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2篇肿瘤患者
  • 2篇肺癌
  • 1篇心包
  • 1篇心包膜
  • 1篇营养支持
  • 1篇营养支持治疗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肝癌
  • 1篇真菌感染
  • 1篇症治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肺癌
  • 1篇气管
  • 1篇转移性肝癌
  • 1篇晚期
  • 1篇晚期肿瘤
  • 1篇晚期肿瘤患者
  • 1篇细胞
  • 1篇细胞肺癌

机构

  • 4篇昆明医学院第...
  • 4篇云南省肿瘤医...

作者

  • 5篇曹正琴
  • 3篇陈曦
  • 3篇董蕙
  • 3篇王存德
  • 2篇张利娟
  • 2篇周春艳
  • 1篇李江龙
  • 1篇张利娟
  • 1篇王国琴

传媒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昆明医学院学...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支气管肺癌并心包膜腔积液急症治疗2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并心包膜腔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我科收治支气管肺癌并心包膜腔积液21例,通过心包穿刺留置导管引流液体后,心包腔内灌注顺铂(DDP)、博来霉素(BLM)、白细胞介素-II(IL-2)及全身化疗,同时给予辅助...
王存德张利娟董蕙陈曦曹正琴周春艳
文献传递
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肝酶学变化的临床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转移性肝癌与原发性肝癌、肝酶学变化。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50例,转移性能超群肝癌50例,分别对两组和50例患者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进行测定,并对比较各个组间的4个指标之间的水平差异,同时,与同期的50例正确者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血清a-L-岩藻糖苷酶(AFU)、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对比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份分别为(14.66±1.87)、(56.66±1.57)、(12.46±2.56)、(145.44±1.32)U/L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分别为(75.89±7.56)、(318.86±5.57)、(273.89±7.56)、(279.58±7.56)U/L,明显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肝癌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15.78±7.86)、(56.75±7.86)、(14.78±11.86)、(150.76±7.86)U/L与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LP、AFU、LDH、GGT水平,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肝酶会升高明显,转移性肝癌很少有肝酶变化,因此,肝癌患者酶学指标变化对于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诊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肝癌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曹正琴
关键词: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调查≥60岁年龄段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156例≥60岁年龄段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1244例≥60岁年龄段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156例,感染率占12.54%;感染部位以口咽部为主,占69.23%;其次是肺,占30.77%;真菌类型主要是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主要易感因素有患者的年龄段、癌症的分期、反复放化疗周期与初期的体质评分关系、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应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卧床患者护理不到位与医疗护理不当等。结论减少易感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时诊断和治疗、减少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防止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关键。
王存德董蕙陈曦曹正琴李江龙王国琴
关键词:恶性肿瘤呼吸道真菌感染
晚期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营养不良的程度与肿瘤类型、部位、大小、分期等有关。随着病情的进展,肿瘤负荷增加,机体受到的影响亦增加,可出现一组以厌食和组织消耗为特征的进行性营养状况恶化的症候群,通常称...
曹正琴张利娟王存德
文献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并恶性心包腔积液双路径化疗临床疗效分析
2011年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恶性心包腔积液双路径化疗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经细胞学和/或组织学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并恶性心包腔积液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心包腔置管闭式引流,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1例.A组患者应用全身化疗+心包灌注CDDP(顺铂)及IL-2(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治疗,B组患者应用全身化疗+心包灌注CDDP治疗.结果 4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并心包膜腔积液患者双路径化疗的RR为73.8%(31/42).其中,A组21例患者的CR为76.2%(16/21),PR为14.3%(3/21),RR为90.5%(19/21);B组21例患者的CR为33.3%(7/21),PR为23.8%(5/21),RR为57.1%(12/21).比较A组和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包膜腔积液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并发的急症,在短期内致心脏填塞威胁患者的生命,全身化疗加心包膜腔内灌注CDDP联合IL-2的双路径化疗方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致恶性心包积液,近期疗效好,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讨.
王存德张利娟董蕙陈曦曹正琴周春艳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急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