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红梅

作品数:23 被引量:216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 1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10篇油气
  • 8篇盆地
  • 7篇凹陷
  • 7篇渤海湾盆地
  • 5篇油气藏
  • 5篇气藏
  • 5篇车镇凹陷
  • 4篇盐岩
  • 4篇碳酸
  • 4篇碳酸盐
  • 4篇碳酸盐岩
  • 4篇成藏
  • 3篇地层
  • 3篇油气分布
  • 3篇砂砾
  • 3篇砂砾岩
  • 3篇沙河街组
  • 3篇砾岩
  • 3篇勘探
  • 3篇层序

机构

  • 16篇中国石油大学...
  • 14篇中国石油化工...
  • 8篇中国石化胜利...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化石油...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中海石油环保...
  • 1篇中石化胜利石...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23篇林红梅
  • 8篇王永诗
  • 4篇程付启
  • 3篇林会喜
  • 3篇冯建伟
  • 3篇刘雅利
  • 3篇彭传圣
  • 3篇张家震
  • 3篇孙怡
  • 2篇姜素华
  • 2篇毕彩芹
  • 2篇崔健健
  • 2篇常国贞
  • 2篇林腊梅
  • 2篇金强
  • 2篇王永刚
  • 2篇徐进军
  • 2篇张飞飞
  • 2篇王学军
  • 1篇张玺

传媒

  • 3篇石油实验地质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篇石油物探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石油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0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济阳坳陷东部中生代构造层的重新厘定被引量:2
2017年
针对济阳坳陷中生界构造特征复杂、构造层划分方案较为混乱的问题,开展了构造层重新厘定的研究。研究中采用野外地质考察、地球物理资料精细解释、声波时差与埋深关系分析、构造演化恢复等多种技术手段,并结合最新的K-Ar同位素测年数据,重点对争议较大的中生代地层进行了细致研究,从多角度论证了研究区中生代侏罗系与白垩系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套构造层,最终创新性地将研究区地层划分为基底层、侏罗系构造层、白垩系构造层及上部新生界构造层。
林红梅
关键词:中生界同位素测年沾化凹陷
车西北部古潜山油气藏特征被引量:3
2003年
近几年 ,车西北部古潜山带的勘探获重大突破 ,发现了太古宇、下古生界、上古生界等多层系的古潜山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有风化壳型、古潜山内幕型。该区古潜山地质结构、成藏条件分析表明 ,被下第三系覆盖的车西北部古潜山带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单元之一 ,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分布特征 ,而储集条件控制了油气富集高产。古潜山油气藏多与第三系油气藏上下叠置 。
林红梅王亚琳张家震曹淑敏
关键词:古潜山油气藏特征成藏条件车西洼陷
低潜山反转构造演化、成藏体系与勘探——以胜利油区孤北低潜山为例被引量:33
2002年
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是一切大中型油气田油气勘探开发中晚期所经历的必然阶段。胜利油区孤北低潜山已经取得一定的勘探成果 ,但基本上都是局限于低潜山之上的第三系地层中 ,潜山构造本身还没有取得突破。在勘探程度日益增高的胜利油区 ,类似的勘探目标由于埋藏深、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和破坏 ,研究程度较低 ,但它将是下一步勘探的重点目标和方向。运用大量的实际资料 ,对潜山地层发育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 ,通过构造演化过程的分析 ,论述了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预测总结了油气藏类型和油气分布特征 ,划分了 3个成藏组合 ,指出了勘探潜力和方向。
常国贞毕彩芹林红梅
关键词:成藏体系油气勘探低潜山油气藏成藏组合
车镇凹陷富台地区超压传递过程数值模拟及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
2025年
针对车镇凹陷富台地区下古生界“上源下藏”油气分布特征提出的油气倒灌成藏机理仍然存在争议,关键问题在于超压沿油源断层向下传递过程缺乏量化。在对地层压力特征总结的基础上,以富台地区油源断层为研究对象,建立简化的地质剖面模型,利用多相流数值模拟软件开展超压流体渗流模拟,基于超压沿油源断层瞬态传递定量模拟结果讨论了下古生界可能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富台地区沙三下亚段烃源岩与储层均发育明显的超压,而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储层均为正常压力。主要成藏时期沙三下亚段超压可达15 MPa,若油源断层发生幕式活动,会使得沙三下亚段超压体系与断层两侧沙四段—上古生界渗透性常压体系相连通。此时,超压会随着烃类流体在断层连通的渗透性地层内快速流动而消散,整个连通体系形成常压状态,超压流体无法运移至下古生界渗透性碳酸盐储层。即便在假定的沙四段—上古生界地层为非渗透性地层的理想封闭条件下,沿断层幕式活动向下传递至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超压也不超过1.6 MPa。数值模拟结果暗示油气倒灌成藏可能缺乏动力学条件支持,而油气沿断裂/裂缝输导体系侧向运移可能是更为合理的成藏机制。该研究对于“上源下藏”油气成藏过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增宝李超于岚张立宽雷裕红许鹤华林红梅
关键词:超压下古生界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多期充注的流体包裹体证据被引量:17
2017年
为了确定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的油气充注历史,对该层段24口井26块样品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系统分析,包括显微鉴定、微束荧光光谱分析和均一温度测定,并结合取样井沉积埋藏史及热演化史分析,明确了油气充注幕次和时间。流体包裹体分析发现,该层段主要发育盐水、油和含烃盐水3类包裹体,并见沥青包裹体及裂缝/孔隙充填沥青。油包裹体以发黄-黄绿色和蓝白色荧光为主,少量发橙色荧光;橙、黄-黄绿和蓝白色荧光光谱主峰波长λmax分别为555.76~576.88,513.25~555.76和491.13~497.93 nm。红绿熵Q_(650/500)分布在0.21~0.39,0.43~0.96和0.95~1.17,Qt 535值分布在2.25~2.71,0.99~2.45和0.60~1.13,它们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92.6~112.2,106.4~143.7(120~140为主)和143.2~162.7℃。由此推测,渤南洼陷沙四段至少发生过早、中、晚3期油气充注过程。通过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在沉积埋藏史和热史图上的投影,得到3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30.7~27.7,18~5和3.8~0 Ma。目前发现的油气主要是第二和第三期充注的结果。
林红梅程付启王永诗宋国奇
关键词:均一温度流体包裹体沙河街组四段渤海湾盆地
河流相储集体的精细解释与描述被引量:19
2005年
河流相油气藏是我国石油勘探的主要目标之一。它的特点是储集体孔渗性好、埋深小、产量高、分布广,但河道变化频繁、相带也不稳定,给精细解释带来困难。为此,本文对河流相储集体的精细解释与描述方法开展了集中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地质效果。首先制作河流相储集体的三维理论模型,研究该类油藏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以LHK实际资料为例,分析该区河流相油藏的频带分布,提取能反映目的层频率特征的20Hz分频数据体,进行古河道的分频解释;采用抗噪性和分辨率较高的第三代相干体解释目标层段的多个河道砂体;探索用复合属性来研究地质体的可能性,并提出一种新的地震属性——级联属性,即以原始数据体中提取的地震属性为基础,从中再提取新的相关地震属性,更有利于改善显示效果。
杨国权高荣涛雷凌张军华王永刚王学军林红梅张家震
关键词:河流相储集体河道变化地质效果河道砂体相干体
咸化湖盆深部优质储集层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被引量:18
2017年
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渤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基于钻井取心,开展岩心常规分析、铸体和普通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以及流体包裹体测试,依据所获数据资料系统研究咸化湖盆成岩环境演化及深部优质储集层发育主控因素。该咸化湖盆储集体经历了先碱后酸、碱酸交替的成岩环境,早期碱性成岩环境下大量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原生孔隙,使储集体孔隙度由初始37.30%锐减到18.77%,也使原生孔隙免于压实,保留可溶蚀空间。中后期酸性成岩环境下,早期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增孔10.59%,深部优质储集层得以形成。膏盐岩、烃源岩、断裂体系及沉积体展布共同控制优质储集层分布,渤南洼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深部优质储集层位于北部陡坡带,埋深为3 400~4 400 m,岩性以近岸水下扇扇端细砂岩和部分扇中细砾岩为主。
孟涛孟涛刘鹏邱隆伟王永诗刘雅利林红梅程付启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
一种利用录、测、试资料定量描述油气分布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录、测、试资料定量描述油气分布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各资料含油级别的划分标准实现对录井、测井和试油所含油气信息进行赋值;S2、根据已有的测试数据,通过统计确定各资料可信度;S3、按照可信度由...
程付启王永诗刘雅利林红梅金强林腊梅冯建伟徐进军崔健健黄习习张飞飞
砂砾岩物源供给能力定量评价——以济阳坳陷车镇凹陷郭局子洼陷为例被引量:4
2018年
陡坡带砂砾岩具有扇体类型多、物源多、沉积速率快的特征,物源供给能力是控制砂砾岩规模和沉积体系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定量化表征一直是约束沉积体系研究的薄弱环节。为了解决砂砾岩物源供给能力的定量化表征问题,在砾岩含量、砂地比、岩性指数、隔夹层的发育程度、矿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与物源供给速率成正比的参数和与物源供给速率成反比的参数进行量化加权平均,求取物源供给指数。结果表明,物源供给指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靠近埕南断层下降盘处,主要呈裙状沿大断层分布;物源供给能力控制砂砾岩规模,板式、铲式、阶梯式和坡坪式边界断层的砂砾岩分布模式和规模随着物源供给能力的变化而不同。物源供给能力与水深联合控制沉积相类型,随着水深和物源供给能力的变化,依次发育河流相、冲积扇、碳酸盐岩、三角洲、扇三角洲、浊积扇、湖底扇和近岸水下扇等沉积类型。
王延章林红梅冯建伟栗宝鹃曹晓莉蔡宏兴胡秋媛
关键词:砂砾岩沉积相车镇凹陷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河街组三段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被引量:7
2020年
为了量化表征超压对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系,综合利用录井、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在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地层流体压力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剩余压力梯度,并分析了剩余压力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渤南洼陷沙三段富含油气且超压普遍发育,深洼带剩余压力较大,剩余压力梯度最高,其次为陡坡带和断阶带,缓坡带剩余压力较小,梯度最低。受超压中心分布的影响,各地区油气运移动力条件及其油气富集空间存在较大差异:超压中心区油气运移动力较强,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分布于断层附近,油气多富集在渤深4断层附近;近超压中心区砂体侧向输导阻力不同,高剩余压力梯度主要出现在非均质性较强的地层中,剩余压力梯度较低的地区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区;而远离超压中心的地区剩余压力较小,油气运移浮力作用明显占主导,剩余压力梯度与油气分布关系不明显。
刘华李君李君郝雪峰林红梅郝雪峰
关键词:超压油气分布沙河街组三段渤海湾盆地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