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冬娥

作品数:69 被引量:349H指数:10
供职机构: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血清
  • 10篇蛋白
  • 8篇儿童
  • 7篇妊娠
  • 7篇凝血
  • 7篇细胞
  • 7篇聚体
  • 6篇叶酸
  • 5篇蛋白原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 5篇新生儿
  • 5篇血管
  • 5篇血管内凝血
  • 5篇贫血
  • 5篇基因
  • 4篇孕妇
  • 4篇微量元素
  • 4篇哮喘
  • 4篇抗体

机构

  • 43篇中山市博爱医...
  • 16篇南方医科大学...
  • 5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宁波市妇女儿...
  • 2篇中山市中医院
  • 2篇中山市人民医...
  • 2篇暨南大学第五...
  • 1篇广东医学院附...
  • 1篇浙江省宁波市...
  • 1篇定州市人民医...

作者

  • 69篇王冬娥
  • 17篇彭建明
  • 17篇李栓文
  • 16篇邓坤仪
  • 15篇袁春雷
  • 10篇陈健锋
  • 9篇鞠文东
  • 9篇万波
  • 6篇付四毛
  • 6篇陈艳玲
  • 6篇官燕飞
  • 5篇叶贵诚
  • 5篇王莹
  • 4篇袁斌
  • 4篇叶云
  • 4篇郭瑛
  • 4篇陈健峰
  • 4篇彭建明
  • 3篇王胜岚
  • 3篇江陵

传媒

  • 8篇检验医学与临...
  • 7篇国际检验医学...
  • 4篇中国临床实用...
  • 3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广东医学
  • 3篇现代医院
  • 3篇基层医学论坛
  • 2篇现代临床医学...
  • 2篇中国优生与遗...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现代检验医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微循环学杂志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江西医学检验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1
  • 6篇2010
  • 13篇2009
  • 4篇2008
  • 15篇2007
  • 6篇2006
  • 1篇2005
  • 7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叶酸代谢相关基因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出生缺陷的相关性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分析中山市孕妇中叶酸代谢关键酶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探讨不同基因型及个体化补充叶酸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出生缺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734名在本院进行孕检的孕妇,于第1次孕检时检测孕妇MTHFR C677T、A1298C及MTRR A66G位点情况及血清Hcy水平,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研究组(382例)及对照组(352例),分别给予800和400μg/d叶酸至孕3个月,观察Hcy变化情况,追踪新生儿出生情况,分析两组出生缺陷有无差异。结果:734名孕妇中,C677 TT、A1298 CC和A66GG三种纯合突变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04%、4.36和7.36%。补充叶酸前对照组与研究组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体化补充叶酸后两组间Hcy水平及出生缺陷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叶酸前Hcy水平≥8.55μmol/L时,预示叶酸利用能力为中度或高度风险的敏感度为80.9%,特异性为71.4%。结论:孕妇进行叶酸代谢基因多态性及Hcy检测,并根据叶酸利用能力个体化补充叶酸,可以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
袁春雷王冬娥叶贵诚程立子彭建明陈健锋陆林苑
关键词: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同型半胱氨酸
乳腺肿块患者血清CA15-3及CEA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及癌胚抗原(CEA)在乳腺疾病诊断以及术后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间住院患者血清CA15-3及CEA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良性肿块组与乳腺癌组CA15-3及CEA检测结果差异显著,血清CA15-3及CEA用于诊断乳腺癌的特异性较高(97.6%及96%),但敏感性较低(30.5%及13.9%);血清CA15-3异常的乳腺癌患者,术后CA15-3明显下降;CA15-3与CEA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不高。结论CA15-3及CEA在诊断早期乳腺癌时虽然特异性很高,但由于敏感性太低导致其临床应用价值有限,二者联合应用对提高诊断效率意义不大,当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较高时,可以用于评价治疗效果。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尚需寻找更敏感的标志物。
郭瑛王冬娥陈艳玲彭建明
关键词:糖类抗原癌胚抗原
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测定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0
2004年
目的 探讨孕妇血高凝状态相关因子纤维蛋白原 (Fib)、D 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高危风险可能阈值范围。方法  2 0 0 1年 12月至 2 0 0 3年 3月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Clauss法分别检测孕妇组 2 672例孕妇和对照组 2 0 4例非孕妇女的D 二聚体和Fib水平 ,并对孕妇组中 2 0 19例晚期孕妇进行DIC追踪研究。结果 孕妇组的D 二聚体、Fib明显高于对照组 ,其中D 二聚体和Fib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早、中、晚孕各组相比 (P <0 0 1) ;晚期孕妇中共 6例发生DIC ,19例D 二聚体和Fib都分别高于 5mg/L和5g/L ,有 4例发生DIC ,2例D 二聚体 >5mg/L ,Fib <1 5g/L ;2例Fib >5g/L ,D 二聚体 <0 5mg/L ,各发生DIC 1例。结论 D 二聚体 >5mg/L和Fib >5g/L同时存在 ,或者两个指标明显失衡呈分离状态 ,可作为孕妇发生DIC高危阈值 。
万波王冬娥鞠文东白宝敏江陵霍山邓坤仪李栓文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妊娠
废血浆制备血凝质控物的探讨
2004年
王冬娥邓坤仪李栓文
关键词:血浆室内质控
41例小儿急性细菌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CRP与WBC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41例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分成≤28天、≤2月、<6月、6月岁、4个组份),同一时间采集样品,进行CRP与WBC测定。结果CRP、WBC同时升高6...
王冬娥陈健锋邓坤仪黄文强李栓文
关键词:细菌感染性疾病C-反应蛋白血细胞白细胞
文献传递
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与危急值报告、追踪制度
目的:评价危急值报告制度在ISO15189实验室认可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市博爱医院检验科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报告的危急值。 结果:全年共报告2811例危急值,其中追踪至正常的例...
袁春雷王冬娥任伟陈健峰彭建明
关键词:危急值报告实验室管理
文献传递
低分子肝素治疗孕晚期产前非显性DIC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有产科并发症的非显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孕晚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后,观察减少产后出血和DIC的发生情况。方法将D-二聚体(D—D)〉5.0mg/L有产科并发症的40例患者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0例),LMWH0.3ml腹壁皮下注射,12h一次,1~4d;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组(20例),低右500ml+丹参20ml,静脉滴注1~7d。结果孕晚期D—D较非孕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产科并发症患者应用LMWH后D—D明显下降(P〈0.01),产后出血量和DIC发生率明显减少,与低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可降低D—D、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DIC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鞠文东万波王冬娥黄峻江陵叶云冯立红周巧云伍建辉李栓文
关键词:肝素分娩并发症
ORMDL3基因多态性与儿童哮喘发病的关系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ORMDL3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汉族儿童哮喘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儿童哮喘患者168例和同期健康查体者188例为研究对象,利用MassARRAY-IPLEX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平台(MALDI-TOF-MS)对ORMDL3基因的7个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Z=26.581,P=0.000)和IgE明显升高(Z=73.208,P=0.000),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938,P=0.066),吸入性过敏原(χ2=44.638,P=0.000)和食物过敏原(χ2=14.347,P=0.000)检出率明显增高。总的基因型分型成功率为99.34%。与对照相比,哮喘组rs4795400的等位基因分布(χ2=4.166,P=0.041)有差异,但基因型分布(χ2=3.732,P=0.155)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哮喘组rs2305480和rs3859192的等位基因分布(χ2=5.294,P=0.021;χ2=6.804,P=0.009)有差异,基因型分布(χ2=5.538,P=0.019;χ2=7.618,P=0.022)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但进行Bonferroni校正后两组间基因型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Pc=0.114;Pc=0.132)。与对照相比,哮喘组rs7216389、rs8069176和rs12603332的等位基因分布(χ2=13.800,P=0.000;χ2=13.066,P=0.000;χ2=10.872,P=0.001)均具有显著差异,基因型分布(χ2=12.162,P=0.002;χ2=11.574,P=0.003;χ2=10.500,P=0.005)同样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进行Bonferroni校正后两组间仍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c=0.012;Pc=0.018;Pc=0.030)。与CC基因型相比,rs7216389的TT基因型显著增加哮喘发生的危险性(P=0.003),OR值(95%可信区间)为3.846(1.488~9.939)。与AA基因型相比,rs8069176的GG基因型显著增加哮喘发生的危险性(P=0.008),OR值(95%可信区间)为3.453(1.322~9.017)。与TT+TC基因型相比,rs12603332的CC基因型显著增加哮喘发生的危险性(P=0.001),OR值(95%可信区间)为2.057(1.316~3.214)。结论 ORMDL3基因的rs7216389、rs8069176和rs12603332位点与汉族儿童哮喘的发病有关。
黄湘谭家余袁春雷陈健锋周涛王冬娥罗雅玲
关键词:儿童哮喘
细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贫血的相关性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细小病毒B19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贫血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38例贫血新生儿和85例未贫血新生儿的脐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脐血中的人细小病毒B19IgM抗体水平。结果两组患儿脐血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19病毒宫内感染与新生儿贫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彭建明陈艳玲王冬娥付四毛
关键词:人细小病毒B19新生儿贫血免疫球蛋白M宫内感染
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相关检测指标的探讨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相关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lauss法、凝固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孕妇与健康非孕育龄妇女的Fib、Ⅶ、Ⅷ、Ⅹ、AT—Ⅲ和D—D水平并结合DIC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孕妇组(n=40)Fib为(4.41±0.72)g/L;Ⅶ(160.30±29.17)%;Ⅷ(143.87±50.30)%;Ⅹ(120.17±18.47)%;AT—Ⅲ(81.28±10.86)%;D—D为(1.56±0.98)mg/L。对照组(n=20):Fib为(3.05±0.60)g/L;Ⅶ(97.80±11.93)%;Ⅷ(112.00±25.69)%;Ⅹ(93.20±9.31)%;AT—Ⅲ(105.00±7.84)%;D—D为(0.23±0.08)mg/L。孕妇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P〈0.05)。6例产前孕妇Pre—DIC相关指标检测结果,4例PT在正常参考范围内(11.5~14.5s),2例分别为10.8、16.9s;6例APTT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28.0~43.5s);4例Fib分别为5.16、5.13、5.10、5.70g/L,2例分别为3.95、2.86g/L;D-D均〉5.00mg/L。10例DIC产妇PT均延长,平均33.98s(15~120s);APTY平均78.19S(31.6—180S),其中4例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分别为40.0、41.0、33.9、31.6s;Fib均〈1.48g/L;D—D平均18.39mg/L(6.24~49.6mg/L)。结论Fib与D—D为孕妇高凝状态Pre-DIC/DIC检测的敏感、实用指标;PT、APTT仅能作DIC检测指标。
王冬娥邓坤仪李栓文
关键词:高凝状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