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黎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土壤
  • 2篇有机质
  • 2篇玉米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质
  • 2篇黑土
  • 2篇黑土区
  • 1篇氮量
  • 1篇氮淋溶
  • 1篇冬小麦
  • 1篇氧化亚氮排放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土壤呼吸
  • 1篇气体减排
  • 1篇温室气体
  • 1篇温室气体减排
  • 1篇夏玉米
  • 1篇小麦
  • 1篇淋溶

机构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作者

  • 4篇王立刚
  • 4篇杨黎
  • 2篇邱建军
  • 2篇李虎
  • 1篇刘慧颖
  • 1篇翟振
  • 1篇王迎春
  • 1篇黄诚诚
  • 1篇贺美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2015年中...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DNDC模型的东北地区春玉米农田固碳减排措施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春玉米是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连年耕作和氮肥的高投入,春玉米农田也可能成为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因此,通过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实现固碳减排,对于春玉米种植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过程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DNDC)是评估固碳减排措施的有效工具,本研究在对DNDC模型进行验证的基础上,应用模型研究不同施氮和秸秆还田措施对东北地区春玉米农田固碳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长期综合影响。模型验证结果表明,DNDC模拟的不同处理下土壤呼吸季节总量、 N2O排放季节总量和春玉米产量与田间观测结果较一致;同时模型也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处理下土壤呼吸和N2O排放季节变化动态。这表明DNDC模型能较理想地模拟不同施氮和秸秆还田措施对春玉米农田土壤呼吸、 N2O排放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利用模型综合分析不同管理情景对产量和土壤固碳减排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 1)与当地农民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氮措施不会明显影响作物产量,能减少N2O排放,且对土壤固碳影响很小,因而能降低温室气体净排放,但净排放降低幅度有限(8%~13%); 2)在优化施氮措施的同时秸秆还田能在保障供试农田春玉米产量的同时大幅度减少春玉米种植系统温室气体净排放,甚至可能将供试农田由温室气体排放源转变为温室气体吸收汇。本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管理措施实现春玉米种植系统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杨黎王立刚李虎邱建军刘慧颖
关键词:DNDC土壤呼吸氧化亚氮排放春玉米温室气体减排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不同施氮量的长期环境效应及区域氮调控模拟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针对环渤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氮肥施用量过大,环境效应逐渐增大的实际情况,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下长期和区域环境效应,明确冬小麦/夏玉米的减氮潜力和区域。【方法】利用定位试验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冬小麦/夏玉米不同氮素施用量15年的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作物产量逐渐增加,到两季作物施氮量达到240—300 kg N.hm-2以上时,作物产量增加能力有限,而氮淋溶损失量则逐渐加大,土壤中残留的无机氮素也逐渐增加。与当前区域氮肥施用量364×104t相比,区域氮肥总量减少30%和优化施肥两种调控方案下环渤海地区总氮素平衡的各个输出项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降低幅度最大的是氮淋溶,分别减少了67.23%和79.93%,极大地降低了氮素的环境风险。【结论】环渤海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氮素的环境效应有随氮素施用量逐渐增加的态势,目前该种植模式具有减氮的潜力,区域减氮30%能够有效的减少环境效应,节氮潜力最明显的地区在山东东部、西南部和河北中部。
王立刚李虎杨黎翟振邱建军
关键词:冬小麦夏玉米环境效应氮淋溶
黑土带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
黑土具有极高的作物生产力,黑土区是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黑土开垦时间的延长,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及水土流失过程导致黑土地力不断下降,给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也威胁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
王迎春杨黎王立刚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黑土区
文献传递
全球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变化态势及其管理技术被引量:17
2016年
黑土富含有机质,适宜耕种,具有极高作物生产潜力。黑土耕地是重要农业自然资源与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随着我国黑土大规模开发、高强度利用、不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以及水土流失导致其耕地地力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突出表现就是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给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深入了解全球黑土有机质变化态势,采取科学、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建立黑土生态保护机制,遏制黑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的趋势,既是农业生产实际的客观需求,也是农田生态学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黑土有机质的文献资料,参考了国外黑土有机质研究前沿进展,对黑土耕地有机质的利用现状、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保持与提升技术措施,并提出未来我国黑土耕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兼顾的技术路线。
王立刚杨黎贺美黄诚诚
关键词:黑土有机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