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文
- 作品数:139 被引量:387H指数:9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开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持续性心房颤动症状分级与左心房造影剂滞留的相关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 探究持续性心房颤动症状分级与左心房造影剂滞留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93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各项资料,记录主要临床症状并根据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房颤动严重程度量表进行分级,记录术中左心房造影剂滞留相关指标,分析各指标与患者症状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93例患者中,症状分级0级9例(9.6%),1级7例(7.4%),2级26例(27.7%),3级43例(45.7%),4级8例(8.5%)。对各指标与症状分级进行Spearman相关检验显示,左心房内造影剂滞留时间(r=0.561,P<0.05)、心动周期(r=0.444,P<0.05)、B型利钠肽原(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r=0.376,P<0.05)水平与症状分级显著相关。纳入造影剂滞留时间、心动周期、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BNP、左心房射血分数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随着BNP水平、造影剂排空时间增加、排空所用心动周期数增加,症状分级也随之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OR=1.004,95%CI 0.000~0.007,P=0.025;OR=15.394,95%CI 0.896~4.572,P=0.004;OR=1.044,95%CI 1.161~7.452,P=0.027)。对BNP、造影剂滞留时间、心动周期进行ROC曲线分析提示,BNP、排空时间、心动周期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0、0.785、0.672,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NP截断值为278 pg/ml,排空时间截断值为1.41 s,心动周期截断值为1.5个周期。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流排空时间长、左心房功能较差、BNP水平升高的患者可能有更明显的房颤症状。
- 陈剑楠丁鹏飞杨玲玉夏冰李学文
- 关键词:心房颤动左心房功能
- 心脏起搏后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病人心电图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起搏器植入后心脏结构的远期改变。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20年1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门诊复查起搏器的398例病人。采用病人自身对照的模式,对病人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超声心动图(UCG)数据进行广义估计方程分析,探讨长期植入双腔起搏器对心脏结构及左心收缩功能的影响,分析病人植入起搏器后心电图QRS波时限与UCG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后1、3个月的左房内径(LAD)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年LAD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LAD与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3)。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7)。术后1、3、6个月及1年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年LVEDD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1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3年LVEF较术前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D、LVESD、LVEDD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为先降低后升高。植入心脏起搏器后,LAD、LVESD、LVEDD逐渐降低,随着时间的延长,LAD、LVESD、LVEDD逐渐升高。LVEF的变化趋势整体上为先升高后降低,植入心脏起搏器后,LVEF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在术后6个月达到高峰,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LVEF逐渐下降。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植入起搏器后病人的QRS波时限与LVEF呈负相关(r=-0.464,P<0.001),与LVESD和LVED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33,0.151,P<0.05),与LA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植入双腔起搏器后短期内能提高心功能,增强左心收缩功能,改善心室结构;但长期的双腔
- 武旅李学文
- 关键词:QRS波时限心功能起搏器心脏结构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体会被引量:2
- 2010年
- 刘亮李学文王雄王群刘向东赵太生吴萍吕吉元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起搏电极手术要点经静脉途径
- 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关系探讨
- 2014年
-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冠心病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30例,冠心病窦性心律患者30例。对照组(30例)为同期就诊于我院的非冠心病及房颤患者。测定各组患者CRP、左房前后径(LAD)水平。结果冠心病合并房颤组、冠心病窦性心律组CRP、LA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冠心病合并房颤组高于冠心病窦性心律组(P<0.05)。结论 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了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过程,提示炎症可能具有促进冠心病患者发生房颤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参与心房结构重构实现。
- 张友峰李学文
- 关键词:冠心病心房颤动C反应蛋白
- 影响房室结传导功能因素的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张志权李学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全身性疾病心肌炎心肌病
- 心肌梗死伴交感风暴1例分析
- 2010年
- 李建军赵茂荪李学文
- 关键词:交感风暴心肌梗死心脏转复除颤器致命性心律失常心室电风暴电活动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A-V间期优化对早期心功能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评价A-V延迟优化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病人早期心功能的影响,指导临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A-V延迟间期的程控优化设置。方法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病人在程控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前提下,经组织多普勒超声(TDI)测量A-V延迟优化前后相应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及主动脉瓣口的速度-时间积分(VTI)等即刻心功能指标。结果 4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病人A-V延迟优化后LVEF、SV及VTI与优化前均明显升高(P<0.05),而优化后LVEDd与优化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T起搏治疗在保障了心室舒缩同步的前提下,通过最佳的A-V延迟优化,对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应重视对CRT治疗病人A-V延迟的优化设置。
- 赵太生王裕岱李学文吕吉元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心功能指标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 2010年
- 王群李晓平李学文吕吉元
-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病人重度心力衰竭常规药物治疗心脏疾患双腔起搏
- 体外反搏治疗23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效果分析
- 2017年
- 目的分析体外反搏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23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均给予体外反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该组患者的心绞痛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得到缓解,期间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心绞痛发作次数由每日10~16次下降至每日5~6次;行心电图检查可见,下壁导联ST段逐渐恢复到了基线水平,而前外侧壁导联ST段呈现出轻度压低的趋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左心射血分数(LVEF)提高了40%~66%,短轴缩短率(FS)缩小为30 mm^33 mm。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患者偶尔出现心绞痛发作,每月1次,症状及体征较为轻微,未对日常工作及生活带来影响。结论采用体外反搏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的临床效果较为突出,缓解了患者心绞痛症状,恢复了异常心电图水平,改善其日常生活质量。
- 梁廷臣李学文
- 关键词: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体外反搏临床症状心电图
- 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心肌重构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9
- 2014年
-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与心房颤动(AF)心肌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层析原理、循环酶法及库尔特原理分别对阵发性房颤组(50例)、持续性房颤组(58例)、永久性房颤组(40例)及正常对照组(56例)进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水平检测;采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心腔结构和功能。结果在超声指标中,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心房直径(LAD)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性房颤组和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直径大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P<0.05),且以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直径增大明显;对右心房上下径(RAD)分析发现与LAD变化一致;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无统计学意义。在炎症指标中,房颤各组血清hs-CRP组、Hcy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s-CRP、Hcy浓度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组血清CRP、Hcy浓度无明显差异。在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上,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炎症因素及氧化应激参与了心肌重构,并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与维持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 张静李学文
-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肌重构炎症因素氧化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