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湛彦强

作品数:39 被引量:247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细胞
  • 10篇干细胞
  • 10篇出血
  • 8篇神经干
  • 7篇神经干细胞
  • 7篇急性
  • 6篇血管
  • 6篇胚胎
  • 6篇脑梗
  • 6篇脑梗死
  • 6篇梗死
  • 6篇分化
  • 5篇神经元
  • 5篇胚胎干细胞
  • 5篇脑出血
  • 4篇缺血
  • 4篇卒中
  • 4篇细胞分化
  • 4篇脑血
  • 3篇定向分化

机构

  • 3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篇武汉大学
  • 4篇温州医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二...
  • 1篇解放军第16...
  • 1篇解放军第一六...

作者

  • 39篇湛彦强
  • 29篇张苏明
  • 13篇许杰
  • 7篇邢变枝
  • 7篇吴军
  • 6篇黎逢光
  • 6篇姚涛
  • 5篇张金平
  • 4篇许慧芳
  • 4篇曾非
  • 4篇唐洲平
  • 4篇段申汉
  • 4篇毛广运
  • 3篇郭守刚
  • 3篇张兆辉
  • 3篇闫秋月
  • 3篇王芙蓉
  • 3篇陈红
  • 3篇张海栋
  • 2篇方鑫

传媒

  • 8篇卒中与神经疾...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4篇神经损伤与功...
  • 3篇内科急危重症...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康复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实用医院临床...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鼠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潜能(iPS)干细胞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研究iPS细胞诱导技术奠定基础。方法用分别含Oct4,Sox2,Klf4和c-myc因子的4种逆转录病毒载体病毒颗粒感染星形胶质细胞,获得iPS细胞并进行鉴定。结果感染后第28天具有胚胎干细胞形态的克隆出现,诱导效率为(0.015±0.005)%,且碱性磷酸酶(AP)染色及SSEA-1和Oct4免疫荧光染色均显阳性。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重编程为iPS细胞,进一步证明了iPS细胞诱导技术的普遍适用性。
许杰闫秋月唐洲平湛彦强吴军李昌盛李珍肖连臣张苏明
关键词:星形胶质细胞重编程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每3 d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共计5次。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CVS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均P<0.05)。结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原发性SAH并发CVS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吴军毛广运湛彦强许杰张金平张苏明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
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化方法,将84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前者除常规治疗外每3天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处理,共计5次,对照组只给予单纯常规治疗,随访观察4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脊液置换组受试者头痛、脑膜刺激征、高颅压持续时间明显短(P<0.05),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可作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疗法。
吴军毛广运许杰湛彦强张金平张苏明
关键词:脑脊液置换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高颅压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9
2017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对早期急性脑梗死(ACI)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方法:ACI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在脑梗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组均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试验组在依达拉奉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清NSE、NO、SOD水平变化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NO及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清NSE、NO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相应水平,SOD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应水平(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96%,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早期ACI,可改善疗效,提高SOD活性,降低NSE及NO水平。
姚涛胡丹湛彦强
关键词:依达拉奉丁苯酞软胶囊急性脑梗死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
口服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评价尼膜同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相关探索。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3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口服尼膜同进行治疗。应用修订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记分法)评价疗效,同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患者平均脑血流量(mCBF)的变化。结果口服尼膜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MMSE和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前后TXB2和6-Keto-PGF1α含量及mCBF的变化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尼膜同治疗VD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浆中TXB2和6-Keto-PGF1α系统的平衡、增加脑血流量有关。
黎逢光李朝武药械科徐艳湛彦强张苏明
关键词:尼膜同
脑出血后出血病灶的CT三维重建模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为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设备的研发设计的,可以依据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临床腩出血操作过程的颅骨模型。方法以融解的石蜡灌铸内置有假想病灶的颅骨标本制为颅骨模型,采集CT扫描后的序列DICOM数据,通过自编软件平台进行3D重建、手术规划,由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设备对该模型进行模拟微创穿刺。结果完成蜡灌铸的脑出血颅骨模型,且该模型在CT扫描和之后的3D重建中可清晰显示和区别标记物、骨骼、石蜡、假想病灶。结论蜡铸脑出血颅骨模型方法简单、可反复建模,能较理想地评估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设备原型机的系统性能。
佟德华郭守刚唐洲平湛彦强陈娣张苏明何锐波许理赵英俊
关键词:颅骨脑出血
不同方法及载体转染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利用不同的表达载体(阳离子脂质体及腺相关病毒rAAV-2-EGFP)转染神经干细胞,比较转染的效率,长期稳定性以及对神经干细胞活性的影响;再用不同转染方法(贴壁法及悬浮转染法)转染神经干细胞,比较转染的效率;为神经干细胞的标记以及进一步移植示踪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方法。方法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孕12d胚鼠脑中神经干细胞,分别采用腺相关病毒与阳离子脂质体转染神经干细胞,于转染后36h,1周、2周、1月、6月采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绿色荧光细胞数目及比例,稳定表达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定转染的效率,MTT法测定2种方法对神经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腺相关病毒转染对比贴壁法与悬浮法的转染效率。结果腺相关病毒转染后36h开始出现荧光,1周后转染效率为61.17%,明显高于脂质体转染的38.70%,并能长期稳定表达(6月),对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无明显的影响;悬浮法和贴壁法转染的效率分别为(60.1±3.5)%、(27.4±4.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用腺相关病毒及采用悬浮法转染神经干细胞是一种比较好的转染标记方法,适合干细胞移植后长期示踪检测。
湛彦强王芙蓉黎逢光方鑫张苏明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转染腺相关病毒脂质体
以锥体外系为首发症状的家族性棘红细胞增多症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提高对首发为中枢神经系统锥体外系表现的棘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及细胞学病理学特征的认识及鉴别。方法报道2例棘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诊治过程。结果 2例患者为青年兄妹,慢性病程,逐渐加重,主要表现均为舞蹈样不自主运动,血常规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进一步行血液细胞学染色,光镜下可见棘形红细胞增多,且随病程增长,畸形红细胞比例逐渐增多,临床症状可能与棘红细胞比例有关。该病例具有家族性,兄妹血液细胞病理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均类似。结论对于年轻舞蹈样锥体外系病变,需考虑棘红细胞增多症可能,及时行血液细胞学形态检查可迅速确诊。目前此病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总体预后不佳。
湛彦强曾非段申汉曾庆杏张兆辉
关键词:棘红细胞增多症舞蹈症
先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脑梗死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TIA组和N-TIA组,将2组人群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Modified Edinburgh-Scandinavia Stroke Scale,MESSS)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TIA组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发作与后继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的影响。结果先发TIA患者的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均显著低于N-TIA组(P<0.05)。TIA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TIA与脑梗死间隔时间等因素均对脑梗死体积和MESSS评分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先发TIA有可能对后继脑梗死患者的脑细胞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且脑梗死体积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特定的TIA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其与脑梗死特定的间隔时间显著相关。
吴军湛彦强张金平许杰张苏明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耐受脑梗死
人类胚胎干细胞及其衍生的神经干细胞的免疫原性
2007年
目的体外观察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及其衍生的神经干细胞(NSCs)的免疫原性。方法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hESCs 及其衍生的 NSCs 表面 HLA-Ⅰ类分子(HLA-ABC)、HLA-Ⅱ类分子(HLA-DR、-DP、-DQ)的组成型表达,并观察在30 ng/ml 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诱导作用下 NSCs细胞表面 HLA-Ⅰ、HLA-Ⅱ诱导型表达的情况。同时通过将 IFN-γ诱导前后的 NSCs 与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淋巴细胞增殖的程度,了解其免疫反应情况。结果在未分化前 hESCs 表面仅少量表达 HLA-Ⅰ类抗原(6.18%),几乎没有 HLA-Ⅱ类抗原的表达;经诱导分化成 NSCs 后 HLA-Ⅰ类抗原表达有所增加(23.56%),HLA-Ⅱ类抗原表达亦轻度增高(1.28%、1.73%);经 IFN-γ诱导后,NSCs 表面 HLA-Ⅰ类抗原表达(46.43%)明显上调,HLA-Ⅱ类抗原的表达(8.73%、10.57%)也进一步地上调,且其刺激淋巴细胞发生增殖反应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结论 hESCs 衍生的 NSCs 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可能会诱导针对 HLA-Ⅰ类分子的排斥反应,而在宿主的机体处于某些炎症或应激状态及移植局部存在炎症反应时,有可能进一步诱导针对 HLA-Ⅱ类分子的免疫反应。
黎逢光李朝武唐洲平柴竞艳湛彦强张苏明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分化组织相容性抗原干细胞移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