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英
- 作品数:10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凡俗与宗教:论石舒清主体精神的两个世界
- 2014年
- 写实的、纷扰不宁的凡俗世界和求圣、求真的宗教世界构成石舒清笔下两个相对的世界。其背后是石舒清两种身份的写作:作为知识分子的写作和作为回族一分子的写作。他用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眼光打量着作为普通乡村社会一角展现的回族凡俗生活;用伊斯兰文化育养的宗教情怀打量着回族的精神世界。
- 沈秀英
- 关键词:写作视角宗教情怀
- 余秀华诗歌论
- 2015年
- 余秀华的诗歌里有一种"沉",让人读得不畅,那是来自生命自身的阻碍,是从肉体开始直达精神的"痛"。认识余秀华的诗歌之美只有在幽暗的意义上才有效。如果没有诗歌,余秀华更多的可能就是如物件一样活着。诗歌支撑了她的生活,成为她生活的必需品,是她每天必吃的药,是她人生的毒药也是解药。余秀华让人惊骇地说出她想要的,所以余秀华不是一个单纯言情的,羞涩内敛的传统女子,而是一个正视自己内心需求的现代女性。诗歌给了她虚拟的另一条腿,是她行走世界的支撑。诗歌并没有死去,它以文字单纯的方式体现出最柔韧的力量。"余秀华现象"让人嗅到了当下诗歌/文学的存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诗歌/文学的微格化。
- 沈秀英
- 关键词:女性诗歌
- 理性与疯狂的谜面——关于奥康纳《家的慰藉》的讨论被引量:2
- 2015年
- 主持人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主题报告吴宜谦、张咏宸: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参加者:彭超、郭丽、丛治辰、李辰韵、孟德才、叶赛、沈秀英、何瑛、孙海燕、蔡郁婉、龚志强等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时间:2014年4月10日地点:北京大学文史楼110陈晓明:《家的慰藉》一篇主要想用当中"家"的概念来分析作品。弗兰纳·奥康纳是二战之后美国南方重要的作家。
- 吴宜谦张咏宸丛治辰陈晓明彭超郭丽李辰韵孟德才叶赛沈秀英何瑛孙海燕蔡郁婉龚志强
- 关键词:人物形象塑造
- 从历史之重到人生之叹——贾平凹《老生》解读
- 2016年
- 《老生》是一部双重目光注视下的文本。老生作为一个老而不死的线索人物,在历史的边缘,作家以历史之内的亲历者身份察看百年历史;《山海经》的存在以巫神之"虚"去击穿历史之"实",给百年历史,以及由百年历史上溯和下衍形成的整个大历史,提供一个更阔远的空间,在这个更廓大的时空里,作者一双注视的眼睛思考着历史的来处和去向。但贾平凹最终以处理人生的方式处理历史。生死更替的同质性让历史成为一场更大的人生。他以一名古典文人对人生的惯常认识反转了对历史的沉重理解。历史之重/人生之叹的转换,昭示着大历史在五六十年代作家写作中退潮而终不能完全退去的状态。
- 沈秀英
- 无边的“草根诗学”——兼论“草根诗歌”成为诗歌流派的可能
- 2013年
- 李少君在诗歌界大力倡导"草根诗歌",提出了"草根诗学"这一理论主张。但这一诗学观念由于不断扩容,导致自身边界漶漫模糊,成了无边的"草根诗学";再者,"草根诗歌"作品风格差异杂糅,难以形成大体一致的诗学风格。"草根诗学"的提出和倡导在与"中产阶级写作"的对峙中有其积极意义,但至少目前看来,"草根诗歌"还很难作为一个诗歌流派来看待。
- 沈秀英张厚刚
- 单永珍诗歌论析
- 2013年
- 在诗歌之路上,单永珍一路创新,不断超越自我。他的诗歌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修辞学。单永珍的诗歌是发展中的诗歌,有着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 沈秀英
- 关键词:诗歌韵味语言痛感
- 门罗:心理描写的边缘就是生活的边缘
- 2015年
- 2013年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举奠定了她在加拿大文学史上的经典地位。在文学界,门罗基本完成了谱系化的过程。哈罗德·布鲁姆说她乐于留在契诃夫、屠格涅夫、海明威和乔伊斯的视景内,就是对她的审视和定位。哈罗德·布鲁姆认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准是某种陌生性”,他认为这种陌生性是“使你对熟悉的环境产生陌生感的能力”。
- 沈秀英
- 关键词:心理描写诺贝尔文学奖屠格涅夫文学作品布鲁姆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