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
- 作品数:5 被引量:90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 从气象卫星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系的日变化被引量:32
- 1999年
- 文中利用日本静止气象卫星观测的1981~1994年1天8次的TBB观测值和1978~1994年NOAA卫星观测的1天2次OLR观测值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夏季对流云系季节变化以及对流云的日变化及其东西向移动规律,并对1994年的资料进行了个例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有极为明显的日变化,以00~05SUTC为最弱,15~17UTC最强。在季风雨爆发后的7月中旬到8月上旬在高原中部(30~32°N,90°E)、东部(30°N,97°E)和西部(30°N,85~87°E)有3个TBB低值中心,多年月平均对流中心区云顶高度可达9.6km,而旬对流中心个别地区平均可达13km。对流云区开始发展于东部地区,随后对流云中心逐步向西移动,并于7月中下旬达到最西,此时西部地区从多年平均而言可以有短暂的强对流发展。
- 陈隆勋宋玉宽刘骥平王文
- 关键词:气象卫星资料青藏高原对流云系日变化
- 中国近45年来气候变化的研究被引量:722
- 1998年
- 利用1951~1995年约400站的月平均气温、降水和1961~1995年200余站的最高和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总云量和低云量、日照时数、蒸发、风速和积雪日数和深度以及0~3.2m共8层土壤温度等资料,对近45a来中国气候变化特征作了一个较全面的分析研究。本文作为第一部分,分析了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降水、相对湿度和日照的气候变化规律。其余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可能机制将在第二部分中加以讨论。
- 陈隆勋朱文琴王文周秀骥李维亮
-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相对湿度
- 南海及其邻近地区夏季风爆发的特征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7
- 1999年
- 利用OLR和TBB资料,提出一个指标,确定了1975~1993年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发现与风向转变的日期比较一致。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的过程。随后,还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海温异常、高原热状况和海陆温差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与4月份南海、东太平洋赤道以及30~40°NSSTA有关,与海陆温差由冬季的冷陆暖海转变到热陆冷海有关。
- 陈隆勋刘洪庆王文王予辉山崎信雄
- 关键词:季风爆发海温异常
- 1998及1999年乌山阻高突变对长江中下游大暴雨过程的影响被引量:41
- 2001年
- 1998年和 1999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特大暴雨 ,为了了解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系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寻找发生大暴雨的前兆因子 ,我们分析研究了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的逐日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强暴雨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 1998年 6月、 7月和 1999年 6月逐日12 :0 0 (世界时 ,下同 ) 5 0 0hPa高度场和乌拉尔山及附近地区 (4 5°6 5°N ,30°10 0°E)的阻塞高压强度指数 (UBHII)资料。重点分析研究了这两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暴雨发生前后的UBHII和环流的逐日变化特征 ,发现这两年持续性大暴雨过程均发生在乌山阻高从强高峰向低谷下降期间 ,即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大暴雨过程之前乌山阻高就先有一个突变。若欧亚环流比较稳定 ,则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少。这个研究结果说明乌山阻高从异常加强期向减弱期转折这一特征是 1998及 199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要发生特大暴雨过程的重要前兆之一。文中还对 1998年 7月下旬和 1999年 6月下旬欧亚地区逐日 5 0 0hPa高度的环流演变过程作了分析探讨 ,特大暴雨的产生必须同时有强冷空气与强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 ,在乌山阻高开始建立和加强期 ,亚洲上空环流比较稳定 ,长江中下游上空缺乏冷暖气流的剧烈活动 ,所以没有明显的降水过程。而乌山强阻高开始减弱是强?
- 陈菊英王玉红王文
- 关键词:特大暴雨大尺度环流强冷空气
- 青藏高原冬季平均温度、湿度气候特征的REOF分析被引量:45
- 2002年
- 通过对青藏高原 1 2 3个测站 ,1 961~ 1 998年冬季 ( 1 2月至翌年 2月 )平均温度、相对湿度资料做气候特征分析 ,得到 32°~ 33°N附近地区可能是高原南北温湿变化的分水岭 ,以北主要受干冷空气影响 ,以南主要受暖湿空气影响。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EOF(即REOF)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 ,可以将青藏高原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分型、分区 ,并对各区的温度、相对湿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近 40年来 ,各区的温度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步升高的。增温时段主要出现在 1 978~ 1 981年及 1 983年至今。 1 983年开始的增温 ,是近 40年来最强的一次 ,增温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 ,但从 90年代开始增温幅度及范围出现波动。从温度线性倾向来看 ,东部高原增温幅度从南到北存在“大—小—大”的现象。高原大部分地区湿度变化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步增湿的 ,但高原北界以变干为主。从 80年代后期至今高原进入显著增湿阶段 ,但从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湿幅度及范围出现波动。从湿度线性倾向来看东部高原增湿幅度从南到北存在逐步减小现象 ,甚至祁连山地区出现变干现象。
- 牛涛陈隆勋王文
- 关键词:青藏高原温度气候变化REOF分析干冷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