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艳
- 作品数:40 被引量:19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三种壳口颜色脉红螺(Rapana venosa)形态学和线粒体16S rRNA与COⅠ基因片段差异比较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脉红螺壳口通常有3种颜色:"黑白条纹螺"、"中间螺"和"橙色螺"。本论文对3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mt16S rRNA、COⅠ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形态学分析结果表明,除厣宽/壳高、厣高/壳高、厣高/体螺层、厣高/壳口长、厣高/壳口宽、厣高/厣宽的形态学特征指数和出肉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相关变量具有显著差异,且对湿重的影响效果不同。"黑白条纹螺"壳口长和壳口宽对湿重影响最大,而"中间螺"和"橙色螺"各形态特征对湿重均无显著的直接影响。根据各形态特征均值建立的居群形态聚类图显示,"中间螺"和"橙色螺"形态差异较小,二者与"黑白条纹螺"的形态差异较大。然而基于mt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壳口颜色的脉红螺无遗传分化,为同一种。
- 班绍君薛东秀张涛潘洋王海艳
- 关键词:脉红螺形态性状
- 中国常见贻贝基于28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贻贝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翼形亚纲(Pteriomorphia)、贻贝目(Mytilida)、贻贝超科(Mytiloidea),大约有400种贻贝分布在世界各地,可适应淡水、潮间带至深海多种生境。本实验以贻贝科6亚科12属28种中国沿海常见贻贝的28SrDNA为目的片段,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运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演法分析了贻贝科的系统发生,并追踪贻贝科物种系统演化历史。结果显示:贻贝亚科Mytilinae、偏顶蛤亚科Modiolinae、石蛏亚科Lithophaginae均非单系群。在属阶元,深海偏顶蛤属Bathymodiolus、贻贝属Mytilus和股贻贝属Perna为单系群。本研究发现应接受将原隔贻贝属Septifer分为Septifer属和Mytilisepta属的分类提议;应接受将原石蛏属Lithophaga中的膜石蛏亚属Leiosolenus提升至属的地位的分类提议。此外,短齿蛤属Brachidontes的单系性不被支持,刻缘短齿蛤Brachidontes setiger并未与短齿蛤属其他物种在系统发育树上聚拢,亲缘关系较远,为不同属物种,建议恢复刻缘短齿蛤原属名Volsella(Dunker,1857)。
- 郭笳谢慧盈张振张振刘玉盟马培振马培振李翠
- 关键词:贻贝系统发育
- 中国近海常见牡蛎分子系统演化和分类的研究
- 牡蛎(Ostreidae)为世界性广分布种类,是世界各国海水养殖业重要的养殖对象,也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产量最大的经济贝类.由于牡蛎是营固着生活的软体动物,其外部形态常随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极大的变化,大多数种类单纯依靠贝...
- 王海艳
- 关键词:牡蛎COI基因组DNA
- 文献传递
- 有棘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28S和COI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被引量:3
- 2009年
- 在形态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棘和无棘两种不同表型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的28S rD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比较。结果显示这两种表型的DNA序列差异很小,28S rDNA(1 075 bp)无差异,而COI(659 bp)碱基差异最大为1.5%,不能提供这两种表型的栉江珧划分为两个种的证据。
- 薛东秀张涛王海艳郑小东孟凡玉
- 关键词:RDNACOI
- 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和订名被引量:8
- 2009年
- 中国牡蛎的种类繁多,多样性极为丰富,由于其形态变异大,已报道的中国牡蛎物种组成及分布争议甚大,中国北方沿海常见"褶牡蛎"的分类也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严重阻碍了其他相关研究的进行。作者系统综述了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历史和研究现状,并对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取得了最新研究成果。确立了中国北方沿海"褶牡蛎"的分类地位,改变其分类长期混乱的局面,这对于"褶牡蛎"的养殖和其他相关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 王海艳郭希明刘晓许飞张素萍徐凤山张国范
- 贻贝目软体动物分类学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 2024年
- 贻贝目是多样化程度最高的软体动物类群之一,广泛分布于潮间带至深海等多种生境中,并因重要的经济价值、极强的演化韧性和极端环境适应能力等而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生物分类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贻贝目软体动物的分类研究得到进一步完善,大量物种的分类地位得以明确,并建立了更加可靠、稳健的系统演化关系。本研究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贻贝目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最新进展,梳理了该类群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重点研究方向,并总结出当前较为完整、合理的国内贻贝目分类系统,以期为贻贝目软体动物的资源开发和保护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 朱懿马培振李翠李翠王海艳张振
- 关键词:软体动物
- 金乌贼墨汁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被引量:14
- 2003年
-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原子吸收仪、液相色谱及常规化学分析法对金乌贼 (Sepiaesculenta)墨汁的基本营养组分以及氨基酸、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在所检测的 1 7种氨基酸中 ,含有 7种必需氨基酸和 2种半必需氨基酸。同时富含Mg、Ca、K、Na等常量矿物元素以及Fe、Sr、Al等微量元素和脂溶性。
- 郑小东杨建敏王海艳王如才
- 关键词:金乌贼墨汁营养成分营养评价
- 几种海水贝类甲醛浸渍标本DNA的提取及rRNA基因ITS序列的扩增被引量:11
- 2004年
- 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收藏的 8 种甲醛浸渍的海水贝类标本中提取 DNA 并对其 rRNA 编码基因的 ITS 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在牡蛎 Crassostrea sp.、长肋日月贝 Amussium pleurondectes ( Linnaeus )、扇贝 Volachlamys ringaporinug ( Sowerby ) 与华贵栉孔扇贝 Chlamys nobilis ( Reeve ) 等 4 个物种的标本中成功获得扩增产物。利用图片分析软件得出牡蛎标本的 ITS-1 和 ITS-2 扩增片段分别为 408 bp 和 524 bp,长肋日月贝标本分别 521 bp 和 537 bp,而扇贝 Volachlamys ringaporinug ( Sowerby ) 与华贵栉孔扇贝标本只获得 ITS-1 扩增片段,长度均为 545 bp。
- 孙博张素萍王海艳刘晓张国范
- 关键词:贝类内转录间隔区扇贝
- 一种评估海洋牧场生物承载力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模耦合的海洋牧场生物承载力评估方法、装置及系统,包括:建立海洋牧场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耦合水动力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建立海洋牧场能量流动模型,在模型数据输入端接入水动力‑生态耦合模型输出数据,构建多...
- 张涛奉杰宋浩王海艳张立斌林承刚马培振李海州白涛
- 海洋生物诞生过程、新资源发掘与高值利用被引量:4
- 2021年
- 本文以46亿年来地球、海洋及生命的形成与演化为主线,简要回顾了生命体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级演化的历史进程,以及重大环境变化事件对生物毁灭性灭绝、生物适应与多样性演化的影响,阐明海洋尤其热带海洋在生命诞生、孕育及庇护等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时,分析了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中心形成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及可能机制。并针对印太交汇区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浅海典型的海草/藻床、珊瑚礁、生物多样性和热带渔业资源,论述了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发掘与高值开发利用。
- 刘建国刘洋刘建国刘洋刘洋王海艳
- 关键词:鱼类贝类珊瑚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