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倩 作品数:7 被引量:12 H指数:2 供职机构: 广西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轻工技术与工程 理学 农业科学 更多>>
应用共振散射光谱法研究香柠檬烯的潜在毒性 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引用DNA嵌入剂理论,通过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了香柠檬烯这种食品调味料分子在大肠杆菌细胞内和体外与DNA分子的相互作用,推算出香柠檬烯分子与DNA分子的结合饱和值,并与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异补骨脂素的结合饱和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香柠檬烯分子可部分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其进入细胞和与DNA结合能力比溴化乙锭的弱;在中性环境中,香柠檬烯与DNA的结合饱和值为0.18,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异补骨脂素与DNA的结合饱和值分别为14.70、10.58、3.31、0.34,由此可以推测出:香柠檬烯的毒性远小于溴化乙锭、阿霉素、米托蒽醌的毒性,略小于异补骨脂素的毒性。这为人们快速检测香柠檬烯等类似结构的食品调味剂分子的潜在毒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参考。 王倩倩 李军生 黄国霞 阎柳娟关键词:共振散射 大肠杆菌 电化学与光谱法研究茜根定与DNA的相互作用 2015年 在pH 7.41的生理条件下,以溴化乙锭(EB)作为荧光探针,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荧光光谱法对茜草色素类食用色素茜根定(Rub)与鲱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并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茜根定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规律,根据茜根定与DNA作用的循环伏安曲线及EB对Rub与DNA作用的影响,推断Rub与DNA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为嵌插。结果显示:茜根定与DNA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比为n(Luc)∶n(DNA)=3∶1,Luc-DNA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3.17×104 L·mol-1·cm-1。其电化学变化规律同EB相似,这些试验结果都同时证明茜根定能够与DNA分子发生相互作用,在试验条件下,茜根定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存在嵌插。 高颜 李军生 王倩倩 李蔚仑 黄国霞 闫柳娟关键词:DNA 光谱法 循环伏安法 嵌插 一些呋喃香豆素调味剂分子潜在毒性机理和快速预警检测方法的研究 为研究花椒毒素、香柠檬烯、花椒毒酚这三种呋喃香豆素调味剂分子的潜在毒性,本文首先用共振散射光谱法检测了这三种药物分子分别与大肠杆菌作用后的大肠杆菌DNA信号,证明这三种药物分子可以进入到大肠杆菌细胞内并与其DNA结合;然... 王倩倩关键词:呋喃香豆素 共振散射光谱法 5种呋喃香豆素分子潜在风险分析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研究5种呋喃香豆素分子与DNA的相互作用,分析其潜在风险。【方法】通过共振散射光谱法(RLS)计算呋喃香豆素分子与DNA的结合饱和值(DNA BSV),通过DNA BSV反映药物分子与DNA结合能力以评价其潜在风险。【结果】大肠杆菌DNA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呋喃香豆素类分子可以或部分进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并与DNA发生相互作用;呋喃香豆素RLS信号变化与溴化乙锭十分相似,其进入大肠杆菌DNA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异补骨脂素/补骨脂素、花椒毒酚、香柠檬烯、花椒毒素。【结论】呋喃香豆素类分子能够从体外转移到大肠杆菌内部并于其DNA发生相互作用,且结合模式可能是嵌入;通过计算各自的DNA BSV,推测5种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潜在风险不大,但仍具有一定风险。 范俊甫 李军生 李荫展 王倩倩 黄国霞 阎柳娟关键词:共振散射光谱法 相互作用 潜在风险分析 茜草色素潜在毒性研究 被引量:3 2013年 用抑菌试验、琼脂糖凝胶电泳试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茜草色素中的3种蒽醌化合物茜素、红紫素、1-羟基蒽醌对大肠杆菌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蒽醌化合物能够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且会改变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结构,说明茜草色素虽然为天然色素,但其具有潜在毒性。 李姹姹 李军生 黄国霞 阎柳娟 王倩倩关键词:抑菌试验 琼脂糖凝胶电泳 乙酰紫草素的潜在毒性机理研究及毒性评价 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研究乙酰紫草素的潜在毒性机理,使用双荧光探针法和共振散射光谱法,研究其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乙酰紫草素不仅能键合进DNA的小沟槽,还能和DNA发生较弱的嵌入结合,产生毒性作用。试验使用结合饱和值,快速评价了乙酰紫草素的潜在毒性,求得其与DNA的结合饱和值为1.6 7,与溴化乙锭,阿霉素,茜素和1-羟基蒽醌进行比较发现,其值虽远小于溴化乙锭和阿霉素,但大于茜素和1-羟基蒽醌,说明乙酰紫草素存在一定毒性。还分别考察了氯化钠,氯化钙,葡萄糖,异亮氨酸,组氨酸和维生素C这6种可能同食的环境共存物对乙酰紫草素-DNA结合饱和值的影响。在环境共存物影响程度最大时,测定乙酰紫草素-DNA的结合饱和值分别为1.43,1.33,1.54,1.67,1.82和1.54。 李蔚仑 李军生 黄国霞 阎柳娟 王倩倩 王微关键词:DNA 毒性机理 毒性评价 茜草色素光泽汀与DNA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2 2014年 在p H 7.41的生理条件下,以溴化乙锭(EB)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茜草色素光泽汀(Luc)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同时还研究了光泽汀对DNA分子的热变性以及粘度影响。在碘化钾(KI)效应实验中,以碘化钾作为荧光猝灭剂探讨光泽汀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循环伏安法法研究光泽汀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规律,根据循环伏安曲线及溴化乙锭对光泽汀与DNA作用的影响,推断光泽汀与DNA主要作用方式为嵌插。结果显示:光泽汀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比为n(Luc):n(DNA)=2:1,Luc-DNA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8.12×104 L/(mol·cm)。在光泽汀存在的条件下,DNA分子的热变性温度和粘度都会增加,并且在碘化钾效应实验中可降低碘化钾的荧光猝灭效应,同时Luc的电化学变化规律同EB相似。在本实验条件下,光泽汀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存在嵌插。 高颜 李军生 王倩倩 李蔚仑 黄国霞 闫柳娟关键词:光谱法 循环伏安法 嵌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