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 作品数:7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北京市西城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移动医疗的孕期健康管理对GDM发病的预防效果: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初步探讨基于移动医疗的孕期健康管理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多中心选择2017年11月在北京市7家医院建档产检的孕妇24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建档时间随机编号,单数为对照组,双数为干预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孕妇参加传统的门诊常规产检及孕期线上孕妇学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移动医疗平台进行全方位、个体化、实时的、同伴性质的孕期健康管理,时间持续至孕28周前完成GDM的筛查,比较两组GDM的发病情况。结果最终按研究要求完成GDM筛查的入组孕妇共198例(干预组108例,对照组90例)。根据随访成功的回收数据显示,干预组的GDM发病率为18.5%(20/108),对照组的GDM发病率为24.4%(22/90),干预组GDM的发病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移动医疗的孕期健康管理对GDM的预防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但其在GDM患者这一特殊人群中的积极作用值得期待。
- 景丹马良坤张邵勍沈亚平景联红刘海华张明会王燕冯晓莉
-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
- 补体B因子与补体H因子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并发子痫前期预测价值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补体B因子与补体H因子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并发子痫前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自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93例GDM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孕妇分为GDM组(未发生并发症,n=50)、GDM-妊娠高血压(GH)组(合并GH,n=13)、GDM-子痫前期(PE)组(合并PE,n=30)。记录并比较3组孕妇临床资料与代谢参数、血清补体B因子与补体H因子水平。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发生GDM-PE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评估补体B因子与补体H因子对GDM-PE的预测价值。结果GDM-GH组年龄高于GDM-PE组,孕次低于GDM-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PE组、GDM-GH组收缩压、舒张压、妊娠前体质量指数(BMI)、妊娠中BMI均高于G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GDM-GH组血清补体B因子与补体H因子均低于GDM-P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B因子与补体H因子均为GDM-P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补体B因子及补体H因子均对GDM-PE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补体B因子的预测价值优于补体H因子,两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结论妊娠中期血清高水平的补体B因子与补体H因子联合检测为预测GDM患者发生PE风险的有效指标。
- 李柯瑾赵玉荣杜金龙何续芳王燕
- 关键词: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补体系统
- 孕妇需氧菌性阴道炎的患病情况调查及对母儿结局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通过检测了解妊娠妇女需氧菌性阴道炎(AV)患病情况及其对母儿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阴道炎联合检测试剂筛查AV,阳性者取阴道分泌物培养确诊为AV。分为自愿治疗组和未治疗组,再选一组正常孕妇,分别观察其分娩方式、分娩孕周、胎膜破裂孕周、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新生儿评分、新生儿体重及新生儿感染等情况。以明确需氧菌感染对母儿的危害。结果:在1981例产期妇女中,其中确诊AV有237人,检出率为11.96%。其中单纯AV160例。未治疗组孕妇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新生儿感染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组无差异。结论:妊娠期妇女需氧菌性阴道炎感染与胎膜早破、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及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有关,孕期及时发现、诊断、治疗妊娠期妇女生殖道需氧型阴道炎有重要意义。
- 吴庆庆王燕徐澈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和干扰素-γ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和与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58例为研究组,根据有无宫内感染分为宫内感染组30例和宫内无感染组28例,选取同期30例健康产检孕妇为对照组,比较3组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IL-2、IL-4、IL-6和IFN-γ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随孕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58,P<0.05)。宫内感染组孕妇血清IL-2、IFN-γ[(20.38±2.55)pg/mL,(20.77±3.02)pg/mL]低于对照组[(40.03±4.11)pg/mL,(32.84±4.11)pg/mL]和宫内无感染组[(40.03±4.11)pg/mL,(32.84±4.11)pg/mL],而IL-4、IL-6[(62.81±4.75)pg/mL,(110.22±7.18)pg/mL]则高于对照组[(31.25±3.88)pg/mL,(70.61±5.5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宫内无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脐血中IL-2、IL-4、IL-6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宫内无感染组、宫内感染组孕妇血清IL-4和IL-6水平呈正相关(P<0.05),IL-2和IFN-γ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IL-2和IL-6呈负相关(P<0.05),IL-2和IL-4呈负相关(P<0.05);IL-4和IFN-γ呈负相关(P<0.05);IL-6和IFN-γ呈负相关(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血清IL-4、IL-6、IL-2、IFN-γ水平升高,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随孕妇HBV-DNA含量的增加而增高。
- 王燕杨虹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孕妇血清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6干扰素-Γ
- 瘢痕子宫妊娠足月分娩方式探讨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妊娠的合理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201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阴道分娩的成功率为74.53%,未成功者无子宫破裂,改行剖宫产。再次剖宫产手术并发症均高于首次剖宫产。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的可行性,符合阴道试产指征的产妇应给予阴道试产机会。
- 王燕
- 关键词: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试产
- 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126例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同期无血小板减少患者13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产妇的并发症、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情况等指标。结果发病原因中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最高,共79例。研究组剖宫产率、引产率分别为60.09%、30.95%,对照组分别为58.46%、7.6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羊水污染、死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死亡和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血小板减少组患儿1、5 minApgar<7分及围生期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中度血小板减少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可加重母婴的不良妊娠结局,加重胎儿及新生儿的死亡,且与病情呈正相关。
- 王燕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
- 198例早产病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分析早产发生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母儿的影响、早产的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分娩早产病历198例,寻找早产原因,对早产与足月两种分娩方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胎膜早破(PPROM)占早产总数的38.38%;子痫前期占17.68%;双胎及多胎妊娠占11.11%,有21.21%的早产无明显原因可寻。胎膜早破是引发早产的主要原因。早产分娩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明显高于足月分娩(P<0.01)。两组剖宫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分娩方式对早产儿发病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胎膜早破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原因,早产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重视胎膜早破,预防早产,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是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
- 王燕
- 关键词:早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