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世德 作品数:53 被引量:211 H指数:7 供职机构: 遵义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核科学技术 更多>>
肝衰竭患者血浆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及表皮生长因子的调控作用 2013年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浆(liver failure plasma,LFP)抑制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机制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对其抑制作用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用50%LFP与HepG2细胞共同培养(肝衰竭组),以相同浓度正常人血浆(正常对照组)作对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Hoechst法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及凋亡率,并用wes 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4,cDK4)表达。进一步观察不同浓度EGF对LFP培养的HepG2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刺激作用。结果:50%LFP对HepG2细胞生长及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EGF对正常对照组HepG2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仅大剂量EGF对肝衰竭组HepG2细胞生长和增殖有一过性刺激作用。与EGF刺激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衰竭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仍受到明显抑制。LFP与HepG2细胞培养后,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增加(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LFP抑制HepG2细胞内CyclinD1、CDK4的表达。结论:LFP对HepG2细胞生长及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明显诱导其凋亡。大剂量EGF对LFP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虽有一过性刺激作用,但并不能逆转其抑制作用。LFP抑制HepG2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内CyclinD1、CDK4的表达有关。 李玮 林世德 龙骏关键词:肝衰竭 血浆 HEPG2细胞株 增殖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相关肌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 被引量:7 2019年 随着核苷(酸)类似物(NAs)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广泛应用,NAs长期应用的副作用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关肌损伤的报道逐年增多,对其发生率、发病机制及处理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对NAs相关肌损伤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管理及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袁灵 曾白梅 林世德关键词:核苷类 核苷酸类 肌损伤 甲型副伤寒菌株变异动力学初探 被引量:5 1999年 由于近年来伤寒、副伤寒有轻型化及不典型化的趋向,此可视为菌株与药物长期作用后而发生的菌株变异动力学改变,这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认识其中一些规律,现将我院1996年~1997年收治56例甲型副伤寒病人资料整理如下,做为甲型副伤寒菌株变异动力学... 龙骏 但家立 肖寒 林世德 罗亚文关键词:并发症 耐药菌株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P-10的动态观察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与重型乙型肝炎(SHB)患者肝脏炎症程度及病情发展的关系.方法:采集SHB患者40例血浆置换(PE)开始、结束及PE后5d血清,根据SHB患者PE后5d病情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及恶化组;采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及健康对照各20例血清;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干扰素(IFN)诱导蛋白10(IP-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常规检测SHB患者入院时、PE后5d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入院时SHB及CHB组血清IP-10均高于健康对照组(683.56±174.63,216.13±102.92 vs 107.61±55.81,P<0.01),SHB组高于CHB组(P<0.01);SHB患者血清IP-10与TNF-α呈正相关(r=0.366;P<0.05),与PTA呈负相关(r= -0.401;P<0.05),与TB相关性不明显(r=0.223,P>0.05).PE后5d SHB好转组及恶化组较入院时血清IP-10均明显下降(P<0.01,P<0.05),恶化组高于好转组(P<0.01).结论:血清IP-10参与了SHB肝脏的免疫损伤;IP-10水平与肝脏炎症损害程度有关;动态观察IP-10在SHB患者PE前后的变化,能反映SHB患者病情发展及转归. 罗亚文 罗军敏 林世德 易学东关键词:重型乙型肝炎 干扰素诱导蛋白10 血浆 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观察 被引量:3 1992年 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提示,糖皮质激素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CR)相结合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的,靶细胞上GCR数可反映靶细胞对糖皮质激素的敏感性,并可预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评价不一。因而,观察病毒性肝炎外周血白细胞GCR的变化对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肝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林世德 李梦东 顾长海关键词:病毒性肝炎 GCR 重型肝炎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2009年 重型肝炎在我国较常见,病死率很高。肝细胞大量坏死及缺乏有效的肝再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绍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坏死机理、预后相关因素、肝再生障碍原因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林世德 罗亚文 苏毅 铃木一幸关键词:重型肝炎 肝细胞凋亡 肝再生 预后 肝衰竭患者血浆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及表皮生长因子的调控作用 2012年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血浆(liver failure plasma,LFP)抑制HepG2细胞生长、增殖的机制及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对其抑制作用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用50%LFP与HepG2细胞共同培养(肝衰竭组),以相同浓度正常人血浆(正常对照组)作对照.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Hoechst法分别观察不同时间点细胞增殖率及凋亡率,并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cyclin-dependent kinase4,CDK4)表达.进一步观察不同浓度EGF对LFP培养的HepG2细胞生长及增殖的刺激作用.结果:50%LFP对HepG2细胞生长及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时间依赖性.EGF对正常对照组HepG2细胞的生长及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但仅大剂量EGF对肝衰竭组HepG2细胞生长和增殖有一过性刺激作用.与EGF刺激正常对照组比较,肝衰竭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仍受到明显抑制.LFP与HepG2细胞培养后,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增加(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LFP抑制HepG2细胞内Cyclin D1、CDK4的表达.结论:LFP对HepG2细胞生长及增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并不明显诱导其凋亡.大剂量EGF对LFP培养的HepG2细胞增殖虽有一过性刺激作用,但并不能逆转其抑制作用.LFP抑制HepG2细胞生长和增殖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细胞内Cyclin D1、CDK4的表达有关. 李玮 林世德 龙骏关键词:肝衰竭 血浆 HEPG2细胞株 增殖 细胞因子对肝再生的调节 被引量:7 2009年 李玮 林世德 龙骏 铃木一幸关键词:细胞因子 肝再生 部分肝切除 外科切除 毒性损伤 肝细胞 贵州地区762例肝癌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探讨贵州地区人群原发性肝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贵州地区9家医院确诊的762例肝癌患者为观察组,798例非肿瘤居民为对照组,采用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由专人负责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居住地区、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体质量指数,HCC家族史,HBV、HCV感染史,常进食腌制、霉变食物史,吸烟史、饮酒史,有无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病及其他既往病史等.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层分析. 结果 观察组吸烟者210例(27.6%)、非酒精性脂肪肝336例(44.1%)、酒精性肝病245例(32.2%)、HCC家族史141例(16.5%)、饮酒者300例(39.4%)、HBV感染者436例(57.2%)、经常进食腌制、霉变食物290例(38.1%)、5年前经济状况好152例(19.9%);对照组,吸烟者116例(14.5%)、非酒精性脂肪肝160例(20.1%)、酒精性肝病101例(12.7%)、HCC家族史40例(5.0%)、饮酒者180例(22.6%)、HBV感染82例(10.3%)、经常进食腌制、霉变食物225例(28.2%)、5年前经济状况好352例(44.1%).其OR值分别为3.520、2.464、4.330、2.219、2.451、19.245、6.212、0.174,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HBV感染、经常食用腌制、霉变食物为贵州人群肝癌常见的危险因素,吸烟及过度饮酒也可增加患肝癌的风险. 赵雪珂 程明亮 张权 陈莎莎 谭家武 王文志 罗新华 刘三都 林世德关键词:饮酒 HBsAg阴性血清模式与HBV DN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而伴有其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阳性者与其HBV DNA及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结果 HBsAg阴性不能排除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组H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HBsAg阴性但其他HBVM阳性者中仍可能存在低水平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尤其是在伴肝功能异常的慢性肝病患者中更明显。 陈应华 肖燕 李佳 邱隆敏 林世德 陈宇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HBV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