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 作品数:10 被引量:52 H指数:4 供职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生物学 更多>>
四川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综述 被引量:5 2020年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海域,适应广温广盐,与罗氏沼虾、斑节对虾为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3大虾类。1988年由中国科学院从美国引进,并于1992年突破育苗难关,进行全国各地推广养殖。因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迅速被国内消费市场接受。随着市场需求量的提升与海水养殖疾病爆发,淡水养殖南美北对虾成为了近年来的热点[1]。四川作为对虾消费大市场,养殖潜力巨大,早在10年前已开始进行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试验,但受制于地域环境与养殖技术水平等条件,并未取得大面积养殖成功。本文就四川省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作一概述。 赵瀚 叶先林 黄志鹏 李强 张露 赵仲孟 柯红雨 苏旭涛 李华东 李中 刘阳 王新宇 刘超 周剑关键词:南美白对虾 养殖现状 祁连山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雌雄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3 2023年 为快速准确鉴定野生祁连山裸鲤性别,分析了甘肃疏勒河流域的100尾祁连山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的形态学性状,建立了雌雄个体的判别模型。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体高、体厚、背吻距、背鳍基长、头厚、眼后头长、眼径、口裂宽8个标准化性状和体长体重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雌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体形大小方面。通过逐步判别法筛选出15个性状构建的判别方程对两性群体识别的正确率达到92%。分析结果可知,祁连山裸鲤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体型大,体高、体厚均大于雄性,但口裂和眼径小、背鳍短。该研究结果可解决祁连山裸鲤性别鉴定问题,为其繁育和养殖过程提供基础资料。 赵仲孟 黄志鹏 赵瀚 张露 段元亮 牟成艳 周剑 李强关键词:性别 不同年龄段养殖长吻鮠肌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及评价 2023年 通过对人工养殖条件下不同年龄段长吻鮠肌肉的营养成分测定,分析评价了不同年龄段的营养品质差异。结果显示:(1)常规营养中粗脂肪含量随年龄呈递增趋势,而水分含量则相反,粗蛋白在2龄组中显著高于3龄组(P<0.05);(2)Ca和P等矿物元素随年龄呈递减趋势(P<0.05);(3)各年龄段均含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以赖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2龄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4)不同年龄段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P<0.05),其中2龄组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最高,3龄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最高。不同年龄段长吻鮠肌肉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肉质鲜美,综合比较以2龄阶段营养最佳。 赵仲孟 周剑 李强 魏震 柯红雨 赵瀚 段元亮 黄志鹏 吴鲤校 张露关键词:长吻鮠 不同年龄 肌肉 营养成分 四川省斑点叉尾鮰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4 2018年 斑点叉尾鮰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苗种品质参差不齐、鱼病爆发、价格低迷、加工产品内销市场开发滞后和出口受阻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斑点叉尾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促进我省斑点叉尾鮰产业良性健康稳步发展,有必要对斑点叉尾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产业化发展建议,以实现斑点叉尾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周剑 赵刚 李强 周波 李华关键词:斑点叉尾鮰 罗氏沼虾营养需求和环境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又名马来西亚大虾、淡水长臂大虾,一般呈淡青蓝色,体间有棕黄色斑纹,外被几丁质甲壳,全身分头胸部和腹部,雄性成虾个体大于雌虾,一般第二步足特别发达,且多成蔚蓝色[1]。罗氏沼虾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目前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成功移养并繁殖罗氏沼虾,成为当地的主要淡水养殖虾类[2]。 周剑 赵仲孟 张露 黄志鹏 赵瀚 柯红雨 李强 杜军关键词:罗氏沼虾 营养需求 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及其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肌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及评价 被引量:4 2022年 通过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施氏鲟(Acipen serschrenckii)及其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Acipenser baerii♀×A.schrenckii♂)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进行氨基酸和脂肪酸的测定,从而对3种鲟鱼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除水分含量外,杂交种肌肉中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杂交种(西伯利亚鲟♀×施氏鲟♂)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及鲜味氨基酸总量均高于其亲本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3种鲟鱼肌肉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均为缬氨酸。另外,在杂交种肌肉中检测出亲本含有的18种脂肪酸外,还另外检测出4种脂肪酸,且杂交种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亲本(P<0.05)。在3种鲟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棕榈酸(C16:0)、油酸(C18:1n9c)和亚油酸(C18:2n6c)。研究表明,杂交种相比于亲本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从而具有更明显的生产优势。 赵仲孟 张露 赵瀚 黄志鹏 柯红雨 段元亮 李强 周剑关键词:施氏鲟 杂交 营养成分 疏勒河土著鱼类营养价值开发研究 2023年 疏勒河是甘肃省重要的内陆河流之一,为开发疏勒河土著鱼类食用价值,试验分析了野生祁连山裸鲤、河西叶儿羌高原鳅和黄河裸裂尻鱼的肌肉营养差异,并将祁连山裸鲤与裸鲤属其他鱼类进行营养品质比较研究。3种土著鱼类肌肉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现差异。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一致,但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在黄河裸裂尻鱼中最高。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显示3种鱼类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3种土著鱼类均含有丰富脂肪酸,而黄河裸裂尻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祁连山裸鲤和河西叶儿羌高原鳅(P<0.05)。祁连山裸鲤与其他裸鲤属鱼类肌肉营养品质比较发现一般营养物质在3种裸鲤属鱼肌肉中同样存在差异,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一致,而必需氨基酸含量则在祁连山裸鲤肌肉中含量最高,且在祁连山裸鲤肌肉中检测出更多的脂肪酸种类。研究表明,疏勒河3种土著鱼类肌肉味道鲜美,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属于优质的冷水养殖品种。同时祁连山裸鲤与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营养价值相当,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赵仲孟 赵瀚 王雄延 柯红雨 张露 黄志鹏 段元亮 李华东 吴鲤校 李强关键词:土著鱼类 营养价值 池塘和稻田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脏营养成分比较 被引量:17 2021年 通过对池塘和稻田2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肌肉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对肌肉和肝胰腺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从而对其营养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粗蛋白和粗脂肪无显著性差异(P>0.05),池塘养殖模式下水分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0.05),而粗灰分显著低于稻田模式(P<0.05)。在2种模式下肌肉和肝胰腺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和4种鲜味氨基酸。2种养殖模式下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总含量占氨基酸总量(WEAA/WTA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肝胰腺中池塘养殖模式WEAA/WTAA值显著高于稻田模式(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腺中第一限制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胱氨酸,肌肉中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肝胰腺中第二限制氨基酸为亮氨酸。另外,在肌肉中检测出20种脂肪酸,而在肝胰腺中检测出24种脂肪酸,其中,肌肉和肝胰腺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棕榈酸(C16:0);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油酸(C18:1n9c)。研究表明,池塘和稻田2种养殖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肌肉和肝胰腺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 周剑 赵仲孟 黄志鹏 赵瀚 李强 张露 柯红雨 苏旭涛 肖宇 杜军关键词:克氏原螯虾 池塘 稻田 中华沙鳅驯养繁殖研究与资源保护利用 李强 何斌 邓晓川 谢碧文 柯红雨 陈彦伶 王永明 卢华 中华沙鳅为中国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和金沙江下游、岷江、嘉陵江、沱江等水系的中下游。受长江中上游流域梯级水电开发、河道采砂采石、资源过度捕捞和水域环境的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沙鳅栖息环境、食物条件和繁殖场所逐渐丧失...关键词:关键词:驯养繁殖 资源保护利用 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查明引起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发病死亡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方法对患病达氏鲟的鳃、心脏、肝脏和肠道等组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与16S r R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人工感染试验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病理组织学特征,并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患病达氏鲟的肝脏组织中分离获得一株优势菌株(AD-AV201606),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 RNA序列分析,最终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以维氏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达氏鲟,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同的临床症状,感染引起的死亡率为50%~80%,且病鱼集中在感染后1~3 d死亡。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达氏鲟维氏气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环丙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等7种抗生素敏感,对青霉素和利福平已产生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感染对达氏鲟造成的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肝脏、肠道及鳃组织。【结论】维氏气单胞菌对达氏鲟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引起肝脏、肠道及鳃等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而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死亡,生产上可选用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进行防治。 刘亚 杨锐 陈叶雨 宋明江 颜其贵 龚全 李强 杨焕超 赖见生关键词:达氏鲟 维氏气单胞菌 药敏试验 病理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