例均获得1~7年随访(平均2.9年)。70例前路椎体间植骨病例,界面骨性融合时间平均3.5个月。65例有后凸形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0.2°,随访期内丢失2°~4°。除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并内固定术组1例因抗结核化疗2周不足复发外,其余患者均临床治愈。35例有明显神经损害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脊柱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内固定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 王雪冰
- 关键词:脊柱稳定性植骨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