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性粒细胞动态变化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大鼠岛状皮瓣缺血 再灌注损伤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 ,阐明中性粒细胞黏附血管壁及组织浸润是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方法 36只大鼠等分为 3组。皮瓣原位缝合组 (Ⅰ组 ) ;实验组 (Ⅱ组 ) :再灌注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 5mg/kg ;对照组 (Ⅲ组 ) :再灌注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kg。 0、1、3、5、7d时分析皮瓣蒂部血液及皮瓣中性粒细胞变化规律 ,检测皮瓣蒂部及耳部中性粒细胞黏附功能变化。结果 蒂部血液中性粒细胞变化规律 :Ⅰ组比较恒定 ,Ⅱ、Ⅲ组缺血 8h时上升 ,再灌注1d时II组明显大于Ⅲ组 ,3d时Ⅱ组呈明显下降趋势 ,5d时恢复正常 ,Ⅲ组 5d后中性粒细胞呈现上升趋势。皮瓣中性粒细胞浸润数目 :1、3d时Ⅲ组明显大于Ⅱ、Ⅰ组 ;蒂部粒细胞黏附数量 :再灌注开始时Ⅲ、Ⅱ组 >Ⅰ组 ,1、3、5、7d时Ⅲ组 >Ⅱ、Ⅰ组。耳部中性粒细胞黏附数量与蒂部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结论 中性粒细胞黏附血管壁及组织浸润是岛状皮瓣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原因 ,也是 3组间中性粒细胞呈现不同变化特点的重要原因。
- 曹景敏王慧鲁开化郭树忠
- 关键词:岛状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性粒细胞细胞粘附
- 耳后微创切口行下颌角肥大矫正术被引量:10
- 2004年
- 曹景敏王慧王标马莉李江
- 关键词:下颌角肥大整形术局部肿胀麻醉
- 用脲激酶挽救断指再植血管危象的观察与护理
- 1996年
- 用脲激酶挽救断指再植缸管危象38例,治愈27例、占70.05%,好转8例、占21.05%,有效率为92.10%,及时发现血管危象早期应用脲激酶是救治断指再植成功的关键。用药后护士要密切观察血循环的变化,监护凝血机制及血流指标,预防出血倾向的发生。使用脲激酶为挽救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开辟了新途径。
- 文卉徐晖张琦辛海霞王慧
- 关键词:断指再植血管危象护理
- 足跟再造术后患者的护理被引量:6
- 1999年
- 为提高足跟缺损患者再造足跟的成活率及促进再造足跟的功能恢复,作者总结12例腓骨皮瓣移植修复创伤性足跟缺损患者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早期供区创面的观察;受区皮瓣血循环保护;长时间石膏外固定防止并发症;半年后逐渐下地锻炼以增强再造足跟耐磨度。结果:术后随访2.5~12年。根据足功能评定标准,优秀率达91%。
- 辛海霞张丽王慧于萍颜伟孙建辉赵燕
- 关键词:足跟缺损再造术术后护理血循环
- 济南市660名儿童上唇发育规律研究被引量:1
- 1998年
- 目的为手术整复上唇畸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60名济南市儿童(男、女各330名,每年龄组段30名)的身高、体重及上唇进行了测量,其中上唇测量内容包括两口角间尤以宽度、上唇高度、上唇红高度及上唇红弧长。结果上唇参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7岁前发育较快,4岁前为显著。结论身高及体重是影响上唇参数的主要因素,为手术整复口唇部畸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曹景敏李江王慧
- 关键词:儿童上唇发育规律修复术
- 铜针留置术治疗腱鞘囊肿被引量:2
- 1996年
- 腱鞘囊肿系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手腕部。以往多采用手术切除,局部注入类固醇药物等治疗,但效果常令人不满意,其主要原因是易复发及局部留有瘢痕。为寻求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以铜针留置术治疗28例腱鞘囊肿。将工业用直径1~2mm铜丝以洗砂纸擦净外膜,露出纯铜,制备成3~6cm长铜针。高压灭菌后,在囊肿四周12点与6点,3点与9点处以针头刺4孔,以2根铜针分别贯穿刺出,两端弄弯;病灶直径3cm以上者,另在病灶顶端刺一孔,以1根铜针垂直刺入直达基底。留针48小时后,拔出铜针,挤压囊肿后加压包扎7天。再重复置针、加压包扎.治疗全部病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病灶变平消退,随访6个月至1年,无1例复发。治疗过程中病人无全身反应,偶有局部疼痛,拔针后即消失。由此看出腱鞘囊肿内容物主要为浓缩透明质酸,可在铜针周围形成栓样物,机化后更可使囊腔闭合结实,从而达到治愈目的。该方法治疗腱鞘囊肿简单、安全、有效。
- 曹京敏王慧
- 关键词:铜针留置腱鞘囊肿
- 脲激酶挽救断指再植血管危象的观察与护理被引量:1
- 1996年
- 脲激酶挽救断指再植血管危象的观察与护理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31)文卉,徐晖,张琦,辛海霞,王慧断指再植术后,血液循环重建和血运状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再植指(肢)的成活。由于创伤,精神紧张,麻醉、手术技术、寒冷刺激等应激反应,都可以干扰血液的...
- 文卉徐晖张琦辛海霞王慧
- 关键词:断指再植血管危象高血凝状态静脉危象动脉血栓形成出血倾向
- 地塞米松救治撕脱皮瓣血运障碍
- 2004年
- 目的寻求撕脱皮瓣血运障碍救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撕脱皮瓣出现血运障碍时,立即静脉给予地塞米松0.4mg/kg,24h后再次给予同样剂量的地塞米松一次,然后逐渐减量,术后8天停药。结果34例撕脱皮瓣,经救治完全成活20例,大部分成活10例,无效4例。成活皮瓣色泽、弹性均好。患者撕脱部位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及时用地塞米松是预防撕脱皮瓣坏死的良好方法。
- 曹景敏王慧王标李江吴玉家郎育红邝勇
- 关键词:地塞米松救治罂栗碱妥拉苏林
- 光量子疗法对骨科感染病人的治疗作用
- 1998年
- 为探讨光量子疗法对感染病人的治疗机制,采用紫外线辐射充氧血液回输疗法(简称光量子或UBI)治疗外伤骨折并感染病人20例,观察了其治疗前后的血流变学、血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脂质过氧化物(LPO)、白细胞吞噬...
- 辛海霞李金星张丽司梅王慧
- 关键词:光量子疗法骨科感染感染病人粒细胞正常组血粘度
- 中性粒细胞活化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微循环改变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的调理被引量:7
- 2003年
- 目的:研究皮瓣微循环超微结构的改变及活化中性粒细胞在其中的作用,阐明地塞米松保护皮瓣的作用机理。方法:Wistar大鼠分成4组,形成岛状皮瓣后,Ⅰ组:原位缝合;Ⅱ组:阻断静脉回流6h;Ⅲ组:阻断静脉回流10h;Ⅳ组:阻断静脉回流10h,去除血管夹时腹腔注射地塞米松5mg/kg。取材进行电镜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检测。结果:Ⅰ组皮瓣微循环内皮细胞结构完整,无中性粒细胞粘附。术后MPO值一直为0。Ⅱ组内皮细胞肿胀,部分脱落,有一定数量活化中性粒细胞粘附于管壁。术后1、3天MPO值明显上升。Ⅲ组:内皮细胞坏死脱落。术后1天MPO值几乎是Ⅱ组的2倍。Ⅳ组内皮细胞结构基本完整,管壁少见活化中性粒细胞粘附。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皮瓣微循环有显著的组织学改变,MPO值术后显著增加,且随阻断静脉回流时间延长而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在这一组织学改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地塞米松保护皮瓣的机理与减轻了中性粒细胞的活化水平有关。
- 曹景敏王慧鲁开化郭树忠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活化微循环地塞米松皮瓣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