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基因
  • 5篇梗死
  • 4篇中青年
  • 4篇基因多态性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紧张
  • 3篇血管紧张素
  • 3篇血管紧张素原
  • 3篇血管紧张素原...
  • 3篇原基因
  • 3篇紧张素
  • 3篇M235T多...
  • 2篇青年脑梗死
  • 2篇中青年脑梗死
  • 2篇卒中
  • 2篇脑梗死患者

机构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琚小红
  • 7篇王利军
  • 6篇牛小媛
  • 3篇李雷利
  • 3篇田玉玲
  • 3篇武艳琴
  • 1篇张华屏
  • 1篇王素萍
  • 1篇张金
  • 1篇解龙昌
  • 1篇赵嘉惠

传媒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2006天坛...

年份

  • 1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山西地区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89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其中62例无合并疾病,27例合并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冠心病),58例正常人进行AGT基因M235T多态性分析。结果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79·8%,235TT基因型频率为64·5%,对照组分别为73·3%和55·2%,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43,P=0·230;2=1·090,P=0·296)。脑梗死合并疾病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87·0%,235TT基因型频率为13·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4·020,P=0·045;2=4·011,P=0·045)。脑梗死合并疾病组与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相比,T235等位基因频率及235TT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22,P=0·250;2=1·534,P=0·215)。3组的235MT、235MM基因型频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GT基因M235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山西汉族的中青年人群无合并疾病的脑梗死发病无关,可能与合并有高血压病和/或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的脑梗死有关联。
牛小媛琚小红解龙昌王利军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脑梗死中青年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住院确诊的BD病人100例为BD组,另设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病人100例为对照组,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16个因素与BD的发病有关(P<0.05),其中高密度脂蛋白为保护因素,其余为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中风病史、高血压病史、肥胖(BMI≥26kg/m2)、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多因素分析模型中中风病程、高血压病程及饮酒年限进行分级研究,其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21.25(4.50~100.28)、10.59(1.29~86.27)、3.02(0.86~10.61)。交互作用分析:年龄与中风病程、年龄与高血压病程的OR值和OR的95%CI分别为6.36(3.0~13.50)、2.21(1.84~4.12),年龄与饮酒年限不存在交互作用。结论高血压病病史、中风病史、肥胖、饮酒史、高龄是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田玉玲王素萍张金史洁琚小红王利军
关键词: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我对卒中单元的体会被引量:2
2005年
卒中单元作为卒中治疗的最佳模式,逐渐被临床医生所接受,就卒中单元的概念、特点及我国卒中的现状等多数人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助于更好的理解。
牛小媛王利军琚小红
关键词:卒中单元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C I)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62例脑梗死患者,58例正常人进行AGT基因M235T多态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AGT基因T235等位基因频率为79.84%,235TT基因型频率为64.52%,对照组分别为73.28%和55.17%。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P=0.296;χ2=1.443,P=0.230,235MT、235MM基因型频率两组相比也无差异(P>0.05)。结论AGT基因M235T多态性可能与中国山西汉族中青年人群C I发病无关。
琚小红牛小媛王利军李雷利武艳琴赵嘉惠张华屏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原多态性脑梗死
脑梗死患者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的研究
2007年
目的:探讨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对78例脑梗死患者和62名健康对照人群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分析。结果:在脑梗死组GG基因型、GA基因型和AA基因型者分别为0.67、0.29和0.04。对照组依次分别为0.72、0.25和0.03。脑梗死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等位基因频率在患者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19和0.1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山西地区汉族人群中,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多态性与脑梗死无相关性。
李雷利牛小媛王利军琚小红武艳琴
关键词:Β-纤维蛋白原基因多态性脑梗死
MTHFR基因多态性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中青年人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5
2006年
目的探讨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和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对140例研究对象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MTHFRC667T基因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同时所有研究对象记录其病史、体检及一些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脑卒中患者MTHFR基因纯合子突变(T)和杂合子突变(CT)发生率(76.3%)明显高于对照组(55.0%,P=<0.05),卒中组T等位基因频率(55.05%)也高于对照组(37.5%,P<0.05);脑梗死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传统危险因素后,升高的Hcy水平和中青年脑梗死发病有关。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中国中青年人群中脑梗死发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THFR基因C677T位点突变可能是高同型半胱氨酸的重要遗传因素,可能和其它危险因素等存在交互作用。
王利军牛小媛琚小红李雷利武艳琴田玉玲
关键词:脑卒中同型半胱氨酸基因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多态性与中青年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M235T多态性与山西地区中青年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均为在山西本地长期居住(20年以上)的汉族人,研究个体之间无血缘关系.脑梗死无合并疾病组62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9例,平...
琚小红牛小媛王利军田玉玲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多态性脑梗死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