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建立

作品数:24 被引量:44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11篇文学
  • 5篇现代派
  • 4篇代文
  • 3篇学史
  • 3篇译介
  • 3篇文学史
  • 3篇文学史研究
  • 2篇当代文学
  • 2篇读记
  • 2篇读者来信
  • 2篇新时期文学
  • 2篇诗歌
  • 2篇西方现代派
  • 2篇现代文
  • 2篇小说
  • 2篇来信
  • 1篇胆量
  • 1篇当代文化
  • 1篇当代文学研究
  • 1篇第三代诗

机构

  • 21篇河南大学

作者

  • 21篇李建立

传媒

  • 5篇中国现代文学...
  • 3篇文艺研究
  • 2篇文艺争鸣
  • 2篇理论与创作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当代文坛
  • 1篇当代作家评论
  • 1篇文教资料
  • 1篇中国出版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3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转折时期文学体制的内与外——以1979年《今天》与《安徽文学》的交往为例被引量:4
2015年
在当代文学史上,"体制内/体制外"是文学批评和研究中的一对重要概念,但一般用对立的、抽象的和本质化的方式予以讨论。本文以同人刊物《今天》与体制内地方刊物《安徽文学》在1979年的一段交往为例,呈现从"文革"到"改革"的转折时期"体制内/体制外"关系调整中出现的若干动向,以及在此前后体制内力量为"自发的文学社团与刊物"开拓生存空间所付出的积极努力和受到的阻碍。如何看待当代文学史上的同人刊物的位置及其未能在公共文化中广泛流通的事实,仍然是值得学界深思的问题。
李建立
关键词:文学传播
文学史研究如何在现场发言——读《文学史的兴起:程光炜自选集》被引量:2
2010年
《货币》一书的作者英国经济学家查理·佩基深谙历史研究者的习性。他曾这样调侃道:“历史学家并不想写一部关于他们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倒是很乐意将整个身心投入到无尽的历史细节之中。
李建立
关键词:文学史研究自选集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细节
转折时期的文学生活——《今天》(1978—1980)“读者来信”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学界对《今天》的研究多以刊物前史、诗歌作品以及作者为重点,而对其读者关注不够。本文通过对新发掘出来的《今天》的订户资料与读者来信的分析,对其读者构成、传播状况以及读者接受等问题进行初步整理和阐释,指出在20世纪80年代,除了学界已有共识的富有精英色彩的"新启蒙"思潮外,还有一段值得重视的以"有蒙共启"为特点的公众意义上的启蒙。对后者一方面的研究可为学界进一步揭示从"文革"到"改革"的文学文化生态。
李建立
关键词:文学生活
转折时期先锋文艺的公共性——以第二届“星星”美展的运作过程为中心被引量:1
2015年
文学史和艺术史研究者对于从"文革"到"改革"转折期先锋文艺的研究,多把重点放在对先锋作品主题的阐释、对作品风格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的梳理、对先锋文艺与体制关系的判断等方面,而对这一时期的先锋文艺活动在开拓社会话语空间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关注不足。本文以第二届"星星"美展说明书及其印售时的收支明细为分析对象,结合展览现场的观众留言,对这一时期先锋文学与艺术间的联合、体制内外的关联以及艺术家与普通志愿者的共同参与等状况进行讨论,并以真实具体的动态数据来重构当时先锋文艺传播的公共性。
李建立
关键词:文艺活动公共性美展星星西方现代艺术
"交叉跑动"的经验——析韩东小说中诗歌作品的功能被引量:2
2004年
如同"理论"这个词语本身,对人类在日常生活和历史事件中习得经验的梳理是一个把芜杂、含混的状态加以明晰化、条理化的过程,因此理论家们都很偏爱在比较中实现对概念的命名,文学研究者也不例外.在谈论小说的叙事功能时,常常和诗歌的抒情特征并置,再从二者之间的差异出发把小说的特征标举出来.其实,叙事与抒情的区分并不如很多论者描述的那样显明,文体间的越界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从这个角度看,作家韩东的小说中频频出现诗歌作品,并不是一次创作的"事故".
李建立
关键词:小说创作诗歌作品抒情功能文学评论
重估《今天》:兼及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派”问题
《今天》(1978-1980)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刊物。由于原刊物不易搜求等原因,学术界多将关注重点集中于其中的诗歌部分,特别是和"朦胧诗"相关部分,并由此得出种种关于《今天》的论断。本文通过对《今天》的全面研究,将...
李建立
文献传递
为何没有“西方现代派焦虑”:从译介的角度重估《今天》被引量:3
2011年
作为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今天》历来被学界看作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和重要代表,相关的研究和史料挖掘也多围绕这一定位展开。本文通过分析《今天》(1978-1980)上发表的译介文字、相关理论文章和部分作品,试图对《今天》择取文学资源时的态度和《今天》的文学理解作出新的阐释,提出"现代主义"充其量是《今天》所热切寻求的"现代"文学中的一种,是《今天》在"文革"后参与文学和社会重建时可资参考的资源但绝不是毫无挑剔的文学范本。这一研究将为学界认识1970-1980年代"转折"之际的文学的复杂面向提供重要参照。
李建立
关键词:现代主义
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教改实践分析——以《传播学概论》为例被引量:6
2015年
Seminar是广泛应用于欧美大学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和我国大学本科课程《传播学概论》的特点,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方面,尝试构建出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并于2013年进行课程改革实践。通过学期末对上课学生的问卷调查可知,基于seminar模式的《传播学概论》课程改革方案基本可行、有效。
李建立
关键词:SEMINAR《传播学概论》教学改革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中现实主义概念的演变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发生发展,既离不开中国古典文学理论的观念演变,又包含着对西方文学理论观念的汲取,二者处于共时发展的状态,外来文论的本土化和古代文论的现代化奇妙地交汇在一起,文学观念的大碰撞中产生了新的理论质素。外来文学...
李建立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写实主义
文献传递
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形态简论——以袁可嘉的译介为例被引量:6
2010年
"西方现代派"与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当代文学界的研究热点,以往多借助比较文学的方法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以及二者的差异。本文拟转换设问的方向,将1980年代"西方现代派"知识的生产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袁可嘉定义"西方现代派"方式及其内在逻辑的考察,提出作为1980年代中国文坛重要资源的"西方现代派"不能完全等同于Modernism,其知识形态(历史分期、思想特征和艺术观点)需要放置在"文革"后的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更清晰的理解;这一清理为进一步认识"西方现代派"与"新时期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可能。
李建立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西方现代派知识生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